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文化作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面臨著很多困境,其中審美文化概念的泛化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反對者聲稱審美文化的泛化導致了人文精神的深度的削平和詩意的缺失,本文試圖從文化的平民化有助于打破精英階層和大眾階層之間的文化壁壘的角度思考這一泛化的必然性和進步的意義,并以一種辯證的視角提出泛化后可能會引起真正的理想化的觀點。
關鍵詞:審美;泛化;辯證;理想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166-02
審美文化的概念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下使用得很頻繁,以至于我們甚至無法界定它的邊界和范圍。像眾多的現代學科的概念一樣,審美文化的概念也是一個舶來品。有學者考證,這一概念由18世紀末席勒處萌芽,至19世紀中葉斯賓塞那里明確提出,到現當代使用者漸漸多起來。通常,人們都是泛泛地使用這個詞,或是指文學藝術,或是指審美活動,或是指藝術文化,甚至與審美修養、審美教育等概念混用,相當含混模糊[1]。但總的來說,在西方那里,審美文化有一種高雅文化或者是精英文化的意味。
在中國當下的語境下,審美文化的概念就更見復雜了。當代社會與文化的一個突出的變化是審美的泛化或曰日常生活的審美化[2]。
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是審美文化變成了一個缺乏共識卻又在廣泛使用的概念。原因當然很復雜,牽扯到多方面的因素,而現在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審美泛化本身,從某種意義來說,已經是一種客觀存在。當一種存在成為我們必須經常面對的時候,我們就必須對這一存在進行思考。
眾所周知,審美和文化這兩個概念很難說清楚,尤其是對于一般民眾。我們事實上都是按照自己的思考或直覺在使用這兩個概念,或者說我們幾乎是在任意地使用這兩個概念。而一種知識的力量或者說是意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廣大民眾的普遍接受和理解。比如說中國傳統的孝,沒有多少人能在理論上理解它的意義,什么是孝?為什么要有孝?孝在歷史中的演變是怎么樣的?東西方對孝的理解有什么差異?封建時代為什么把孝放在一個極高的位置?諸如此類的問題事實上對于廣大民眾來說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種經驗和接受。我們大都依靠一種不假思索的直觀來理解孝,孝存在于具體的事件中,大多數人可以很容易的舉例來說明什么是孝,什么是不孝。雖然基于個人的認知世界和前理解的差異,但是各人對孝的理解有很大的交集。在這個時候,孝成為了一種文化。
按照這一邏輯,我們不應該對當下文化一詞的泛化感到驚奇,同樣的邏輯也適合用來解釋審美一詞的泛化。從文化來說,文化一詞的使用幾乎無處不在,諸如飲食文化,筷子文化,建筑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甚至是性文化等等,我們很難找到某一種現象后面不可以加上文化一詞,審美一詞相對于文化一詞對廣大民眾來說好像陌生了一些,但是美的使用同樣是泛化到無處不在。我們感到擔心的是在很多情況下,美與丑的界線正在淡化,或者說當丑不再是丑,不以為丑的時候,那么美就自然地淡出了我們的信念。
審美文化把美學的視野擴大到文化的層面,從純粹走向了現實存在,從象牙塔走向了日常生活,在中國的語境下,我們基本上可以看做是技術和經濟活動的派生物,是技術使廣大民眾能夠接觸到了新鮮的事物,是經濟活動的刺激產生了新鮮事物,并且誘惑或強迫我們去關注新鮮事物。當傳統與現代,落后與先進,東方與西方等近乎二元對立的各種事物一下子傾瀉在一堆的時候,混亂與迷惘就不可避免了。
我們講中國當下的語境,就不能不講漫長的封建統治和三十年的經濟體制的改革,沉重的歷史包袱和經濟發展的一騎絕塵就是當下大多數現象的背景。
在這樣的背景下,審美文化的泛化是一種不可繞過的歷史進程,而且是一種對于過去歷史的進步。我們單就文言文來說,不但我們今天的讀者閱讀起來不方便,就是文言文時代的普通民眾對它也是望而卻步。我們當下的不方便是因為時間的距離和白話文運動的結果,而文言文時代普通民眾的望而卻步是因為人為的因素。中國歷史的共時和歷時的割裂,文言文本身難辭其咎。我們現在的口號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有國內學者提出要甄別出實現哪種復興,也就是說要明確判斷封建傳統里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我們以什么樣的標準作為衡量的依據呢?以西方的理論還是現實的直覺?這就又衍生了一個問題:是以哪一種西方理論或是以哪一個階層的直覺?我們現實的價值觀的混亂和傳統價值觀的消解導致了現象上的觀察視角的多元化。從少數精英的小眾探討到廣大民眾的普遍實踐,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審美文化的泛化是一個偉大的革命,它比任何一個朝代的更迭更有意義。如果廣大民眾可以積極地參與和實踐某些事件,那么實踐的結果就可能是一種新的傳統文化,是人民創造了歷史。
三十年的經濟改革,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經濟的改革帶來了我們觀念上的變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當我們的經濟活動幾乎和傳統決裂的時候,我們的觀念還能在多大程度上與傳統文化保持一致呢?我們的目標是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的四位一體的全面建設,我們說中國特色,就是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的發展歷史與中國相同,傳統文化與當下在某種程度上的斷裂,基于西方語境下的西方文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與其說我們現在正處于經濟轉型的時代,不如說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文化轉型的時代,我們每一個具體的行為背后都有文化的潛在的支撐。