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確處理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理論專題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實踐教學為理論專題教學服務。運用系統科學的思想方法,全面分析實踐教學的相關因素,讓兩個模塊水乳交融、互動互補,構建和完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理論專題教學;實踐教學;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56-03
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探索創新中,要正確處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理論專題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理論指導,實踐教學為理論專題教學服務,要精心設計,讓兩個模塊水乳交融、互動互補,構建和完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
一、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離不開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是大學生優化思想政治認知,強化思想政治理論修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由知到信、由知到行轉化的必要途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極為重要的環節。
1.開展實踐教學,是當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強化育人功能,提升教學效果,實施課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高職院校連續幾年擴招,全校公共課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他們基本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有些人忙于應付正常的理論教學,習慣于傳統的理論教學,滿足于知識的傳授,甚至有的只關心自己的工作量是否完成,面對數千在校生或百多人合班大課,怎樣開展實踐教學有畏難情緒,對實踐教學的探索創新不太關心,研究總結滯后。
忽視實踐教學,單純理論知識傳授,其教學效果不理想是不爭事實。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課所用的教材是國家統編、本專科院校通用教材,所以必定側重于理論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教師作為教學實踐工作者,工作任務就是將教材體系轉變成教學體系,著重點就是因材施教,具體來說就是要結合高職生的認知特點、高職教育的特點及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聯系學生的切身利益、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開展備課、上課及課外活動等教學實踐,不貼近高職生的思想實際,不貼近社會和生活,就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思想政治課的育人功能就難以實現。當前高職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智輕德的問題,錯誤以為高職教育就是以專業課為主,專業技能是安身立命之關鍵,而思想政治課是可有可無的空洞說教,學習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不大,聽課不認真,遲到、早退、曠課現象嚴重,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為了增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現實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把實踐教學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打破以往單純理論教學模式,引入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理論專題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互動的教學模式。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高職院校的學生更是如此。一方面,接受文化信息比其他人更迅速,他們的思想變化也比其他人更超前;另一方面,社會閱歷淺,對理論問題的理解往往膚淺或片面。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些內容必須要帶領、引導學生參加實踐,幫助大學生在一次次實踐活動參與過程中親臨現場、感悟內化,才能在思想認識上真正有所轉變。在實踐中認識世界、把握國情,體會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自己的人生職業生涯規劃相融合,確立符合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規范,進一步認識自我、鍛煉自我、完善自我、匡正自我。從而打造具有高職特色,受學生喜愛,讓學生終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論課。
2.實踐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一,有助于受教育者通過親身實踐體驗,明確真善美與假丑惡的標準,提高思想覺悟,自覺地選擇符合他人和社會利益的行為和能力,促進個人道德的社會化,增強社會的適應性。
第二,有助于學生在實踐鍛煉中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把知與行統一起來,形成和鞏固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第三,有助于學生在實踐中和與他人的交往中,把對科學理論的認識逐步轉化為自己觀察和解決各種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增強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3.真正重視實踐教學,也是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則的指向
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是什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黨中央和教育部規定我國高校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是很明確的,這就是要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意見》還提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則是: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堅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同時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把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把傳統教學與專題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結合起來。
4.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在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中,充當著重要角色
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目標,隨著高等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其定位越來越明確,就是培養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復合型技能人才。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守法自律、誠信進取、勤奮好學、開拓創新等思想政治素質,既是專業人才的精神支柱和靈魂,也是社會、行業、單位越來越重視的用人標準。“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基本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育人功能只能強化不能削弱。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不應僅僅給予一些現成的概念、原則、結論,而應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傳授理論知識同時,更要轉化思想、凈化靈魂,明確專業人才成長方向,提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素質。因此,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精化理論,重在實踐”,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使學生具備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等基本職業素養,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為培養優秀專業人才服務。
二、實踐教學也離不開理論教學,理論專題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
實踐教學主題又決定著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和安排,并滲透在實踐教學內容之中。實踐教學主題是實踐教學的核心要素,在整個實踐教學中起著驅動、導向和定位作用。
1.在加強實踐教學而理論課時不足的背景下,改革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積極探索理論專題教學模式。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高職院校兩門主干課程統編教材的章節,中央和教育部有明文規定,不能刪減,教師必須按照“講好、講深、講透”規定,要根據高職生認知特點,認真研究設計理論專題教學,達到“精化理論”。
2.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由于缺乏理論指導,主題統領,而呈現隨意性較大,目的性、系統性不強的弊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實踐教學的內容應與理論專題教學相一致,避免泛化。
