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工作本土化、職業化發展需要在中國二線城市建立一批提供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機構。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僅依靠政府、社會力量還難以在二線城市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已設立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整合社會工作資源,以高校為依托,同時聯合高校駐地政府獲得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務項目,是二線城市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一種可行的選擇。
關鍵詞:社會工作;機構;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42-02
當前一線城市均已建立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并創立深圳模式、上海模式等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本土化模式。但二線城市仍是社會工作發展的盲區,也是當前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推廣應重點考慮的一批城市?!罢峁┱咧С趾筒糠址枕椖俊⒏咝>唧w運作”的運行機制,可作為過渡性社會工作機構本土化新模式在二線城市建立一批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機構。運用學校教學資源將實踐教學與提供服務相結合,一方面可以在二線城市不具備建立獨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環境下面向社會提供社會工作專業服務;另一方面為二線城市廣泛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進行本土化實踐、宣揚社會工作服務理念提供載體,也可以滿足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二線城市高校聯合政府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必要性分析
(一)二線城市發展社會工作事業的內在要求
當前二線城市在城市化、產業轉移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了避免重蹈一線城市發展中經濟、社會發展比例不協調的覆轍,有必要在二線城市開展社會工作服務緩解社會轉型過程中的矛盾。同時,全新的城市發展觀追求城市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社會工作在中國二線城市的推廣創造了機遇。
(二)高校和政府是推動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力量
從“理論帶動實踐、理論回到實踐”的角度來講,政府、高校作為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有必要在二線城市成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來探索社會工作本土化、職業化的推廣模式。二線城市駐地高等院校多有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在發展空間上為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供可能性。同時,政府具有提供政策、資金支持的能力,而無法組建一支完整提供專業服務的隊伍和配備必要的服務設備,高校具有豐富社會工作人才資源和配套的社會工作教學設備。實現高校與政府的聯合為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創造必要條件。
(三)現有社會工作機構本土化模式難以在二線城市復制
目前我國社會工作機構本土化模式主要有“深圳模式”和“上海模式”?!吧钲谀J健敝饕卣魇恰罢苿樱耖g運作”。深圳社會工作發展面臨問題主要是社會工作的發展目標過于單一、專業場地設施匱乏、社工待遇偏低、社工機構存在自利傾向。深圳模式的推行是以政府雄厚的財力支持和城市社會文化發展水平高為前提的,這也是深圳模式難以在全國范圍推廣的主要因素?!吧虾DJ健钡闹饕卣魇钦苯舆\作到社會組織孵化,社會工作機構事實上成為有關政府機構的下屬機構。上海社會工作遇到的主要困境是機構自主性差,服務專業性低。
(四)高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需要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應用型學科,實踐教學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我國的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等社會工作是為民政、街道等政府部門和群眾團體組織所承擔。在這些部門和團體中,主要是事務性、管理性的工作,并未發展出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由于現有社會機構專業性的欠缺,學生到實習基地根本得不到專業指導。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職業價值觀培養方面需要必要的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作為實踐場所。
二、二線城市高校與政府聯合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可行性分析
(一)二線城市已具備建立社會工作機構的政策支持體系
各級民政部門在健全規章制度、建設人才隊伍、加大資金投入等方面的要求,為二線城市政府投入社會工作事業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使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獲得政策體系支持。
(二)高校擁有豐富的社會工作服務資源
1.人員和技術支持體系
高校具有社會工作教育專業人才,可作為社會工作督導力量,社會工作專業學生提供專業社會工作人員支持,同時與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合作也為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務模式提供便利。高校教學、科研力量在服務方法、服務過程控制等方面給予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技術支持。
2.資金和設施支持體系
整合學校社會工作教育資源,如師資力量、社會工作專業學生、青年志愿者協會、教學實驗室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機構服務項目開支,學校以學校社會工作、實踐教學、學生社團活動等多渠道投入資金。
(三)二線城市高校聯合駐地政府的社會工作資源互補
政府將社會工作支持政策、投入到社會公共服務的資金轉化為服務需要借助專門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高校擁有社會工作服務人力資源和配套設備,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提供資金的服務項目。政府參與高校組建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供政策支持,將部分社會公共服務轉交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供,高校投入人力、設備具體運作,實現高校與政府資源的互補。
