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經濟學家通過對新古典增長理論進行研究,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體系。該理論認為,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取決于以知識或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等為核心的內生變量。對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內容和主要模型進行綜述,借鑒其內生變量分析,探索其對湘南經濟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內生經濟增長;知識專業化;人力資本
中圖分類號:F0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52-02
由于新古典增長理論無法解釋實現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在對新古典增長理論進行重新思考的基礎上,通過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修正和發展,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
一、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綜述
20世紀80年代中期,羅默研究了內生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他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四個方面:資本、非技術勞動、人力資本和新思想。在這四個要素中,特殊的知識即新思想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他指出,一般知識能產生外在經濟效應,使全社會都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專業化知識可以產生內在經濟效應,使率先使用知識的廠商獲得壟斷利潤。內在和外在效應表明,知識不僅本身的收益是遞增的,而且可以帶動勞動和資本投入的收益遞增,給廠商帶來遞增收益。他認為知識是經濟體系的內生變量。知識積累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為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保證。
羅默認為知識積累是現代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新源泉。他認為,由于知識積累對經濟增長的作用超過物質積累的作用而處于支配地位,研究和開發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他還認為,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知識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積累,從而提高全世界的總產出水平。國際貿易可以使落后國家引入新技術來提高本國的勞動生產率,還可以通過引入新技術節約資源,把節約下來的資源用于新投資,這樣就可以迅速發展經濟,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盧卡斯把資本作為內生變量,建立了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盧卡斯模型)。他將人力資本作為一個獨立的變量因素引入索洛模型,認為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他還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獲得:一是通過脫離生產的學校教育,使人的智力和技術得到提高,從而提高職工的勞動生產率;二是通過邊干邊學來提高人力資本。這一理論拓寬了人力資本積累的途徑,為缺乏教育經費的落后國家和地區找到了提高人力資本積累的方法。
除了研究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等內生因素以外,一些西方經濟學者還通過探索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建立了一系列政府支出與經濟增長的分析模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阿施爾、巴羅等人的研究成果。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對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進行了全面的修正與發展,它標志著體現外生技術變化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向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融合。這一融合強調經濟增長是經濟體系的內部力量作用的結果。通過對技術進步、“邊干邊學”、知識積累、人力資源、政府支出等新問題的研究,從而解決了經濟學中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經濟增長的根本因素。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內生經濟理論已經在理論和實踐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盡管目前還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但它從不同的分析角度,不同的分析模型,來解釋經濟實現持續增長的問題。綜合起來有如下五類模型。
(一)AK模型
通過假定產出是資本存量的線性函數,將生產函數的關系式表述為Y=AK(A是反映技術水平的常數,K代表包括人力資本、知識和公共設施在內的廣義資本)。這一模型揭示了產出與資本存量的線性遞增關系,否定了資本收益遞減的假定。在Y=AK模式下,經濟是可以實現持續增長的。因此,從長期來看各國經濟不會出現增長的極限問題,這就很好地解釋了新古典理論遺留下來的增長極限的問題。
(二)知識的外部效應與“知識溢出”模型
羅默在《收益遞增與長期增長》論文中指出,經濟增長除考慮勞動和資本兩個因素外,還應加進第三個因素即知識。他認為,知識能提高投資收益,可以實現一國經濟的長期增長;知識也是一種生產要素,要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必須要在知識上進行投資。同時,知識具有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知識的運用具有共享性即非競爭性,這也是實現收益遞增的關鍵因素。
(三)RD模式
羅默在他的論文《內生的技術變化》一文中指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源泉是專業化的投入,即研究和開發部門(RD)。他指出,專業化的投入是一種需要特別付酬的活動。技術進步與創新實際上是廠商旨在獲取壟斷利益的有意識活動,生產的規模收益遞增是由技術的非競爭性與排他性決定的。用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的資源的投入決定著經濟率的高低。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就必須增加用于研究和開發的資源投入。
(四)盧卡斯的人力資本模型
盧卡斯認為,經濟增長的真正源泉是具有特殊的、專業化的、表現為勞動者勞動技能的人力資本。盧卡斯將人力資本生產部門引入模型,提出通過教育積累人力資本的內生模型。他通過建模得出的結論是:人力資本積累決定著經濟增長率。因此,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就應集中人力物力生產和出口具有人力資本優勢的產品。
(五)阿羅的“干中學”模型
阿羅認為,人們是通過學習而獲得知識的,技術進步是知識的產物、學習的結果,而學習又是經驗的不斷總結,經驗的積累體現在技術進步之上。企業在從事生產活動的同時,會逐步積累起有效的生產知識,這些知識反過來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阿羅認為,人力資本的積累除了脫離生產崗位到學校學習外,還可以在工作中以積累經驗等方式獲得。
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對湘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啟示