審美文化,我認為在本質上是一種具有理想性質的自由的和美的文化,但是他的存在卻必須泛化在廣大民眾的日常觀念里,即變成海德格爾所說的“常識”,它既是一個目的,又是一個過程,或者說我們無需確定它的起點和終點,但是我們必須找到它的方向。作為對過去的知識和文化的精英化、小眾化的一種反駁,審美文化的泛化,或者說是審美文化的日常化就是一種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并不是為審美泛化的辯護,而是對審美泛化的一種認識。正如徐放鳴教授指出的那樣,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在審美領域的距離在縮小,界限在淡化,精英與大眾在文化消費和審美選擇上的共同點或近似點在增多,雅俗共賞在“平民化”的基點上成為可能[3]。
我們當下語境的一個特殊性還在于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信息化的時代,這就意味著我們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而是處于一個無時無刻不在與外在環境進行著物質和信息交換的時代。我們自己的發展不是一個孤立的發展,這種發展總是與世界上其他地區的發展存在著某種關聯。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今天的語境和歷史上的任何時期都有著根本上的差異。我們不能否定西方的科學,甚至文化上的成就,資本主義對人類歷史的貢獻成為了一種常識,這種常識已經存在于廣大民眾的觀念里。問題在于我們應該主動地選擇其中的已經取得共識的精華,而不是被動地被槍炮逼迫著選擇。就像在經濟領域內,我們吸收資本主義的有益于生產力發展的經驗一樣,我們同樣應該吸收資本主義文化領域內的知識成果。我們現在的知識體系基本上是在照搬西方的知識體系,至少是在形式上照搬西方的模式。模仿只是手段,也許模仿可以解決一時只需,而創新才能解決根本的問題,這里的創新我們可以理解為重新構建一種先進的民族的新的文化,這種文化應該是未來的傳統文化。它既是過去傳統的繼承,又是未來的傳統。
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歷史的發展有必然的規律性,也不管我們承認不承認存在普世價值,一個現實的任務是:我們必須在對傳統、西方以及我們當下的現實三者之間的客觀存在做出理性的思考。審美文化的泛化從辯證法的角度來看是對先前的精英化、小眾化的一種否定,這是審美文化自身的演化,或者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必然。我們一面參與著這個進程,一面必須以“他在”的邊緣性的立場以理性審視著這個存在。西方的反理性,后現代主義等思潮是建立在西方的歷史語境中,我們不應該跳過自己的歷史現實而去盲目地跟風,我們應該意識到邯鄲學步的風險。假定當下的審美泛化的正面意義以后,我們同樣應該看見它的“反題”,也就是應該充分看見它的負面意義。我以為它的負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價值標準的混亂和理性思考的缺失。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價值觀指導自己的行為,甚至說一個人在處理不同的問題上都可以采取不同的價值判斷標準,而對待某一問題的態度通常依靠的是感性的理解而非理性的思考。我無意批判一個人思維方式的優劣,只是想指出廣大民眾理性思維能力的缺乏,這種缺乏正是以前歷史上的文化精英化的遺產。學界的一個觀點認為即使在世界范圍內來看,精神科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自然科學的發展。劉德斌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的推薦序中特別認同此書的一個歷史主題,即社會變革滯后于技術變革一直是人類許多災難的根源[4]。原因之一在于自然科學的發展較少的受到權威和前見的約束。從這個意義出發,我認為文化是在批判和反思中前進的,秩序總是出現在混亂之后,或者說在混亂中蘊含著秩序本身。審美文化需要在審美文化存在中抽象出審美正義,審美倫理,審美價值。盡管我們很難找到公認的精神科學發展的客觀規律,但是人類從未放棄這方面的努力和探索。如果我們不能在什么美的問題上取得共識,那么我們在什么是丑的問題上取得共識同樣具有很好的意義。每一個肯定的命題本身就具有一個具有否定意味的命題,審美文化的泛化本身就蘊含著“非泛化”的前進路線。這種“非泛化”與先前的小眾化之間的進步或升級取決于我們現在的批判與反思,現在就是過去,同樣的,現在也是未來。
科學總是對現實的思考,每一個系統的理論總是以一個日常經驗為出發點,然后它必須回到日常經驗上才能為廣大民眾所了解,精神科學似乎更是如此。我們當下的現實在歷史上找不到類似的經驗,這就提供了構建新的文化傳統的契機,我們現在對現實的思考在若干年后不就是一種傳統嗎?
審美文化的泛化是對于審美文化精英化、理想化的一種自然地否定,泛化本身事實上已經是一種存在,而這個命題本身蘊含著下一個理想化的路線。處在當下特殊的語境下,我們的任務是通過對當下的批判和反思,在大眾廣泛參與的背景下,面向未來,重建一種新型的文化傳統。離開了大眾的參與,審美文化只是學術上的名詞,沒有任何現實或文化上的意義;離開了批判和反思,審美文化會變成混亂的感性存在。面向未來,重構傳統,我們需要反思,也需要實踐。
參考文獻:
[1]吳國玖.西方文化語境中“審美文化”概念[C]//徐放鳴,李丕顯.文化關照與審美闡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363.
[2]陶東風.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9.
[3]徐放鳴.審美文化與形象詩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13.
[4][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M].董書慧,王昶,徐正源,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