三、高校聯合駐地政府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運行模式
(一)服務機構內部組織架構
1.服務機構定性與定位
高校聯合政府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屬于獨立運行的非營利組織,但依托高校社會工作教學、研究部門和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必要組織和服務支持。利用學校社會工作教學資源面向社會提供社會工作服務,服務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學校“教、學、研”相結合。
機構與高校之間的關系有三方面:其一,機構為高校社工專業實踐教學、學生實習提供場所,高校社工專業教育則為機構提供人員、設備支持;其二,社工服務質量和專業技能的提升有賴于高校研究部門不斷進行的社會工作研究及其理論創新;其三,機構可以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提升高校學生工作質量。
2.機構人員與高校社會工作資源的契合
高校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管理者應與社會工作教研部門相契合,由教研部門負責人員兼任。根據項目的服務目的確定項目組組長資格,以向社會提供社會工作服務為目的的服務項目,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擔任項目組組長協調工作人員組成項目組,以實踐教學、提供公益服務為服務的項目可由社會工作專業教師擔任。
3.矩陣制組織結構設計
高校與政府聯合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可采用矩陣制組織結構設計。組織架構如下圖:
當接到新的服務項目后,選擇一位項目負責人,由項目負責人從各個部門中抽調社工專業教師、學生、自愿者及其他資源為該項目工作。在固有的“剛性”組織外,產生一個“柔性”項目團隊。項目完成后,該項目人員工作關系解除。采用矩陣制結構具有較大的互動性,使專業人員和專用設備能夠得到充分利用,也有利于社會工作人才培養。
(二)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基本組成要素
1.人力資源投入
高校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應以高校社會工作教學部門、研究所負責人員組成領導機構,由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組成主要社工服務力量,青年志愿者協會組成義工服務力量。
從服務層次人力資源講,服務機構運營發展需要聘請專業社會工作者提供必要技術支持,取得從業資格證的專業教師、高年級學生均可受聘。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以分配實踐教學課時、社會工作社團活動形式提供人力支持構成核心服務人力資源投入,志愿者以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為組織單位配合機構開展服務項目。
2.機構硬件設施配備
機構成立初期通過政府出資、地方企業籌資,結合學校社會工作實驗室、教學設備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工作室。一方面可以滿足社會工作教學、研究的需要,另一方面為機構開展服務提供必要硬件設施支持,如辦公場所、小組活動室、個案會談室等。
3.資金狀況
機構以非營利組織名義獲取資金,按收入來源區分為非自創收入與自創收入進行管理。非自創收入是向政府、企業、社會公眾募捐。自創收入是通過提供社會工作服務向服務對象直接收取的收入,機構通過學校社會工作、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社會服務部拓展項目取得自創收入。
四、二線城市高校聯合駐地政府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對策
(一)二線城市政府、高校要增強發展社會工作事業的責任感
二線城市在我國城市化、社會建設方面的作用已日益凸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市化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提供社會工作緩解城市化過程中的矛盾。但二線城市相對于已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一線城市而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成為二線城市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最大障礙。
(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建立對社會工作機構的管理機制
政府、高校要研究建立社會工作崗位設置標準體系,積極拓展社會工作服務領域,推行‘社工+義工”聯動發展模式的配套制度,確立財政資金對社會工作發展的主渠道作用和導向作用。
高校與政府聯合建立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需要整合高校、政府人力、設備、財力等多方面資源,可能會降低機構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政府應將扶持社會工作機構的相關政策、法規具體化,民政部門作為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的主管部門,加強對社會工作監督、管理力度,以促進現有社會工作資源的有效利用。高校要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實踐學習規范、青年自愿者服務規范等配套制度。
(三)政府、高校要加大對社會工作事業的投入
二線城市政府應加大對社會工作事業的扶持,增加對建立社會工作的財力、物力的投入,加快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將社會公共服務轉為由社會組織提供。學校要加大對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資源投入,以建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為契機爭取政府資助,完善社會工作教學設施。
參考文獻:
[1]聶玉梅.社會工作實踐教育的思考[J].社會工作下半月(理論),2009,(2).
[2]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7.
[3]王偉光.中國二線城市科學發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王思斌.試論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中國社會導刊,2007,(12).
[5]倪勇.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向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7,(11).
[6]劉夢,張葉芳.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過程分析[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1,(6).
[7]馬志強.21世紀以來社會工作的本土化傾向[J].中州學刊,2010,(1):120-124.
[8]曾群.政府與社會工作機構的“伙伴關系”[J].中國社會導刊,2007,(18).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