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亨廷頓認為,現代化會引起政治動蕩和混亂,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政治參與的擴大與政治制度的失衡,而政黨則在這個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鑒于此,本文在結合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主要分為革命戰爭時期和國家建設時期兩個階段,最后針對新時期的現代化發展應當注意的問題提出見解。
關鍵詞:共產黨;現代化;革命戰爭;國家建設;作用
中圖分類號:D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21-02
根據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文,20世紀亞非拉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歷經政治動蕩和混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治參與的擴大與政治制度的失衡,因此,要維持政治的穩定,關鍵是使政治制度“體現出有能力吸收現代化造成的新興社會力量和日趨高漲的參與水平”,而“組織政治參與擴大的首要制度保證就是政黨及政黨體系”。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現代化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對此進行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國現代化的進程。筆者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政治目標,把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現代化產生的作用分為革命戰爭時期和國家建設時期兩個時期進行討論。
一、革命戰爭時期
1.積極進行革命動員,增強群眾的政治參與意識,促使現代意識的產生
自封建社會以來,廣大群眾受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壓迫和剝削,在重壓的生活下更多地著眼于個體的生存和維持家庭的生計,極少關注國家政治以及意識到自己的獨立人格,更勿論爭取作為“人”的基本權利?!皞鹘y社會中的農民無疑是一種恒久的保守勢力,他們禁錮在現狀之中”[1]244。當外國侵略者打開中國的禁閉大門,從各方面沖擊中國的傳統社會,震蕩的國家局面使中國人民處于醒悟的緊急關頭?!霸谡紊希锩膶嵸|是政治意識的迅速擴展和新的集團迅速被動員起來投入政治”[1]221。中國共產黨以“高舉民主大旗,爭取中國獨立”的口號奔走于中國,通過組織、宣傳等多種手段呼喚群眾的革命意識,發動和引導群眾積極參與政治生活,使群眾由一個自在的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階級。
2.積極擴大政治參與,實現各階級利益的整合,促使現代政治制度的建立
“一個處于現代化之中的社會,其政治共同體的建立,應該在‘橫向’上能將社會群體加以融合,在‘縱向’上能把社會和經濟階級加以同化”[1]332。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也對廣大農民作了肯定,還團結了民族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充分調動各階級、階層的積極性,有效地整合了廣大群眾的利益,有力地擴大了中國現代化的動力群體。抗日戰爭時期在根據地實行的“三三制”民主政權便是有力證明?!叭啤痹瓌t規定,在抗日民主政權中,無論在民意機關還是在行政機關,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進步力量占三分之一,中間勢力占三分之一。這樣一種由“共產黨主導”和“多黨派參與”兩個方面構成的政黨制度就是后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的政黨制度的雛形。
3.積極開展政治活動,促使民族獨立民主,促使現代獨立民主國家的成立
中國共產主要通過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逐漸實現現代化,正如亨廷頓所說的“通過革命實現現代化”。中國共產黨通過領導多次工人運動,與外國資產階級作斗爭,為工人爭取權利,也為反抗殖民統治、開展民族獨立戰爭奠定思想和群眾基礎;通過與國民黨的合作北伐,改變中國四分五裂的軍閥混戰局面,為統一中國奠定良好基礎;通過聯合國民黨共同抗日,反抗法西斯統治,實現國家的獨立;通過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聯合民主黨派實行政治協商制度,實現國家的民主。
二、國家建設時期
1.整合社會各階級、階層利益,集中全力建設經濟,促向現代經濟的發展
在建國初期,中國共產黨協調各階級的利益訴求,形成高度組織化并發揮極強的社會動員和控制功能,以高度統一的經濟發展目標統籌社會資源的分配和社會力量的整合,努力使中國在極短的時間內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工業基礎和社會基礎設施,為現代化工業的發展打好扎實的基礎。1964年,根據毛澤東的提議,周恩來提出分兩步到20世紀末實現現代化:“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2]。后來由于受到大躍進和十年內亂的影響,我國經濟處于停滯時期。文革結束后,結合我國當時的實際情況,鄧小平在1979年時“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4]194。不是像發達國家那樣的現代化,“而是‘小康之家’”[4]237。經過“三步走”戰略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得到迅速、穩步的發展,國家經濟水平上了一大臺階,將繼續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邁進。
2.擴大政治參與,拓寬利益表達渠道,實現政治穩定,促向現代政治的發展
