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社會生活、大眾心態等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的深刻轉型客觀上要求民主政治建設與市場經濟發展同步。基于我國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現狀,我國政治民主化在經歷了長期、曲折的過程之后,必然會逐步探索出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從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治民主化;政治體制
中圖分類號:F01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37-02
新時期,市場經濟的迅猛發展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也使社會生活、大眾心態等發生了改變。這種前所未有的變化呼喚著新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出現,經濟的深刻轉型客觀上要求民主政治建設與市場經濟發展同步。所以,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實現中國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現代化的現實選擇。
一、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積極背景
經濟的現代化形成了現代化的大眾生產生活方式。市場化的新思想、新觀念沖擊著舊的封閉、保守的傳統觀念和行為。現代化的大眾意識行為是實現政治民主化的有效動力。
(一)市場經濟通過培育獨立的經濟個體,增強了人們獨立、平等的主體意識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政府不再包攬一切微觀經濟管理活動,企業和個人憑借著各自的實力對其經濟活動負責,個人成為自主性的主體。可以說,市場經濟體制不僅是經濟組織形式,更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各經濟主體嚴格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和價值規律進行運作,反對社會地位的天然不平等,并要求在權益風險自擔的前提下保證經濟與政治的平等與自由。這既為個人利益的實現創造了條件,又培育了人們的自主、獨立和主體意識,促進公民政治參與意識的形成。
(二)市場經濟給人們提供了“重知識”、“重技術”等多樣化選擇
在市場經濟的實現過程中,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要手段,知識是社會生產的主要資源,人力資本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市場經濟猛烈沖擊著“官本位”思想,人們的發展選擇已不再局限于從政、當官等權勢角逐,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知識代替物質資源和產品的重要性。市場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使人們擺脫了自然經濟社會存在的人對人的依附關系,啟發人內在的積極性和潛力是其內在要求。
(三)市場經濟限定了政府的職能和權力
市場經濟本身是法治經濟,它要求政府管理部門必須按照法律制度管理經濟活動,即政府在市場經濟體系中不可以隨意地直接干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法治經濟的作用就在于抵制經濟特權的存在。具體而言,就是通過限定政府的職能和權力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引導、調節和規范,保證一切市場參與者都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以平等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身份進入市場。
二、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面臨的壓力
從我國改革開放歷程分析,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在走一條漸進性道路,即在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基礎上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設。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現狀折射出其面臨諸多壓力。
(一)市場經濟發育的不成熟決定了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長期性
中國的市場經濟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主動、直接地汲取了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體制與管理經驗,僅僅用幾十年時間就成功跨越了西方國家走過的幾百年的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并取代自然經濟的道路,并趕超式地進入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軌道。由于沒有經過市場經濟的充分發育過程,因此,到目前為止,我國的市場體系還不成熟。所以,在我國發展完善市場經濟,進而實現工業化還需要長時期進行,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也必然是一種漸進性過程。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需要進行的,同樣也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性任務。
(二)歷史久遠的封建專制統治使公民普遍缺乏民主意識和自由觀念
雖然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系兼容并集聚了各種文化思想的復合體,宣揚了社會倫理本位的道德價值取向。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一個以皇權主義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推崇“皇權至上”和“皇權崇拜”,并對國家政令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產生直接影響,最終形成了“尊君權,崇人性,尚道德”的超穩定的文化價值體系。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這種傳統文化價值在增強國家凝聚力的同時壓抑了文化創造,其價值體系本身帶有的保守性和封閉性不利于公民自主意識和自由觀念的成長。
(三)腐敗現象使公權力缺乏制衡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過程中,其中經濟結構的一部分受市場支配,而另一部分受公權力支配,這種經濟結構為腐敗提供了溫床。也就是說,政府干預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政策為腐敗提供了良機,如“產業政策”、“民主選舉”等政策的制定與執行,增加了政策性腐敗的機會。就政治體制本身而言,其存在的突出缺陷就是權力制衡制度不健全,少數掌握公權力的人“化公為私”,行使公權力的人與公權力的真正所有者之間出現了一道鴻溝,人民群眾難以進行有效監督。
總體而言,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從客觀上對我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形成一種壓力。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必須通過自上而下的、有秩序的改革,實現政治民主化。
三、我國政治民主化的實現途徑
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踐證明,漸進式改革的路徑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所以,政治體制改革也應如此。漸進式政治民主化道路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通過有計劃、有步驟的革除現行政治體制中不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要求的體制,建立新體制的途徑。
(一)通過建立法治制度,限定政府權限
法治是將正義的希望寄托在政府權力受法律約束的程度上,它的主要職能不是管理人民,而是管理政府。法治制度要對各級政府職能界限清晰規定,嚴厲懲罰政府違法違規行為,保障人民的自由。
市場經濟體系本身有先天缺陷,需要法治政府保障。如果市場不是井然有序,社會缺少公正,那么行使公權力的政府官員就容易謀取私利,破壞民主體制的公正合理。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是判定社會是非的準則,人們從法律規定中了解自己的權利與義務。然而,自由是伴隨義務與責任存在的,人們在享受自由權利的同時,必然要承擔法律上的義務和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國要建立的民主政治是一種法治民主,有序的法治民主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轉變工作重心。執政黨的工作重心要從“搞經濟”轉移到法治建設上來。在法律面前,不容許任何黨政官員行使特權,要讓公眾、企業、商家感受到法治的公正嚴謹。
二是確立法院系統、反貪系統和審計系統的獨立。公正廉潔政府的建立前提就是反貪體系的獨立,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官員以公權謀私利。
三是落實“黨政分開”原則。執政黨通過政府官員實現大政方針的執行。首先必須精簡黨的機構,使他們轉入行政部門,尤其是執法部門。其次是各級黨委要教育黨員干部,在群眾中宣傳執政黨的執政綱領。三是專職黨務人員職務和報酬不應同政府職務工資掛鉤。
(二)通過建立政府與群眾的溝通網絡,實現公民的參政議政
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先后出現了“電子政府”,把政府與群眾有效聯系起來。公共服務電子化展示了“一站式”的服務方式,公民要求的各種服務都可以在網上完成。“電子網絡系統”為民主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老百姓的意見可通過此網絡直接反映到政府部門,同時也可以在網絡系統中檢舉、揭發政府官員的腐敗行為,從而對腐敗行為構成一種強大的震懾力。
另外,政府還可將民間社團納入溝通網絡體系當中,組織現有的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代表相應的社會群體利益,履行其特有的決策咨詢和反饋民意的責任。
(三)通過民主啟蒙教育,加強民主意識引導
民主啟蒙教育是黨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以道德和理想為核心的人文主義教育活動。民主政治如果沒有道德和理想的引導,就會產生人人勾心斗角、權謀詐術層出不窮的政治局面。在我國,民主的核心是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一種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宗旨、以道德理想為引導的民主政治,它代表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方向。所以,民主啟蒙教育就是通過弘揚道德理想,使整個社會形成尊重人、愛護人的民主氛圍,并以此提升政府官員及人民群眾的民主意識。
總之,基于我國復雜的歷史背景和發展現狀,我國政治民主化的實現必然會經歷長期、曲折的過程。它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干部自覺按照法治原則行使權力,人民群眾要勇于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和責任,這樣就會逐步探索出一種新型的、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從而完善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參考文獻:
[1]劉明君.民主政治與和諧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2]譚君久.中國式民主的政治學觀察[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0,(56-58).
[3]佟玉華.社會轉型期政治發展與民主政治建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版社,2009,(28).
[4]田曉玉.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若干思考[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