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險社會是在反思現代性危機的基礎上提出的。運用風險社會理論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風險,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治理中國社會風險的對策。
關鍵詞:風險;治理;中國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19-02
風險社會理論是西方學者在反思現代性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學界對“風險”問題較早地提出并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者當推德國社會學家貝克、盧曼和英國的吉登斯。在貝克那里現代性的特征被稱為“風險社會”,即體現“有組織地不負責任”。吉登斯在對現代性的分析中引入了時空特性,他認為現代性與前現代性區別開來的明顯特質就是現代性意味著社會變遷步伐的加快、范圍的擴大和空前的深刻性。他們認為風險不是人們的主觀預期,也不是人們在認識中附加給它的主觀成分,而是事物客觀關系在人們認識中的主觀反映,是對事物固有屬性的揭示,因而具有不容否認的客觀根據,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變化。
一、當代中國社會的種種風險
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很低,人均收入水平也在3 000美元之下,也就是國外學者所說的“動蕩階段”。目前我國社會的風險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中的風險、生態破壞的風險和全球化的風險等方面。
(一)經濟發展的貧富沖突風險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在經濟建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也在迅速擴大,已成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巨大風險因素。基尼系數是衡量收入差距的關鍵性指標。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1978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317,自2000年開始越過0.4的警戒線,并逐年上升,2004年超過了0.46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0.4的警戒線。這種貧富懸殊、收入差距擴大反映在城鄉之間、地區之間、階層之間和行業之間。貧富懸殊,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必然增大不同利益主體的碰撞幾率和摩擦系數,增加了矛盾激化與表達的可能性,從而產生群體矛盾,引發群體性事件,影響社會穩定,進而會產生與社會的對抗行為,甚至導致社會的動蕩與沖突,嚴重影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生成。
(二)生態破壞的環境風險
伴隨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嚴重退化的現象。水體、空氣污染非常嚴重。據國家環保部統計: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輕依次為海河、遼河、黃河、淮河、松花江、珠江、長江;空氣質量達標城市的人口比例僅占統計城市人口總數的26.3%,暴露于未達標空氣質量的城市人口占統計城市人口的近3/4。再加上近年來全國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等都給我國帶來無法估計的損失和社會風險。
(三)全球化的后果風險
全球化作為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當代社會不可阻擋的發展浪潮。伴隨中國加入WTO,積極“融入”世界,參與全球化進程。經濟全球化為我國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但是也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桎梏。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國的軍事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環境安全等等都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同化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區別,傳播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鼓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采取多種手段和渠道抑制中國經濟的增長,軍事包抄,文化滲透和政治顛覆。另外全球化又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擴大到全球,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并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以享受為特征的腐朽、頹廢的文化價值觀念,給我國和世界帶來巨大風險。
二、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成因
首先,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是產生社會風險的主導因素。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后,封閉、陳舊、落后的傳統社會向開放、競爭、充滿活力的現代社會轉型。經濟轉型指的是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包括發展模式、發展要素、發展路徑等等轉變。從國際經驗看,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新型工業化國家,無一不是在經濟轉型升級中實現持續快速發展的。我國從九五計劃開始即提出了經濟轉型問題。中國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速度型、粗放型、外延型的道路,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并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了風險,主要表現為: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的增長方式成為中國經濟大起大落的直接誘因;過度依賴廉價勞動力導致中國企業創新力不夠,技術不高;過度依賴房地產業支撐的增長方式導致我國增長結構失衡、投資消費比例失衡,導致中國房地產經濟泡沫化出現;經濟發展中先富的非均衡發展方式加劇了社會貧富矛盾,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阻力。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無序競爭帶來的風險市場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從各自的利益出發,為取得較好的產銷條件、獲得更多的市場資源而競爭。通過競爭,實現企業的優勝劣汰,進而實現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競爭中的優勝劣汰也給人們在精神、心理帶來巨大沖擊,心理上不健康,精神疾病會增多,甚至出現“仇富”的社會傾向。
最后,快速的城市化也給我國社會帶來不小的風險考驗。城市化是社會經濟變化過程,包括農業人口非農業化、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張,城市用地不斷向郊區擴展,城市數量不斷增加以及城市社會、經濟、技術變革進入鄉村的過程。人類創造了以鋼筋混凝土為基礎的城市叢林,越來越遠離自然,破壞自然。快速的城市建設產生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垃圾和噪聲等,加上政府注重行政命令式城市建設導致城鄉差距的拉大,都成為現代化風險的形成基因。由國務院參事、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教授擔任主編,歷時一年完成的《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2011》指出中國新型城市化建設所面臨問題主要有:城市財富積累速率與民生幸福要求的不同步;城市規模快速擴張與要素集約水平的不匹配;城市規模的適度控制與流動人口的過分集聚的不協調;城市物質文明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同調;城市化高速發展與現代城市管理水平的不適應。這些都是中國當代快速城市化中產生風險的要因。
三、當代中國社會風險的治理
(一)強化風險意識,加強風險教育
風險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人們不能無視它的存在,也不能夸大它的影響。無視它,可能導致風險無限放大;夸大它,可能導致形成“風險抑郁癥”。因此,我們要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提高公眾認識和防范風險的能力。首先,通過風險教育擴大人們對于風險的認知,提高防范風險的心理素質,提高公眾抗御風險的心理承受力,從而避免或減輕風險來臨時的社會恐慌,降低風險的危害。如果人們不了解風險,在風險來臨時,就會盲目相信謠言,盲目從眾,從而造成社會恐慌,妨礙有秩序地控制風險,加大社會風險的危害。
(二)健全政府管理機制,提高防范風險的水平。
社會風險管理就是綜合運用各種風險控制手段,合理分配政府、市場、民間機構及個人的風險管理責任,有效處置社會風險,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政府在社會風險管理中起著主導作用,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健全機制:
1.建立健全風險防范的法律制度
我國需出臺一部適合我國國情的《緊急狀態法》,建立健全風險管理的機構,明確風險管理機構的權利、組織運行程序和實施風險化解和防范的責任義務,形成統一領導,分工協調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促進我國社會風險管理步入法制化軌道。
2.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分配的均衡機制
利益失衡是社會風險產生的經濟根源,治理社會風險需要建立社會利益均衡機制,消除社會風險產生的經濟根源。利益均衡就是在利益關系主體之間尋找平衡點,盡可能地調整好利益體系的內部矛盾關系,把利益沖突減少到最低限度,盡可能地保持利益體系的穩定和利益格局的平衡。應該建立暢通的利益訴求機制,公平的分配機制,嚴格的約束機制,合理的補償機制等全方位、立體化的系統協調機制,規避險源,防范風險的發生。
(三)風險全球化,治理全球化
各種社會風險席卷全球,防范和治理應該全球化。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提高人類利用自然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各種無藥可治的致病菌等風險,都需全球統一協調,一致行動,共同負責,化解風險,防范風險。
參考文獻:
[1]薛曉源,李惠斌.當代西方學術前沿研究報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貝克.從工業社會到風險社會:上篇[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3).
[3]秦志希,郭小平.論“風險社會”危機的跨文化傳播[J].國際新聞界,2006,(3).
[4]李建華.風險社會中的倫理秩序[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6).
[5]郭紀.可持續發展大事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09-05.
[6]拉什.風險社會與風險文化[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3).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