對于現代化來說,“秩序是先于一切價值的?!痹谝粋€政治秩序失范的社會里,任何執政黨都無法從容地進行現代化建設。影響社會政治穩定的兩個關鍵變量是社會參與和政治制度化水平?!拔母锸辍蔽覀儑业恼沃刃蛟馐苤卮蟮钠茐?,與我們國家當時的民眾被煽動至不理性的社會參與有關,也跟我們國家當時的政治制度的不完善有極大關聯。但是,社會參與并不一定意味著社會動亂,相反,有序的積極的社會政治參與是一種支持性參與,會有益于社會政治穩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逐漸恢復有序的政治秩序和完善政治制度。其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則提供了一種有序化的民主參與渠道,由于它能夠使各階層的人民自由地參政議政,提出自己的政治見解提供渠道,保證了人民的利益在決策中得到真實體現,所以能避免由于民眾參與政治而引起的不穩定,因而出現了相對較高的政治參與和相對長久的政治穩定并存的局面。
3.堅持以一元化意識領導和多元化文化繁榮相結合,促向現代文化的發展
任何意識形態的國家,其統治階級為穩定政治秩序,鞏固其政治統治,都會竭力在意識形態上占主導地位。因此,我黨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統治地位,重視在全社會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教育。堅持一元化意識的領導,但并不意味著排斥其他文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作為社會存在必然反映的社會意識形態領域必將呈現出多樣化和復雜化的趨勢[3]。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影響的擴大,西方文化也對我們的文化產生巨大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努力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指導下,挖掘本民族有史以來的文化精華并及時吸收西方現代化及全人類發展中的先進文化,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文化發展不斷完善,真正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新時期的現代化發展應當注意的問題
1.努力在政治制度化與公眾政治參與二者之間取得均衡,保持政治社會的穩定
亨廷頓認為,發展中國家政治動蕩的基本原因是,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社會急劇變革,新的社會集團被迅速動員起來卷入政治,而同時政治體制的發展卻又步伐緩慢”。也就是說,政治動蕩的首要問題就是政治制度化的發展落后于公眾政治參與擴大的速度。因此,要維持政治局勢的穩定,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不斷提高政治制度化水平。隨著現代化發展,利益主體多元化,能夠容納新團體在體制內的改革發展;二是同時應當結合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引導公眾的政治參與得到適當的提高,但應避免過度的政治動員。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必然帶來政治參與要求的擴大?!耙粋€國家政治制度化方面的落后狀態,會使對政治的要求很難通過合法的渠道得到表達,政治參與的劇增就產生政治動亂”[1]42。而“過早的擴展政治參與——包括先行選舉等事——會撼動新興國家脆弱的政治體制”。因此我們不能盲目地超越我國政治的實際承受能力追求過高的政治目標去搞全民動員。但同時必須以嚴肅的態度正視社會成員的政治訴求,根據社會發展的形勢需求改革政治制度,為疏導民情提高渠道,萬不能以“我們國家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為理由而忽視民眾的呼聲,必須牢記“拋棄人民的政黨,最終必被人民拋棄”的歷史教訓。
2.黨內存在某些潛在性腐化的因素,應當適時整頓以適應現代化的向前發展
亨廷頓認為,“腐化是指國家官員為了謀取個人私利而違反工人準則的行為”,而“腐化程度與社會和經濟迅速現代化有關”。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固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且黨員的整體素質也是受到群眾的認可和肯定的,所以共產黨能夠得到眾多人民的支持和擁護。但是隨著現代化程度的加深,滋生了腐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現代化開辟了新的財富和權力來源,從而進一步助長了腐化行為”。由于現代化的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增強,黨員手中的權力范圍快速擴大,使部分黨員原本的廉潔思想意識有所放松,“被糖衣炮彈擊中”,而且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良好黨群關系也逐漸不受重視,逐漸走上腐化的道路。這使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并從國家政治穩定的高度去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案耸侨狈τ行У恼沃贫然囊环N表征。公職官員沒有自律感,缺乏操守,妄取分外之利,不盡分內之責”。因此,我們要從源頭杜絕這種腐化行為,就必須完善政治制度,加強政治制度化建設,并促使其得到切實的實施。只有這樣,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參考文獻:
[1]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華,劉為,等,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2]李忠杰.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J].北京: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3]李俊.現代化變遷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變革的社會生態分析[J].北京: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10).
[4]鄧小平文選:第2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