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團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基層組織的生力軍,以廣東培正學院團建工作為例,論述基層團組織要適應改革發展的新情況和青年學生的新變化,依托學生生活園區、學生組織社團等建團,建設動態的活動團支部,實現民辦高校基層團組織新模式,“多種模式,多重覆蓋”。
關鍵詞:團基層組織;新型團建工作;注冊團支部;動態團支部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04-02
高教改革的全面深入使得共青團的工作目標、工作基礎、工作環境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是渴望實現自身的理想與價值,肩負著在21世紀建設祖國的重任。而作為共青團組織“細胞”的高校基層團組織的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校的班級團支部和院級分團委是共青團工作的基本單位,是共青團組織與廣大團員相聯系的橋梁[1]。而民辦高校團建工作普遍存在團組織工作經驗欠缺,團干部少、經費不足、生源質量和特點參差不齊的現實狀況。這就要求我們對新形勢下民辦高校團建工作做出前瞻性的研究和思考。本文以廣東培正學院作為研究范本,在實踐中探索。
一、調研的基本情況
為了全面了解我院基層團組織建設狀況,推動我校團建工作,更好地發揮團建新模式在對我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我院團委于2010年12月組織了關于團建新模式的調研工作。調研以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4份;其中男生532人,占54.63%,參加填寫調查問卷的學生中,黨員占4.23%,團員占89.21%,一般學生占6.56%;文化程度本科生占83.95%,專科生占15.5%;其中學生干部占34.07%。
二、調研結果分析
調研結果表明,目前我校團建模式較為單一,仍然以班級建團為主,其他新型團建模式數量較少,沒有形成一定的規模。本次調查中,班級建團模式占所有團建模式的95.9%,其他如網絡建團、學生宿舍建團、學生社團建團、活動建團等團建模式僅占4.1%。
(一)班級建團是我校團建的基本模式,在團員教育和管理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班級建團是指以班級為單位注冊的團支部,又稱為注冊團支部。截至2011年1月,我院共有十個分團委、314個團支部、11 898名注冊團員,團青比例為82.3%。本次的調查中,認為班級團支部在團員教育管理中,作用發揮較好的占60.1%,認為作用發揮一般的占29.8%,認為不發揮作用的占10.1%。這充分表明,班級建團仍是高校團建的基礎環節,是被大學生所接受和認同的基本團建模式,在團員的教育、管理和組織發展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為此,應進一步加強對班級團支部的建設和管理,完善支部制度建設,著重發揮其在團員教育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網絡建團是我校基層團建的重要模式
在現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網絡知識的普及和應用,微博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結合這一實際,通過樹立精品網站(培正夢飛翔等)和培正學院團委等官方認證微博,打造特色,貼近學生生活地開展團的教育工作,如學生通訊社大學生原創雜志《NEWE》、集益文學社《集益》文學雜志來全方位宣傳團學工作(共青團和學生管理工作)。另外,我校各系部基層團支部均建立了網絡團支部,比如qq群、飛信群、空間、微博等方式在網上組織團的思想教育,組織引導團員青年互動交流,實現團的組織、工作、陣地、制度、教育活動等資源的共享。在本次調研中,網絡建團模式僅占36.2%,在團員思想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85.6%。這充分表明,網絡建團是被學生所喜歡和渴望的新型團建模式,如果能夠加強網絡建團的管理,豐富網絡團建的內容,必將在團員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學生宿舍建團是我校團建模式的有益補充
我校實行的是完全學分制,班級職能弱化,但結合學生住宿相對穩定的實際,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2010年3月開始在學生公寓試點設立團組織,學生宿舍建團可以以宿舍為單位設立興趣型團支部,或是以學生宿舍為活動陣地設立團總支,主要通過宿舍聯誼的形式,引導團員青年開展宿舍團支部的活動。另外,今年10月開始,我院系分團委把黨團辦公室建在了宿舍樓中,就是為了更加貼近學生,更好地服務學生。在本次調研中,學生宿舍建團占所有團建模式的3.5%,在團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72.6%。這充分表明,學生宿舍建團應積極發展,通過開展有益的宿舍文化活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在活動中受教育,使其成為我校基層團建的有益補充。
(四)學生社團建團是我校基層團建的今后重點發展方向
我校社團聯合會下轄38個學生社團,學生社團建團是在學生社團中建立團支部,學生社團是依據學生興趣愛好而自發組成的學生組織,具有成員相對穩定,凝聚力較強等特點,因此,學生社團建團可以在一個社團中建立團支部,也可以在學生社團聯合會中設立團總支,主要以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動為重點,引導團員青年成長成才。我院社團勵志者成功協會在我院推行“無鎖自行車”踐行大學生誠信的活動,在推行的這一年來頗受師生歡迎。雖然目前我院學生社團建團占所有團建模式的數據為零,但在對學生的調查中,認為喜歡學生社團建團模式,在團員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占90.5%。這充分表明,學生社團建團是被大學生所喜歡的團建模式,應該大力發展,并注重引導學生社團組織開展理論學習等豐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使其成為高校基層團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活動建團等其他團建模式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活動團支部以團員教育為主線,抓住各類外出活動為契機建立臨時的團組織,例如以廣州亞運會、“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業計劃大賽、社會實踐、學生學術科研項目等屆次化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圍繞團的活動項目設立臨時團支部。
三、存在問題和困難
(一)民辦高校對基層團建工作重視度不夠
