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店翻《格雷厄姆論投資》,赫然發珊關于他的書有很多本,不隗是大師級人物,一直都能提供新啟發。他的代表作當然是出版接近八十年的《證券分析》,這不只是一本書,它建立了證券分析這個行業。在眾多徒子徒孫中,最出名的是巴菲特,包括我在內的大多數^,都是先知道老巴,再回頭溯源格雷厄這位宗祖師。
早些年,他們還每年聚會,一般說來,這群人的績效都優于市場平均。所以教投資學的人那么多,甚至拿諾貝爾獎的也有幾個,但真的開宗立派,而且持續交出好成績的,還是格雷厄坶。他那本老掉牙的書,至今仍然擺在書店的架上,還是有志從事這—行業者的經典。
巴菲特青出于藍,更勝于藍,修正老師的身習咯后,取得更好的成績。在—般印象中,這派是“價值投資”,找出價格低于階值的目標,買了等它漲回去。早期巴菲特用這個方法賺了些錢,但是等到錢多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容易買到便宜貨,或者稍微買了些,就觸碰到并購的紅線,導致他有段時間常常要跑證蓋會。他自己說,這輩子最差的投資就是買下伯克夏。沒錯,就是被見為分身的投資控股公司。
為什么被外界當成的典范,卻成了他最大的失敗?因為巴菲特當年買這家公司,用的就是恪雷厄坶教的,在市價低于凈值很多的時候買入,用折價建立投資的安全邊際。可是,那時正處于美國紡織業崩潰時期,不是公司經營層不負責,也不是工人不努力,而是來自亞洲的競爭者太強大。原來賬上凈值,經過一季又一季的虧損,最終歸零。從那之后,巴菲特才真正蛻變成奧馬臺的圣者:凈值不是最佳的保障,成長才是!
長期投資要根基于企業的競爭力,便宜作不得數。巴菲特常被稱頌舸口可樂、吉列刮胡刀這幾筆投資,都不是買在劇氐點,漲了—段時間之后,才進場。那句不能緊盯著照后鏡開車的名言,可是交了幾十億美元換來的教訓,無效率的市場有錢賺。雖然在選股標準上有不同,但這兩個人師徒相傳的心無無二致,他們都不相信市場有效率!因為市場無效率,才會買到便宜貨,才有大錢賺。
市場效率的第一層意義是旨息透明度,第二層意義是對售息的解讀。格雷厄鞋冊寸代,他在第—個層次獲勝,只要用功讀貝才報,就到金礦。到了我們這個年代,一定要在第二個層次上分出高下。還記得2008年底、2009年初,那個驚怕的歲月,巴菲特做了什么與眾不同的事?眾人恐慌的時候,他大手筆投資。這做法上的差異,只是適應時代不同罷了。
第二層的無效率在新興市場尤其重要,因為現在新興市場紅了超過十年,每季獲利,每半年簽—次貝才報,分析師以及記者昕制造出的售息量完全不輸發達市場。但是市場對這些信息的解讀,往往又回歸格雷厄姆看照后鏡的慣性,新興市場才會被低估。不信?在眾人恐俱北與中東震蓊耐,你是否因為歐美市場便宜而掉頭轉向?是否還記得導新興市場或長速度最快、最有競爭力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