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就業難”和“用工荒”實際上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但是我國的“就業難”和“用工荒”卻呈現出了一種特殊性: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企業招不到農民工。這說明了我國資本積累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數量的擴大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趨勢被中斷,那么進一步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才是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
關鍵詞: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就業難;用工荒;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中圖分類號:C91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85-02
2011年我國新進入人力資源市場的勞動力達到1 500萬多人,加上900多萬失業人員和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因素新產生的失業人員,城鎮需安排就業人數將超過2 400萬人。而今年預計全年新增就業和補充自然減員增加就業仍是1 200萬人,城鎮就業供求缺口還會在1 200萬人左右。此外農村富余勞動力還有1.2億以上。與此同時,“用工荒”也開始肆虐我國,早在2004年媒體就開始輪番報道春節期間出現的“用工荒”現象,但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但是到了2011年“用工荒”更是呈現出擴散的趨勢——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傳統勞務輸出的中西部地區蔓延。
一
馬克思早在《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就提出了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在馬克思看來,相對過剩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伴隨資本積累的過程以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一種經濟現象。
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資本的有機構成具有不斷提高的總趨勢,這是由于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會不斷的革新技術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那么,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新技術和新機器也會不斷得到采用,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就會減少,大量的勞動者就會排擠到資本主義生產者之外,成為失業者。失業現象也就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常態。因此,馬克思得出結論:“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他們自身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規律?!?/p>
然而,這又必然會引起一系列新興部門和發展迅速的部門不斷吸收勞動力,容納失業人口。因為當勞動生產率在一個部門提高時,給這個部門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生產首先會增加,就業工人數量會增加,而由于新技術和新機器生產的產品物美價廉,又會刺激以其為原料的工業部門的擴張,使得那些部門的勞動力需求上升。正如馬克思所說:“機器生產同工場手工業相比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因為它所使所占領的行業的生產力得到無比巨大的增長。”
根據馬克思的理論,我們不難得知“就業難”和“用工荒”是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中會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那么“難”的是誰?“慌”的又是誰呢?
實際上“難”的是從事簡單勞動的體力勞動者,他們被機器和技術所排擠;“荒”的是從事復雜勞動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者,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最終源于的是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
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研究的主要對象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應該說是不適應社會主義社會,因為社會主義經濟中沒有商品,沒有貨幣,勞動力不再是商品,社會勞動資源是按計劃比例分配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不會存在相對過剩人口。但馬克思未曾預想到社會主義的實踐并未完全按照他設想的去建立和發展,我國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是在生產力水平發展相對較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要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不僅存在商品生產,而且必須經歷市場經濟這個不可逾越的階段,而市場經濟是相對過剩人口所依托的經濟形式,相對過剩人口規律是市場經濟所特有的規律。因此相對過剩人口規律同樣適用于我國,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我國會出現“就業難”與“用工荒”現象。
但是我國的“就業難”與“用工荒”現象卻呈現出了特殊性:就業難的是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高的大學生;用工荒的是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的農民工。這與馬克思相對過剩人口理論完全相悖,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三
從我國持續多年的大學生“就業難”到“民工荒”來看,反映了我國資本積累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數量擴大上,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趨勢被中斷了。因為到目前為止,我國大多數企業普遍缺乏核心制造技術,在研發、設計和營銷等高端價值環節根本不具有競爭優勢,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低端位置,只能選擇生產加工和裝配來獲得微薄的利潤。正是利潤的有限性,致使這些低端企業雖有改進技術的壓力但卻沒有改進技術的財力,反而更愿意選擇廉價的代工方式,因為這種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比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式更加容易,更加便宜和風險更小,僅僅是需要依靠更多的工人和更多廉價的勞動力來維持它的盈利模式,所謂薄利多賺,最終這些企業規模越來越大,用工越來越多。但這些崗位的創造都是為農民工所準備的,都是些低端工作崗位,并沒有為大學生準備好足夠的和有著較多的人力資本密集的工作崗位,這才會出現由沿海至內地的“民工荒”而非“大學生荒”。
這種代工模式在中國經濟發展剛剛起步,急需一個增長極來帶動的情況下是合適的,因為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確實需要建設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產業體系來帶動中國經濟的發展,但經歷了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30年后,我國仍然在繼續這樣的發展模式,說明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并未得到升級。如果產業結構升級成功,資本有機構成就會提高,荒的就不會是農民工和普工,而會是大學生和科研人員,而這次荒的仍舊是農民工與普工,因此還談不上所謂的產業結構升級,我國資本積累的水平依然停留在數量的擴大上。
四
事實上,進一步加快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才是我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解決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的根本。那么,如何做就是目前我們急需解決的問題。
首先,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并促進第一、第二產業的合理發展。
第三產業包括低素質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包括容納高素質人才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根據中國產業網提供的數據:2008年,中國三大產業比重11.31%,48.62%,40.07%;2009年為10.3%,46.3%,43.4%;2010年為10.17%,46.87%,42.96%。可以看出三大產業結構中,最高的是第一和第二產業,這樣的產業結構使得對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反而對一般技能型工人的需求特別多。而在就業市場中,第三產業一直是吸收大學生最多的地方,在我國卻僅僅只占到了GDP的40%左右,與美日發達國家的80%相去甚遠。那么加快第三產業的發展是目前我國產業結構升級,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中之重,但是并不意味著盲目追求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化的產業發展,也不是停留在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是制定科學發展規劃,使戰略性新產業盡早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和支柱產業,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并通過高科技改造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
其次,推進技術革新,支持中小民營企業加快技術改造。
我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都較弱,從研發強度來看,國企高于民企;從發明專利角度來看,高度集中在少數的央企和像華為一樣的技術大企業。而作為解決我國70%以上就業,經濟總量占GDP 60%的中小民營企業并未獲得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到目前為止獲得的國內貸款不足總總量的30%,他們想要往上一步,轉級升機,比登天還難。所以應從政策、資金和資源方面促進中小民營企業的技術改造。比如完善相關法令法規,保護中小民營企業的創新環境;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不斷完備中小民營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整合資源,創建和完善產學研一體的創新平臺。
最后,從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素質,緩解勞動力供求之間的矛盾。
1.大學生:注重自身能力,提高綜合素質,轉變就業觀念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注重學歷教育,而且高校大規模的擴招使得大學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走向了大眾教育,高等教育與市場需要完全脫節。因此,應該重新調整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和培養模式,同時對高校畢業生進行勞動預備制、實踐操作和實用技能培訓。
大學生應認清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轉變只當干部,只去國企、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就業觀念,應樹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擇業觀念。在就業地區上,既可以是城市,也可以農村;既可以是東部,也可以是中西部。此外,選擇自主創業也是就業觀念轉變的根本體現。
2.農民工:重視職業技能培訓與人文關懷
充分利用培訓補貼、技能補貼等國家提升勞動者個人素質的優惠政策,擴大免費培訓對象,豐富培訓內容,下移培訓重心:推行“家門口培訓”、“訂單培訓”、“定向培訓”,對外出打工者就地進行完整的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提高農民工的收入水平,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活動,急他們之所急,讓更多的高素質的農民工認可企業,把企業當成家。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
[3]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0.
[4]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7.
[5]叢松日.馬克思的失業理論及現實思考[J].青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9,(2) .
[6]郭永中.當前我國失業人口問題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教學與研究,2002,(2) .
[7]康就升.社會主義相對過剩人口的理論思考[J].人口學刊,1999,
(1).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