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相應道德體系的支撐,需要對傳統倫理道德的重構。曾國藩家訓中道德思想以孝為基本核心,包含居家美德、個人道德修養、交接之道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倫理道德體系,這有助于形成一個公平正義、誠信互愛、簡樸清廉、忠義有孝的社會環境。對現代化進程中公共道德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現代化;倫理道德;曾國藩;積極作用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105-02
不同的社會產生不同的倫理規范和道德觀念,中國社會正處于走向現代社會,同世界接軌的轉型期。從宏觀上看道德是經濟關系的反映,經濟關系進步必然導致道德發展進步,但是中國在經濟極大發展的條件下,卻不斷發生誠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事件,值得現代人們去思考。曾國藩倫理道德體系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其完整的理論精華與實踐經驗為現代公共道德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曾國藩是充滿矛盾的一位晚清大儒,他向世人推崇仁愛、提倡清廉、主張以誠待人,教人剛堅勇毅、告誡后人重視忠孝,而自己卻在仁愛于殘酷中間徘徊、清廉與貪腐之間游刃、至誠待人與見風使舵中互扮角色、剛堅勇毅與自尋短見間矛盾而悲劇。這樣的他在后世受到許多人的推崇,上到政治人物下到農家百姓都喜歡他的官場靈活之道、居家立身之德和待人為學之法。他的孝悌立家倫理道德思想影響著每個家庭,對現代公共道德建設有著不可忽略的積極意義。
一、獨孝友則立獲吉慶
孝為百行之首,曾國藩在其家訓中稱:“孝為家庭之祥瑞”這確實是不錯的,不管古代傳統的家庭還是現代的家庭,子女不孝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造成不和睦的必然因素。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家庭結構也在變化,由傳統的多人大家庭變成現代的獨生子女家庭,人之間的關系漸漸非人性化而趨于利益化,年輕人為了追求優質的生活,成為了房奴、車奴……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沒時間去顧及父母的生活。在《曾文正公全集》中寫道:“孝友為家庭之祥瑞,凡所稱因果報應,他事或不盡驗,獨孝友則立獲吉慶,反是則立獲殃禍,無不驗者”[1]。此言雖表現在了因果報應循環,但不難看出曾國藩對“孝” 和“友”的重視。他不只指出孝的重要性,還通過自身實踐經驗給出盡孝的規范:“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規矩,辦事有條理,親族賴之,遠近服之、然后父母愈愛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講究,辦事毫無道理,為親族所唾罵,遠近所鄙棄,則貽父母以羞辱,縱使常奉甘旨,常親定省,亦不得謂之孝矣。敬神者之燒香酬愿,亦猶事親者之甘旨定省,實無大益。若作人不茍,辦事不錯,百姓賴之,遠近服之,則神必鑒之佑之!勝于燒香酬愿多矣”[2]。從此段話我們知道,為人子對父母盡孝不一定是說讓其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而是為人子不光在物質上還要在為人處世上要讓父母滿意,要做事規矩,遠近之人都能依賴,從而在精神上給予父母最大的支持,這才是大孝。在社會主義轉型期,舊的傳統倫理道德的摒棄丟失,而新的道德體系還不健全,從而導致子女認為只要給父母吃好的、穿好的,這就是孝順,不管父母獨居是否寂寞失落、精神上有沒有支柱,為此我們要在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尋找適合這一時期的道德體系加以發揚,為現代化進程中道德建設作出理論參考。
二、守寒素家風,乃惜福之道
崇尚勤勞簡樸家風,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歷代的賢能之士都會把簡樸、勤勞作為居家之道的重要內容,曾國藩作為一代大儒他也不例外,在他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將勤儉置于所有居家美德的首要位置,他言:“家國之,皆有克勤克儉所致;能勤成敬,家業未有不興者”[2]。曾國藩雖然位處將相,高官厚祿,但他把簡樸當做是惜福的一種方法,始終保持簡樸。在他的居家篇中寫道,:“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貴氣習,則難望有成。吾忝為相將,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金,愿爾等當守此儉樸宅風,亦惜福之道矣”[3]。當曾國藩位高權重時,看到兒孫衣著樸素,袖藏經轉,甚是滿意,告誡說:“我貧賤時,無以為生還得供養父母,夫人親自添柴做飯。當今我已為官,享受厚祿,我常憂恨的是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 節儉,是現代社會及以前幾乎所有社會形態都推崇的道德價值。在物質極大豐富,人民脫貧走富,這樣的一個商品經濟人口大國中,時代的豐裕激化了人的貪欲,從而導致了現代人的消費觀念,同時也浪費了地球資源,使人類處于比匱乏更不堪的境地。因此,重新體悟節儉的人性價值,警覺貪欲的人性和環境后果,是現代人,現代社會,所選擇的道路。我們更應該記住《曾文正公全集》里所寫的:“唯儉可以養廉,唯勤可以生。明此二語者是好做官的秘訣既是做好人的命脈。”
三、忠義之將,可橫行天下