湘南地區是指湖南的南部地區,包括郴州、衡陽、永州三個市。湘南地區地處湖南的南大門,位置得天獨厚,戰略地位重要,區位、資源、產業優勢突出。當前,國家的政策措施以及湖南發展的大環境,都給湘南經濟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借鑒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對促進湘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加強教育培訓,提升人口素質
內生增長理論認為,知識積累是經濟長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為經濟長期穩定增長提供保證。人力資本的正外部性,不僅取決于人們掌握知識的總體水平,還取決于人們對知識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湘南地區應通過加強教育培訓,提升人口素質。一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大對偏遠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力度,提高農村教育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推進教育資源均等化,提高城鄉整體受教育水平;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整合現有的職業教育資源,建設一批公共實用技術培訓基地。以本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和重點專業為紐帶,以需求為導向,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鏈條深度融合,優化專業設置,提高職業教育水平;三是廣泛開展在職培訓。加強企業職工技能培訓,提高職工隊伍技能水平;四是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倡導終身學習觀念,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提升全體公民素質。
(二)開發人力資源,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人力資本具有外溢效應。這種外溢效應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能夠實現持續增長必不可少的條件。因此,湘南地區應以各類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重點,以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為導向,推動人力資源開發。一是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在引進聘用理念上,堅持以需求為導向,講求成本、注重效益。在引進聘用方式上,堅持市場配置為主,重點引進本地區的重點產業、重點行業和重點學科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積極探索選聘結合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加快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現代理念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企業經營管理人才。二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管理服務體系。完善職業技能評定辦法,實行職業技能資格認證制度;完善人力資源中介機構服務,規范人力資源中介服務組織行為,引導人力資源的合理有序流動。
(三)堅持自主創新,加快科技進步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強調技術進步的作用,認為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湘南地區要立足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圍繞特色產業、重點產業發展,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步伐,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以郴州為例,要依托有色金屬資源優勢,盡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用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制定和完善與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相配套的制度,構建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雙向運行機制,將經濟發展轉變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的發展上來,以促進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四)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承接產業轉移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外商直接投資具有技術外溢效應,是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最有效平臺。湘南地區應利用國家和省里給予的各種優惠政策,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一是構筑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洼地。要主動策應國家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湖南省實施的“湘南大開發”戰略以及承接產業轉移“34條”政策,把湘南地區打造成產業轉移的首選地,在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中搶占先機。二是加大承接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設立承接沿海加工貿易產業轉移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基金,加快構建現代物流平臺,推進以物資儲備、商業配送、海關監管、集裝箱中轉、保稅業務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物流園區建設。三是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質量。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比較優勢,增強產業轉移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高承接產業的競爭力。要依托綜合成本優勢,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依托區位、交通優勢,積極承接市場在外產業轉移;依托產業優勢,積極承接配套產業轉移。
(五)推進制度創新,增強發展活力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制度作為一種支配經濟活動并決定經濟效率的重要資源,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所以,政府應該積極推進制度創新,改革政府機構。一是建立高效廉潔的政務環境。轉變政府職能,規范辦事行為,簡化審批程序,提高服務質量和行政效率;二是健全公平、公正的法制環境。主要是完善政策法規制度,營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法律環境;三是規范市場發展環境。主要是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參考文獻:
[1]龔六堂.經濟增長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2]陶靜,梁玉.內生經濟增長理論及對中部崛起的啟示[J].決策與信息,2009,(4).
[3]張冰,何會軍.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的淺析與借鑒金融理論與教學,2006,(1).
[4]劉柏雅.論新經濟增長理論及其對現實經濟的啟示[J].商業時代,2008,(7).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