簡單地說,藝術品股票就是用金融的手法玩藝術品,像股票一樣投資藝術品。這意味著即使是普通投資者,也只需要幾萬元甚至幾千元參與動輒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藝術品投資。
一時間,大量資金涌入藝術品股票市場,截至目前為止,天津文交所推出的10個品種,連續數日漲停,其中第一批的兩幅作品從上市交易至今上漲17倍,成為2011年藝術品市場最吸引眼球的事件之一。
如今,用漲停板已無法形容藝術品交易的火爆,這令不少投資者疑惑,原本只屬于有錢人玩的藝術品投資是否將大眾化?藝術品股票是否就此成為投資藝術品的主渠道?
瘋炒的背后
一件藝術品的價格是否升值,取決于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和市場的供求關系。天津文交所第一批上市交易的《黃河咆哮》和《燕塞秋》在上市前的估值分別為600萬元和500萬元,如果按照之,前的收盤價計算,兩幅作品的市值達到1.0296億元和8535萬元。然而,徐悲鴻《奔馬圖》在2010年11月秋拍時的成交價僅為1680萬元,難道徐悲鴻的大作還不如這兩幅畫的價值高?
在諾亞(福州)財富管理中心總經理傅曉唏看來,藝術品股票遭到爆炒的主要原因是供不應求。據市場相關監測數據顯示,天津文交所上市的10件作品發行總價為6400萬元,而以3月17日第二批8只產品漲停價3.77元/份計算,試圖涌入的資金量接近60億元,需求是供給的近百倍。
除此之外,當前國內流動性過剩導致的資金泛濫和通脹預期,是導致大量游資涌入藝術品市場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許當初管理層成立天津文交所是希望能夠分流股市的流動性,但沒有預料到市場市場熱錢來勢如此之兇。
有收藏家也對此表示,收藏界每天都是和有實物的藝術品打交道,現在一件作品被分割成虛擬的有價票證作為投資產品,這種方式和收藏的涵義已經相去甚遠。當票證被炒作的時候,價格就脫離了本身的藝術價值,一旦票證失去了基本的藝術價值,風險就會無數倍地放大。傅曉唏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藝術品收藏家發掘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當擁有它的時候,會與同行交流研究藏品,這種樂趣和體驗是他人感受不到的。然而,現在投資藝術品股票的只剩下一張票證,他們只關心這張票證能帶來多大的財富效應。
是創新還是投機?
將藝術品拆分股票化,到底是先行先試的金融創新,還是投機炒作呢?據天津文交所官方網站上的消息稱,文交所是天津市金融體制改革“先行先試”的重要創新內容之一,而且符合市場對有價值藝術品的定位。
但是,有收藏界人士表示,把一些普通畫家幾萬元一張的作品炒到了幾百萬元,再上市炒到幾千萬元,沒有任何學術研究和市場依據。藝術品收藏原來就是有實力的人玩的游戲,現今降低了門檻,讓很多短期投機者有機可趁。
甚至有不少投資者坦言,上市的藝術品究竟價值幾何,是否值得熱捧,自己對此并不關心,只不過看中了市場的巨額利潤,才過來一試。
面對藝術品股票價格的飆升,有多年股市操作經驗的蔣先生認為,藝術品股票交易投機氛圍濃重,他提出兩方面的質疑:首先,一幅現代畫家的畫能從哪里獲得回報呢?它沒有升值的載體,唯一的途徑就是依靠炒作,期待其他投資者接棒。那么,第二個問題就產生了,誰來接手這最后一棒?這些藝術品股票最終肯定是要變現的,雖然現在的市值遠遠超出正常估價,但誰又能保證它們不會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到了那時候,也許被炒到幾千萬的畫就成了一文不值的廢紙。
因此,相對于那些熱情洋溢的投資者們,藝術品收藏界以及證券投資界多位資深人士對新興的藝術品股票,依然持觀望態度。
是否會成為主渠道?
藝術品股票讓原本高高在上的藝術品收藏降低了身段,成為人人皆可參與的游戲。然而,在國內傳統藝術品交易市場還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藝術品股票能否真正讓普通大眾分到藝術品增值的一杯羹,并從此發展成為投資藝術品的主渠道?
對此,業界人士褒貶不一。傅曉唏肯定地告訴記者,藝術品股票絕不會成為投資藝術品的主渠道,目前進入這個市場的大多數投資者都是為了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進,風險意識薄弱,而且藝術品股票市場還需要經歷很長時期才會成熟,就如同當年的A股市場一樣。
“我個人甚至認為,藝術品就不應該證券化,因為很多現代藝術家需要包裝,文交所需要噱頭,這兩者勢必賦予藝術品股票炒作的基因。倘若想要投資藝術品,投資者或者可以投資藝術品基金,通過一波波不斷持有基金來獲利,或者直接買斷藝術品。”傅曉唏說,據諾亞財富中心對客戶資金流向的監測報告顯示,資產在300萬以上的投資者都不太關注藝術品股票。
一些真正熱愛收藏的藏家也表示,長期以來,藝術品收藏一直是小眾化的,不適合人人參與,一旦允許散戶進入,大利益集團就可以把全部風險轉嫁到廣大股民身上,普通老百姓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然而,梅·摩藝術品指數的創始人之一梅建平則認為,
“這種藝術品的證券化探索方向是好的,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海外市場,藝術品的大眾化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