忠”與“義”在先秦之前是兩個獨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師的語錄里,“忠”指的是盡心為人辦事,不分對上與對下。如“為人謀而不忠乎”[4],“教人以善謂之忠”[5]。 “義”指的是辦事準確,幾乎包括處理一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如“不義而富貴,與我如浮云”[6], “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義”[7]。 曾國藩在他的家訓中寫道:“今日 百廢莫舉,千瘡并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哀,興斯民相對于岳血淵之中,冀其塞色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8]。忠于職守是現代從業人員的最基本要求,從業人員要廉潔奉公、不徇私情、不取私利、不能有規不循、有法不依、執法違法;還要刻苦鉆研、正確理解有關政策法令,忠于自己的工作,對工作中同事及社會一切人要重義。他還在書信中寫道:“其帶勇之人,概求吾黨血性男子,有忠義之氣,而兼嫻韜鈐這秘者,與之共謀”[9]。忠于職守是現代社會職業道德建設的一部分,是完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重要方面。“忠義”猶如社會道德建設中的鑰匙一樣,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首先要對社會、對人民要忠且有義,為建設社會主義道德獻上一束啟程的花環。
四、心誠則志專氣足,可久可大
在曾國藩的倫理道德體系中,對誠實有著與眾不同的解釋,他認為沒有誠實,就沒有一切。人究竟怎樣才能做到誠實呢?他指出,“天下至誠,就是天下的至虛”。他說:“天地之所以息,國之所以立,圣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小,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誠,具體怎樣做?他說:“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與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與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是之謂虛而已矣,是之謂誠而已矣。” 在《曾胡治兵語錄.誠實》中提到:“凡正話實說,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共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汗為直,尤不可背后攻人之短。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10]。誠信在中國自古即為修身立國之根本。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1]。意思是一個人不講誠信,那么就不能立身處世。不同的社會產生不同的倫理道德規范,而社會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化蛹成蝶的過程,不能短時間內建設社會大眾認同的倫理道德體系,所以在這過程中面臨著許多問題,誠信缺失,道德滑坡,在利益的驅使下重利忘義,欺詐造假,食品含毒。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從傳統的道德倫理體系中來尋找適合現代化道德建設的理論基礎與實踐經驗,共同面對解決這一問題。曾國藩在他的官場交接之道中寫道:“人之主也直,交注之道貴誠。”我們更應該以誠待人,加強個人道德修養,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個人以誠立身,做到公正無私、不偏不倚,講究信用,就能守法、受約、取信于人,就能妥善處理好人與人、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我國傳統倫理道德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在其間有許多人有自己的道德思想。曾國藩有著自己道德倫理理論和實踐經驗,并形成了獨有的道德倫理體系,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影響。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運行,傳統倫理道德顯示出與之不相適應的方面,面臨現代化的轉型揚棄,必須對傳統倫理道德進行重構,他的道德倫理體系中有著可棄之處但也存在著可揚之道,這對適應現代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道德倫理體系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曾文正公全集[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1.
[2]馬道宗.曾國藩全書·曾國藩家訓[N].光明日報,2004-01-01.
[3]馬道宗,冰鑒,釋.曾國藩傳世經典.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4]《論語·學而》
[5]《孟子·滕文公》
[6]《論語·述而》
[7]《孟子·梁惠王》
[8]馬道宗.曾國藩傳世經典[M].冰鑒,釋.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
[9]曾國藩書信:咸豐三年十一月初一日 復林源恩
[10]蔡鍔.曾胡治兵語錄.誠實[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8.
[11]《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