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公共圖書館利用縮微數字化技術開展珍貴文獻搶救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結合公共圖書館開展縮微膠片數字化的實踐,闡述了縮微文獻數字化的工作程序,縮微文獻數字化與資源共享的意義。
關鍵詞:縮微文獻;圖書館;數字化
中圖分類號:B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184-02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只能以紙張載體記錄信息的格局已被打破。以磁盤、磁帶、光盤、膠片等為記錄載體的局面正在圖書、信息行業中形成。縮微技術這一既古老又先進的技術以他獨特的魅力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我國圖書、檔案、信息等領域已得到廣泛地應用。文獻縮微品是指利用光學技術以縮微照相為記錄手段,將文獻信息記載在感光材料上形成的文獻。特點是存貯密度大、體積小,便于長期保存。隨著計算機技術和數碼影像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有機結合,膠片掃描技術的應用,已經讓文獻縮微品數字化成為現實,使珍貴的文獻典籍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同時又能讓讀者更方便快捷地閱讀。
一、縮微技術為文獻信息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一)可靠和穩定的影像存儲介質縮微技術的可靠性得到世界上多數經濟發達國家政府的認定
1985年加拿大國家檔案保存第二次會議提出:作為檔案保存最安全、最無風險、最低成本、最為保真的一種檔案保存載體,仍然是黑白的鹵化銀材料。美國國家檔案館和文件管理局(NARA)指出:鹵化銀膠片是唯一保存永久性檔案資料的載體。《法國檔案工作》認為:縮微影像技術將使這些文物性的文件所包含的信息具有最長查閱使用時間的可能性。許多國家對記錄檔案的縮微品進行了法律的認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171先后頒布了關于縮微技術的四十余個國際標準和大量的標準化技術文件。縮微技術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它應用領域的特殊性。作為永久性保存重要文獻的存儲載體,早已被經濟發達國家的政府部門以及檔案、圖書、文獻、金融、保險等領域廣泛地使用。例如,目前搶救的古籍善本縮微品。古籍善本是前人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長期以來,在做好防蟲、防霉等工作的同時,古籍善本保存單位采取的是通過嚴格限制古籍善本使用的手段,以達到保護古籍善本的目的,而做成的縮微品必須通過專門的設備才能閱讀,不便于讀者使用。因此利用數字產品易于使用的特點,通過將古籍善本縮微品制成數字產品,既可以達到永久保存古籍善本目的,解決了縮微品必須通過專門的設備才能閱讀的麻煩,同時其數字化更有利于傳播與普及,使古籍善本縮微品得到更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所以縮微技術是國際多數國家承認的、嚴格的和完備的影像技術管理體系。
(二)豐富的縮微影像信息資源
我國國家圖書館于1936年開始利用縮微技術對重要的文獻進行搶救、保存和交換。我國的政府部門從1955年開始,將縮微技術作為重要檔案的保存手段,進行了大量應用工作的嘗試。全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以上的圖書館、科技情報所、檔案館應用縮微技術的單位占總數的80%。我國已經收藏了3.7萬種古籍善本、報紙和期刊的縮微品,800萬張縮微平片和400萬米縮微卷片拍攝記錄了六億頁珍貴的檔案史料。還有44萬盤縮微卷片(1600萬米)和350萬張縮微平片的科技文獻縮微品。法國檔案館在20世紀40年代就將縮微技術應用于文件的保存和管理工作,1990年全國已有90個縮微拍攝場所。日本有千余家縮微技術公司向政府和企業提供完善的技術服務。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24萬盤縮微品,猶他州家譜學會是收藏世界各地家譜縮微品復制件最大的機構。近十年來,發達國家每年用于縮微設備及消耗品資金以5%以上的速度增長,美國的縮微片年消耗量已經超過本國電影膠片的數量。
二、公共圖書館文獻縮微品數字化的現狀
2003年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著手開展縮微品數字化工作,各圖書館相繼購買了膠片掃描設備,都欲開展文獻縮微品的數字化工作。目前僅有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初具規模,擁有多臺轉換設備和后期處理設備,已經轉換超過400萬拍民國時期普通圖書縮微影像,并在國家圖書館為讀者提供服務。廣東省中山圖書館2000年9月開始文獻縮微品數字化工作,已經完成了館藏1949年以前的廣東省地方報紙449種、524070拍縮微影像的掃描,并采用超星公司開發的文獻標引軟件對每一幅圖像中的每篇文章提取出一組能最大程度上概括其內容特征作為檢索的關鍵信息,如:標題、時間、作者、主題詞、分類號等等,用該組信息進行標引,使用戶通過輸入關鍵信息檢索到該文文檔,通過URL訪問獲得原文,實現了局域網的方便快捷閱讀。天津圖書館在古籍文獻縮微品數字化方面進行了實驗性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其他各成員館的文獻縮微品數字化工作尚處在一個啟動階段,有待加大這項工作的力度。從技術實現角度,目前公共圖書館主要采用“美能達”MS7000型縮微膠片掃描系統對文獻縮微品進行掃描形成文獻影像文件,掃描生成的文獻影像文件經過影像加工工序進行進一步處理,包括剪邊糾斜、統一版式、去黑邊、修改分辨率、合并文件等,同時進行文獻目錄建設和索引建設,從而完成整個影像加工過程,它保持了原文獻的原貌。技術上非常容易實現,但占據的空間大,檢索較困難,必須配備完備的索引等為代價。縮微文獻資源主要為古舊文獻,繁體字、豎版布局,加上原件由于年代久遠而污損變黃,造成對掃描后得到的影像進行全文OCR識別的準確率很低,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進行校對和手工錄入修改,加工成本較高,加工周期過長。