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資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判斷,但是又不能缺少感性的“財經嗅覺”。所謂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背后是數據和邏輯的支持,而感性的“財經嗅覺”更多的是來自對過往經驗的總結。在此筆者想側重談談有關“感性財經嗅覺”方面的感悟。
英語專業的學生多讀多講,語感自然就好;古玩鑒賞家多看多想,肯定就能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投資者多看財經信息,自然“財經嗅覺”就比普通人要強。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很容易,但是每天都堅持做一件簡單的事情就不簡單了。如果一個投資者每天都能堅持把國內外的財經信息進行瀏覽和梳理,經過日積月累此人的“財經嗅覺”肯定非同尋常。
投資者要非常注重財經信息的連續性、及時性和權威性。各種媒體的報道就是對信息連續性最好的整合。其實,報道財經信息的媒體本身的知名度和信息的來源渠道決定了該信息的權威性。信息的及時性對于股票投資者而言非常重要,信息遲一小時報道和早一小時報道的差別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在某些關鍵性數據公布的日期。
學會自己整理財經信息
連續性、及時性和權威性三個因素都非常重要,但是在這三者同時都滿足的情況下,筆者比較關注連續性。財經信息在筆者個人看來是有很強的連續性的,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明天和后天的信息之間是像鎖鏈似的一環一環緊緊相扣連接在一起,這中間是不能斷開的,否則就會出現理解上的偏差或者誤解。
在連續性上筆者有一個操作技巧,那就是筆者有個習慣,每天在9點25分開盤前和下午3點收盤后都會把每天重要的財經信息進行簡單地整理。每日一小結,每周一中結,每月一大結,日積月累就形成了自己的財經信息庫和數據庫。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可以更準確地理解國家政策的連貫性,同時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好概念板塊和主題投資板塊的輪動節奏。
筆者個人覺得對概念板塊和主題投資板塊在時間節奏上的把握是最重要的,而把握這種節奏的核心就在于對財經信息的連續性上的準確拿捏,早了的話會造成時間成本的浪費,晚了的話很可能就要幫別人買單。一個主題投資概念板塊炒作時間的長短決定于該板塊是否能在政策層面上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一旦國家的政策大力支持,各種媒體海陸空全方位轟炸式報道再加上各大券商分析師的大力推薦就能引發某個主題投資概念連續走強一兩個月。
在過去一年中,從海南國際旅游島開發引爆的“區域題材概念板塊”、2010年兩會提案引發的新能源板塊中的“鋰電池題材概念”、國家高層關注稀土賤賣引發的“稀土永磁題材概念板塊”、第七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召開引爆的“高鐵題材概念板塊”以及連續7年聚焦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主題第一次關注水利建設引爆的“水利題材概念板塊”等這5大題材概念投資板塊炒作的持續時間都在2個月左右。這5大主題概念投資板塊的炒作都能夠持續2個月左右時間的原因在于產生了共振,也就是在政策層面有政府的支持和認可,在輿論方面有各種媒體接二連三地全方位持續報道,在投資層面有各大券商分析師的強力推薦,在這三方面條件都具備的時候就產生了共振,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一旦產生共振,產生的效應就不可小覷了。
普通投資者很多時候都是在券商分析師的推薦下買賣股票的,如果分析師推薦的股票是普通投資者自己在媒體上能到處看到的受政府政策支持的行業,那投資者買入的信心就會比較足,或者說投資者在沒有他人推薦的情況都能找到買入的理由,這樣投資者在心理層面也會覺得比較安全可靠,畢竟有政府政策層面的支持在,應該不會有什么問題。一般投資者都知道,在中國炒股要跟著黨的政策走。一旦把握好了信息的連續性,就能大概區別出哪些財經信息能引發某些板塊的“一日游”或者“三五天”行情,這樣投資者就不會盲目地去追高,造成沒必要的損失。
“及時性”讓筆者躲過一場大跌
在信息的“及時性”方面這里講個筆者實戰中的經典案例。2010年11月12日周五早上9:00期貨一開盤,創了30年價格歷史新高的棉花1105合約、白糖1105合約以及漲幅巨大的橡膠1105合約和PvCll05合約一開盤就封在跌停板上,沒有任何拖泥帶水,這些說明前期做多的主力資金已經反手做空了,而且做空的意志非常堅定和強大。在期貨這波上漲的行情中棉花、白糖、橡膠和PVC都是領漲的品種,趨勢的改變肯定會影響到其他期貨、貨品種,然后迅速地傳導到股市中。筆者在11月11日下午“兩桶油”的詭異拉升中已經趁機把倉位降了一些,對即將展開的調整做了些準備。但是11月12日周五早上9點期貨—開盤,看到棉花、白糖、橡膠和PVC的集體跌停時,心理震撼了一下,筆者當時還在懷疑是不是自己看錯了,等我再三確認無誤后,馬上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思索幾分鐘后,決定上午就要清倉出場,之后從9:25分鐘的集合競價就開始下賣單了。之后當然是幸運地躲過了之后的大跌。
11月12日大跌收盤后,各大網絡媒體才紛紛登出了“期貨市場十余種品種集體跌停”的消息,對筆者而言這些消息早就是明日黃花了。等普通投資者看到這些消息,黃花菜都涼了,早就錯過了最好的賣出機會。這些消息在下午3點以后才出來,完全沒有任何價值,在早上9點開盤后為什么不能迅速刊登出這些相關消息呢,所以筆者對刊登這些消息的作者專業程度不敢恭維。筆者能躲過那次大跌,最核心的原因是筆者自己的操盤系統比較完善,從期貨、外匯的行情筆者每天都不停關注,期貨市場比股票市場提前30分鐘開盤,這樣期貨市場就能提前透入出一些重要信息為股票操作提供參考。筆者每天操盤時,耳朵都在“聽”財經頻道的電視節目,后來發現了一個細節,就是從11月12日那波大跌后,約過了一兩周時間,財經頻道市場分析室欄目在每天9點股市開盤之前都會加入一個新的環節,就是請期貨研究員把期貨市場當天的情況做個大概的介紹和分析,這個環節以前是沒有的,這個細節說明,作為中國最權威的財經媒體自身每天也在不斷的學習和改進,以彌補不足之處,追求進步,我們作為普通的一名投資者當然就更需刻苦鉆研了。
國內權威的9大財經報刊
財經信息來源的權威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從創辦時間先后順序看,《上海證券報》、《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和《證券日報》等中國四大證券報都是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報紙、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披露保險信息報紙、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定披露信托公司信息報紙。
所以這四大證券報報道的財經信息一旦報道某只股票的信息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同時從創刊時間先后順序看,《中國經營報》、《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第一財經日報》和《每日經濟新聞》等這五家全國性財經報刊的影響力和專業性也是相當了得。特別是《每日經濟新聞》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在最近的一年中財經影響力與日劇增。筆者每天在9點25分開盤前都會上相關的網站把這9份報紙的重要信息瀏覽一篇,這一環節在筆者的操盤系統中已經是一種習慣或者說程序了。某種事情一旦成為一種習慣,假設有一天沒做那件事情,心理會總覺得怪怪的或者說會有一種覺得心理沒譜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