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企業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的環境活動,對環境保護承擔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企業必須在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以煤炭行業為例探討了建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及其在發展環境會計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對策。關鍵詞:環境會計;可持續性發展;煤炭行業;會計處理
中圖分類號:F81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68-02
一、環境會計的內涵
(一)環境會計的含義
環境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以有關環境法律、法規為依據研究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之間的關系,計量記錄環境污染、環境防治、開發、利用的成本費用,并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對社會環境的維護和開發形成的效益進行合理計量與報告,綜合評估環境績效及環境活動對企業財務成果影響的一門新興學科。
從我國的環境狀況來看,我國是一個資源和能量消耗大國,又是一個環境污染物排放大國。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目前我國大氣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據GDP的3%~7%;世界銀行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經濟損失約占據GDP的8%。這說明,環境問題是我國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大障礙,而環境會計所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實現對環境的保護,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二、我國煤炭行業實行環境會計的必要性
(一)我國煤炭礦區環境現狀的要求
煤炭在我國的一次性能源的生產和消費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煤炭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不可避免地帶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有資料顯示,我國煤礦每年排出約22億m3礦井水、1億m3選煤廢水、2億t煤矸石和10億m3的甲烷氣,每年因煤礦開采而塌陷的土地達2萬km2,礦區的環境污染問題十分嚴重。因此,利用科學的環境會計程序與方法對環境保護與治理的成本和效益進行量化,從而促使更好地保護環境和有效地利用資源,這是我國煤炭礦區環境現狀提出的迫切要求。
(二)實現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思想是人類在追求創造健康和富裕條件的同時,不能用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污染環境的方式來取得,必須拋棄“高投入、高消費、高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煤炭是不可再生資源,為保護我國煤炭資源,實現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開展環境會計核算。
(三)正確評價煤炭企業經營業績的需要
在當今傳媒發達,公眾環境意識高漲的環境下,企業的行為實際上是置于公眾的監督之下。在煤炭企業推行環境會計核算體系,對企業經營業績的評價不再以單純的財務指標為標準,而需要考慮一些相關的環境指標。這就促使煤炭企業將環境因素納入到了投資決策中,并逐步轉變成企業的經營目標,從追求核心經濟價值轉變為追求生態經濟效率。
三、我國煤炭行業環境會計的運用
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把環境要素考慮到會計體系中去,從而對企業進行核算、考評、批露。把環境科學與財務會計兩個學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交叉學科,在不改變原有會計體系的基礎上,能更好地研究環境會計在煤炭企業中的具體應用。在保留原有科目的基本概念和柜架,只增設環境方面的一些科目,如“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保應付款”和“環境支出”等,以便于環境會計的相關科目能夠在財務報表內單獨反映出來。
(一)資產負債表中新增科目
在資產負債表中,新增六項:
1.“環境資產—環保固定資產”,核算企業購置、自行建造、投資者投入等所獲取的環保固定資產。
2.“環境累計折舊—環境資產折舊”,核算對環境資產由于磨損和損耗而轉移到產品成本或構成企業費用的那部分價值的補償。
3.“環境資產凈值”,等于環境資產減去環境累計折舊后的余額。
4.“環境在建工程”,核算在建而未完成的環保工程。
5.“應付賬款—應付排污費等”,核算應付未付排污費款項。
6.“環境負債—環保應付款等”,核算應付環境破壞支出,反映礦業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對環境產生嚴重污染,給其他單位和個人造成嚴重損害而應支付的賠償款。
(二)損益表中新增科目
在損益表中,新增五項:
1.“環境收入”,核算環境要素所發生的收益以及環境資產所產生的效益。
2.“環境支出—排污費支出、環保費支出、環境治理成本”,僅核算用于環境保護方面所發生的費用支出。
3.“環保補貼收入”,核算對環境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企業所獲得的獎勵收入。
4.“環境投資收益—環境收益、環境損失”,核算企業對所進行的環境資產投資所產生的收益或損失,如損失用“—”表示。
5.“環境利潤”等于“環境收入”加“環保補貼收入”加“環境投資收益”減“環境支出”后的余額。
新增以上五項,有利于計算環境利潤,在不影響傳統會計報表的情況下,清晰地反映出環境資產所帶來的效益。
(三)現金流量表中新增科目
在現金流量表中,新增“環保投資支付的現金”,“環保籌資的現金流入”。
四、我國環境會計所面臨的困境
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緩慢且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困境,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環境會計的計量問題還沒有真正解決