有的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活動仍僅限于參觀、考察等認識層面的實踐形式,致使學生積極性不高,參與面不廣,實踐教學的開展帶有較明顯的局部性和偏向性。有的顯得形式豐富,開展得也轟轟烈烈,但內容空洞,務虛成分大。許多學校把校園內各種文體活動簡單地看做是實踐教學,把團委組織的“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活動等同,把專業實習、軍政訓練、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活動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雖然從廣義上看。這些內容都可以被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但從狹義上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的內容又有其特殊性.它既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檢驗,又是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的運用。
實踐教學組織乏力,在時間安排、內容、質量等方面得不到保證。有的高職院校實踐教學已成為僅僅在寒暑假進行的突擊性、階段性的活動,且處于三無狀況——無教學大綱,無教學要求,無時間保證,造成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目的不明確,教學內容不規范,教學時數不統一。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組織、管理工作沒有跟上去,結果是隨意性較大,目的性、系統性不強,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難以全面、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3.理論聯系實際,精心設計實踐教學主題。理論專題教學為實踐教學提供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凸顯理論聯系實際、參與性和啟示性的原則,認真研究編制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精心設計實踐教學主題。
實踐教學主題設計具體有三個基本要求:第一,針對理論專題教學模塊相關知識重點、難點,設計一定實踐教學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通過參觀、考察、專題調研等實踐去探究問題,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澄清模糊認識;第二,以全國統編教材為依據,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焦點,設計一定實踐教學主題,組織專題討論、辯論、講演和知識競賽等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真正轉化為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三,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三觀”教育,結合高職院校專業人才成長,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職業與崗位素質要求,進行社會服務等相關的主題設計,注重在社會服務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強化學生的體驗性教育,注重情感體驗和道德體驗的內化。讓學生走出課堂,體驗生活、體驗社會、體驗職業崗位、體驗人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受教育、體驗中感悟、體驗中養成優良品質,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和價值判斷能力,真正減少學生的問題行為和高危行為。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動互補,構建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體系
1.目前,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缺乏整合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操作缺乏持久性、連續性、廣泛性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可以分為三種主要形式。第一,課堂實踐教學,即課堂研討、演講、辯論、學生模擬教學、專題視頻教學等。第二,社會實踐教學,即參觀、考察、社會服務等。第三,科研實踐教學,即社會調查、閱讀研究等。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資源、基地包括校內實踐教學資源、基地和校外實踐教學資源、基地,主要有大學生社團組織、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校園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大學生借助網絡瀏覽新聞,進行互聯網信息檢索、網絡通訊、網上調查,制作個人主頁,開設博客,參與網絡論壇等網絡信息資源的出現和廣泛應用,開拓了一片嶄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領域和空間。
放眼全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操作缺乏持久性、連續性和廣泛性。目前部分學校領導和主管部門甚至是教師對實踐教學形式理解偏頗,存在一種模糊認識:認為社會實踐等同于實踐教學,忽視課堂實踐和科研實踐兩種重要形式,目前,僅僅是走出去的調查、參觀和請進來的專題報告。實踐基地建設和經費撥付困難障礙重重。受人、財、物及安全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每年大學生能參加一兩次社會實踐已屬不易。其操作缺乏持久性、連續性、普遍性和廣泛性,是一個不可回避的事實。實踐教學作為公共必修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須環節,應該要求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同時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缺乏整合創新能力。參觀、考察之后學生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調查報告,或閉門造車,并未實際去調查;或相互抄襲,從網上下載一些現成的調查報告,應付了事,這樣往往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2.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學資源,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工作機制并軌,搭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平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穎性、多樣性、時代感和實效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兼任班主任,輔導員兼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共建平臺,實行分工負責,相互兼職,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教育兩支隊伍、兩種資源的統一及合理配置,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工作機制并軌。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直接參與學生的全程管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有了學生工作機構充分的組織保證、人員保證與機制保證,有效地解決理論教學與育人工作實踐脫節的問題,另一方面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課堂延伸到社會,或把學生工作的問題帶到課堂,努力探索適應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的實踐教學新路,不斷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新穎性、多樣性、時代感和實效性。
3.借助素質教育基地優勢,打造高職特色鮮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
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納入以就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模式。以就業為導向的素質教育基地是科學發展觀在高職學生人才培養方面的踐行,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和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與企業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以思想道德教育、就業創業教育和職業核心能力訓練為主要內容的具有高職特色的素質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納入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打破了專業和學科壁壘,針對大學生思想道德養成、創新精神的培養實施教育教學活動,體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的實踐性、有效性,同時課程建設得到了保證[1]。
4.開拓創新,探索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科研等實踐教學互動互助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
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科研等實踐教學活動,一般為學校宣傳部、團委、系部組織布置安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以往總認為與己無關。但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積極參與,并發揮自身專業理論特長,為活動主題擬定把脈,出謀劃策,輔導學生答疑解惑,真正使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特別是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科研等實踐教學活動后期,回到學校,課堂教學更是大有用武之地。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研討,推薦代表班級交流,教師點評總結,在此基礎上學院組織評獎,最后將經教師認真指導修改后的優秀調研報告、演講稿、論文等成果,或在畫廊、校報等公開展出,或編制成冊,或發行出版。這種將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與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科研等實踐教學互動互助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實現了點與面的結合,即全校少數學生有選擇地參加參觀考察、社會服務、假期社會實踐、科研等實踐教學的點,與普遍面上的課堂教學相結合,幫助全體學生有效完成公共必修課性質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學時學分。
參考文獻:
[1]楊祖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有關問題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