從數字化的對象的角度,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文獻縮微品書目數據數字化。在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及各成員館的共同努力下,已經基本實現了文獻縮微品機讀目錄(CNMARC格式)的統一制作。二是文獻縮微品數字化,國家圖書館已經實現了民國時期圖書縮微品的影像全文數據庫的建設,并通過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絡附加存儲和SAN(Storage Area Network-SAV)存儲區域網絡為讀者提供服務,使用戶在局域網內通過輸入關鍵信息檢索到該文文檔,通過URL訪問獲得原文。從而使文獻縮微品數字化從計算機的書目服務走向了全文影像服務。
三、縮微數字化的工作流程
第一步是組織相關專家對文獻縮微數字化資源對象的加工、描述、組織、存儲、檢索和服務等制定相應的技術標準規范;建立元數據統一結構框架和相應的元數據描述、加工處理、轉換和檢索的技術標準規范。設計整個系統的規劃流程。包括對縮微膠片的數字化影像、影像加工、書目著錄、目次著錄、管理發布等流程。
第二步是構建運行軟件的系統環境和數據庫存儲格式。根據目前計算機操作系統的實際使用情況,公共圖書館一般都采用了微軟Windows服務器端和客戶端平臺,后臺數據庫一般也是采用微軟的SQLServer數據庫軟件,保證了系統的兼容性和易用性。
第三步是制定不同的加工和處理標準。針對不同文獻,制定了不同的加工和處理標準。如針對民國時期的期刊、報紙、圖書以及古籍文獻等,根據本館情況,參照相應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制定了不同的加工和處理標準。上述四種類型的文獻的書目著錄標準、目次著錄標準、網絡發布標準都有所不同,需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制定加工和處理標準。
第四步是進行測試化加工,隨時發現問題并改正。調查館藏文獻的使用情況,確定以使用量和使用頻率最高的民國時期期刊作為測試加工對象。
第五步是開發測試,不斷完善相關標準。根據項目開發的全過程,制定縮微膠片的數字化影像標準、影像加工標準、書目著錄標準、目次著錄標準、統一發布標準等,并在項目測試工作中不斷改進。例如:民國時期普通圖書縮微品的影像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系列標準;古籍文獻縮微品中地方志的影像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系列標準;1949年以前中文報紙縮微品的影像全文數據庫建設的系列標準等等。
第六步是根據資源組織好培訓。建立一支穩定的文獻縮微品數字化隊伍,在搶救民國時期普通圖書的同時組織人力開展民國時期普通圖書縮微品的影像全文數據庫建設,真正實現民國時期普通圖書的資源共享。
四、縮微文獻的資源共享
縮微復制中心負責建立文獻縮微品影像全文聯合數據庫。縮微復制中心負責建立文獻縮微品影像全文聯合數據庫,在縮微復制中心網站上開辟專欄,廣泛鏈接,公開發布,同時在縮微中心和每一個成員館都存儲一份完整的文獻縮微品聯合書目數據庫,提供給讀者進行統一檢索,讀者可以在館內局域網或館外互聯網上,通過對書目信息和目次信息的檢索,根據閱覽權限(館內全文開放、館外目次開放、館外用戶閱覽)控制等得到服務。同時通過閱覽權限控制與水印保護手段相結合,既可以保證文獻的安全,又不影響資源的共享與利用。
(一)資源共享為古籍文獻、珍貴文獻數字化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古舊文獻整理專家和計算機技術人員系統的深入研究,對于不同古舊文獻版本的自動校勘、自動查看查錯、自動斷句標點、自動注釋、自動翻譯成白話、自動生成輸入格式等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網絡的運用使古舊文獻數字化有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實現充分的資源共享,只需上網就可以足不出戶而遍查天下古書。
(二)實現縮微數字化共享通用
縮微文獻資源共享有館際互借、相互交換,為讀者(用戶)復制所需的文獻資料,互送各種書目索引、建立數據庫——實際聯機檢索等方式,而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整體的共同力量,把浩如煙海、連續完備的古舊文獻資源推上因特網,是信息市場發展的大趨勢。
隨著人類社會跨入知識經濟時代,在即將到來的21世紀,縮微數字化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完美結合,既發揮了計算機管理檔案的快捷性、邏輯性、便利性;又發揮了縮微技術的永久性、真實性及法律憑證效力。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方便讀者,為讀者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相信在縮微技術的幫助下,珍貴文獻既可得到有效保護,也會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王浩,張軍.縮微影像數字化技術之我見[J].文獻影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2005,(9):157-161.
[2]李茁.縮微文獻影像數據庫的建設與應用[J].文獻影像技術的發展與應用:2009,(3)95-99.
[3]范志毅,陳智強.建設公共圖書館文獻縮微品數字影像全文數據庫[J].數字與縮微影像.2004,(1),31.
[4]唐磊.圖書館縮微文獻數字化與服務研究報告[J].數字與縮微影像,2005,(3).
[5]徐義全.電子文件的特性與長期保存[J].縮微技術,1999,(4):2-7.
[6]http://www·lib·pku·edu·cn/portal/portal/group/pkuguest/medi-
atype/html/page/multimedia·psml[EB/OL].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