民辦高校自身“重經營管理、輕黨團建設”的現實仍制約著團組織的發展。與普通高校相比,民辦高校更加追求經濟效益。目前,在思想上還存在不重視團組織建設的現象。我院黨委于2008年底才正式建立,有兩名院黨委委員直接主管共青團工作,而我院黨建帶團建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尚未系統化、制度化、規范化,如尚沒有定期建立團組織向黨組織匯報制度,以及黨建帶團建的作用發揮的不夠充分。
(二)學生特點的變化給我校團建工作提出了新課題
共青團是黨領導下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必須堅持用先進的思想吸引青年。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使共青團工作對象進一步復雜化,彈性學制和學分制的實施,使共青團工作組織模式不適應學校收費制度和畢業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對共青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在這種情況下,開展團教育的活動,要考慮如何更好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成為了教育的消費者,他們需要獲得相應的權利,在“以學生為本”的情況下,共青團過去只重視對學生的教育引導,而忽視了為學生服務的思想也面臨著如何轉變的問題。
(三)我校團組織自身的不適應使高校團建工作面臨新問題
我校團建模式單一,仍然以班級建團為主要團建模式,這已很難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面臨新形勢,我們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進取,建立適應時代特征,符合學生特點,被學生所接受的團建模式,才能讓團建工作占領新的制高點。另外共青團的工作職能發生了變化,要圍繞素質教育來開展,要通過團建新模式,更多地為團員青年提供教育和服務平臺,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
四、對我校新型團建模式建設的思考
學校團委要強化為基層團組織服務意識,基層團組織要強化為青年學生服務意識,通過服務青年學生來達到凝聚青年學生、激發基層團組織活力的目的[3]。我校積極探索新型團建模式,并初步建立了注冊團支部與活動團支部相結合的團建新模式。
(一)注冊團支部
注冊團支部指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的團支部,是高校團建的基本模式,學生的行政、教學管理等日常事務也是通過班級這一形式組織實施的。因此,鞏固班級團支部建設,發揮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是我校團組織的重要工作,抓住重要的時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團日活動,吸引團員積極參加大討論,例如近期我院校訓的宣傳工作,就在團支部中開展各種形式的學習主題團日,既宣傳了我院新校訓,又吸引團員青年參與學校校訓的深入學習。
(二)動態團支部
動態團支部是指依托學生宿舍、網絡、活動項目、社團等載體,由來自不同注冊團支部的學生組成動態團支部,負責擔任團的活動項目,完成團組織的工作職能。動態團支部也可以分擔部分對團員進行考核的功能。這種團支部具有動態性、靈活性,適應性強。
1.學生宿舍團組織
我校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分團委率先于2009年在學生宿舍建立了團總支,堅持“活動引導,團隊一體,分層教育”的工作思路,結合宿舍團建,著力強化青年學生思想引領,取得了良好效果。實踐證明,學生宿舍團總支能更好地發揮團干部、學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點帶面促進工作;規范學生宿舍制度建設,形成學生宿舍管理的制度保障;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建設活動;服務不同專業、年級的團員青年專業互補、共同提高,豐富知識結構,實現全面發展。
2.網絡建團
我校團委創建了屬于自己的思想教育網站(夢飛翔)和開通培正學院團委官方微博,對青年進行有效網上思想引導和溝通。通過“網上團支部”進行網上思想教育、團建創新經驗的推廣、特色活動的介紹和團支部的日常管理。“網上團支部”也便于學校團委及時了解基層團的發展建設情況,促進團建創新工作向科學化、信息化邁進。
3.活動建團
我院抓住亞運會契機,在亞運會服務期間,以亞運會活動為中心設立臨時團委,引導、啟發和教育學生,使團的活動與亞運活動結合起來,提高了團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實際效果。另外還依托學院文化藝術節、學術科技節、社會實踐、學生學術科研項目等項目成立團支部,舉辦集中式、開放式和互動式的團組織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團日活動,促進團員青年的學習和成長。
胡錦濤總書記要求共青團組織在新時期、新階段面對新形勢的考驗時,工作思路要創新、工作方式要創新、自身建設要創新。要從實際出發,著眼于青年群眾的現實需求和共青團組織的長遠發展,有規劃、有目標地進行團的理論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機制創新、模式創新和方法創新[4]。團建新模式實現了注冊團支部和活動團支部的有機結合,有效地增強了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注冊團支部在團員教育、管理和發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新型活動團支部則在增強團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服務青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二者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中有效地體現了共青團的工作優勢。
參考文獻:
[1]王玉璇,陳淑華,陸俊.高校基層團組織建設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林業教育,2011,(7):24-27.
[2]李忠偉,姚遠,孫德剛.新形勢下做好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思考[J].中國青年研究,2007,(1):51-52.
[3]雷勇泉.創建團建工作新模式[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2):60-64.
[4]江洪.歷史新起點:共青團組織應變轉型和能力體系建構[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2):38-42.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