環境會計應是以環境資產、環境費用、環境效益等會計要素為核算內容的一門專業會計。環境會計核算各會計要素,都應該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為貨幣進行計量。但環境會計的貨幣計量不完全是建立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按照勞動價值理論,只有交換的商品,其價值才能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衡量,對于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是不太容易計量的,會計不需對其進行核算。然而這些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的物品有相當多的部分是環境會計的核算內容,因而,環境會計必須建立能夠計量非交換、非人類勞動物品的價值理論。對環境會計計量單位,絕大多數學者主張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貨幣計量為主,同時兼用實物單位,甚至文字說明等多種計量屬性。
(二)企業管理層對實施環境會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環境保護要得到企業重視,就必須得得到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支持,特別是董事會支持。沒有董事會的直接或者真正的介入,企業只能在綠色化道路上做“游戲”而已。由于我國市場機制發展的還不夠完善,還沒有建立起健全的經理人市場,國有企業領導人多數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大多數國有企業經濟效益不佳,而管理層更多的是考慮如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盈利能力。另外,國家對國有企業的業績考核指標都不包含環境業績指標,企業高管對環境會計的認識不深刻,不會主動關心環境會計的引入與實施。
(三)與實施環境會計配套的業績考核體系沒有建立
傳統的業績考核體系沒有考慮環境因素,因而要想在企業引入環境會計,就必須讓環境意識貫穿企業所有的程序和政策中,包括業績考核體系。只有企業的所有成員知道企業所承擔的環境義務實際上就是企業的必要業績的一部分的話,他們才會有環境意識,努力去創造環境業績。如果企業引入環境會計的話,整個系統中都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與環境掛鉤。同樣,企業中的業績考核系統也不例外,考核和獎懲活動都應該包括與個人或團體相關的環境問題。
(四)環境保護宣傳力度不夠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環保教育較為落后,環保意識的增強有賴于環保教育的發展,環境會計的順利推行也離不開環保意識的增強。只有提高全民綠色消費意識,才能夠促進企業實施環境會計。目前我國消費者的環境意識總體來說還比較弱,投資者對企業環境信息需求量也不大,選擇投資企業時很少關注企業環境現狀以及以后可能產生的環境成本,因而一定程度上使企業不實施環境會計成為了可能。
五、促進我國環境會計發展的對策措施
(一)發揮政府在環境會計建設中的推動作用
黨的十六大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加強環境治理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要求優化產業結構,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環境科技創新,加強污染專項整治,強化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完善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價格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評價體系和補償機制,強化企業和全社會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責任;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管理體系,嚴格環境執法,加強環境監測,定期公布環境狀態信息,嚴禁處罰違法行為。目前政府已經開始著手從宏觀層面啟動環境會計建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會計體系。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1.修改《會計法》,增加環境會計有關內容條款。《會計法》作為會計工作最高層次的規范,將環境會計核算監督納入會計法,以法律形式確立環境會計的地位和作用是環境會計付諸實施的最強有力手段。
2.完善會計準則。將涉及環境的內容列入會計要素,制定具體環境會計準則,要求企業在報告中披露環境信息,可以有效防止企業短期行為。
3.為了使環境會計具有可操作性,還應根據具體環境會計準則,設計相應的環境會計制度,以便會計工作的實踐運用。
(三)加強企業會計人員的教育培訓
企業的環境管理系統和環境報告都需要會計全力支持才能有效運行。新的環境會計制度、準則及處理方法出來后,必須對企業會計人員進行教育培訓,要使環境會計能夠真正在企業里得以應用。人才方面的準備是環境會計得以實施的一個關鍵因素。
(四)適當的環境會計理論導向和環境輿論宣傳
政府應恰當地引導、鼓勵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工作,促使我國環境會計理論水平不斷提高,從而使環境會計理論能早日與實務相結合。另外,政府還應加大宣傳環境保護的力度,在全社會的各個層面,開展宣傳普及活動,使投資者和消費者在作出投資決策和購買決策時自覺地考慮環境因素,形成對管理層核算環境成本、披露環境信息的壓力。
(五)企業應在傳統的業績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環境業績指標體系
如果企業把環境意識引入到業績評價體系中,很顯然,其員工和經理人將忽略他們工作中的環境問題。業績指標包括管理指標、經營指標以及環境條件指標等,只有把這些指標引入到傳統的業績評價體系中,才能激發全員的環保意識。
(六)引入環境審計并建立環境管理系統(EMS)
環境審計包括內部環境審計和外部環境審計。要想讓企業真正把環境事項引入到企業的活動中去,環境審計則是一個不可缺少的步驟。而環境管理系統是為了決定和執行環境政策而存在的組織的結構、職責、業務、流程和資源,它是企業引入環境事項所必須建立和實施的系統,并與組織內的其他管理系統,包括會計系統相協調,它的建立會促進環境會計在企業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許鳳玉.關于構建我國環境會計核算體系的探討[J].商業會計(下半月),2006,27,(2):14-15.
[2]劉潔卉.建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和措施[J].審計與理財,2005,(4):101.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