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信息的交流和傳授,需要良好的心理認同基礎,需講究“共情”藝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是溝通師生關系的橋梁,是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共情也稱為共感,移情,就是要有同理心。就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共情”技術,對于改善師生關系的重要性進行闡述,并探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如何增強“共情”藝術。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共情;藝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80-02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際關系溝通理論指出,“共情、共感、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它體現了溝通方與被溝通方之間心與心的呼應,情與情的交流,是最難能可貴的情感因素。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共情”藝術能幫助教師有效地實現師生溝通,它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學會“感同”,學會體驗,以期達到師生心靈之共鳴。
一、共情的含義
“共情”一詞源自希臘文,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這個詞中文中有多種譯法,如共感、同感、同理心、移情、同情、投情、擬情、神入等。心理學上的“共情”是指,咨詢員一面聆聽當事人敘述,一面進入來訪者的內心世界,以感同身受的方式體驗來訪者主觀的想法與情緒,對來訪者所處的情況要達到心領神會,然后跳出來訪者的內心世界,將他對來訪者的了解,傳遞給來訪者知識,對其進行幫助。所以共情,又叫共感、同感、移情、同理心等等,是指能體會當事人之內心秘密世界,仿佛身臨其境。通俗說,即是能設身處地去體會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并且把自己設身處地的了解讓對方知道,表現為關注、理解、尊重,達到對當事人近況的心領神會。
二、“共情”藝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確立的強力支撐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師生關系被形容為“尊師重道”、“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必須威嚴、莊重。與學生溝通過程中,教師總以長者身份自居,以過來人的口氣對學生說教、講道理,將自認為行之有效、合乎情理的方法強加于學生身上。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忽視了學生的感受,未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教師只有懂得如何與學生溝通,懂得如何滿足學生的需要,并引導學生達到教師的要求,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納、理解的關系,才能使學生對我們的教育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充分地接受教育內容,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共情”藝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個新理念,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絕對地位的撼動,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技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有充分利用“共情”藝術,才能使自己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而不是一味教誨、勸說,它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需要、興趣、價值觀、生活經驗、行為規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能以同理、一致、真誠、關愛與支持的態度,讓學生覺得被了解、重視、關心,才會讓學生從心底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愛,使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得到溝通,消除隔閡,從而培育學生健康、積極的良好心態,完善和健全他們的人格,身心得到全面發展,最終創造一個和諧的校園。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強共情藝術的幾個因素
共情藝術是做好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它原本是一種心理輔導藝術,是一門溝通心靈的學問。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學生感受到一種平等的交流,達到思想的共鳴,真正做到師生“共情”,筆者認為以下幾方面是增強“共情”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認真傾聽是增強共情效果的前提
傾聽是共情的前提。學會傾聽,避免主觀臆斷和推測。在具體的思政工作中,教育者多是一味地對學生說,而很少認真去傾聽學生的訴說,這是傳統思政工作存在的一大缺陷。我們知道,在心理咨詢中首要的就是認真地、仔細地“傾聽”,并應借助言語的引導,真正“聽”出對方所講述的事實、所體驗的感受和當時的心情。咨詢工作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咨詢者是否把握了來訪者傳達的重要信息,從而能否有的放矢地解疑釋惑。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如果能耐心認真地傾聽學生的訴說,我們就可能知道問題的深層原因,避免主觀臆斷和推測。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我們要通過表情和目光引導學生,表明對他們的尊重、關心和理解,要善于在和風細雨中化解學生心中的矛盾。同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給學生“說”的權利,留給自己“聽”的機會。在聆聽學生講話時,要試著不帶權威感和優越感地去聽,不輕易給學生下斷語,暫時放棄自己的價值觀和立場,盡量無我地進入學生的內在世界并正確過濾信息。通過提問了解對方的思想。在與學生交流時我們還要盡可能從對生活中小事的詢問或關心開始,然后再逐漸切入主題,并且最好在肯定、理解和尊重的氣氛中委婉地提出要求,既要讓學生認識錯誤,又能使他們愉快地接受。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言之有物,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倘若教育者能夠與被教育者成功地建立起一種充滿信任、理解、真誠、關愛、尊重、寬容、接納、自由和托付感等成分的關系氣氛,即便不應用特別的技術,也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充分理解是增強共情效果的基礎
理解是共情的基礎。理解與同情不同,同情只是給對方感情上的安慰或物質上的幫助,而理解則要進入對方的精神世界。
共情藝術要求我們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馬斯洛在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都有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即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這是基礎。學生對老師敞開胸懷溝通和交流的前提,是雙方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關系。眾所周知,共情是咨詢工作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我們把心理咨詢中的對應關系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來,建立一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系,改變過去那種學生的從屬地位,將直接帶來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要做到更好的理解,共情藝術要求我們學會換位思考,即將雙方相互置換角色,從對方角度出發去體驗當時的情感和心情。這對于教育者理解對方至關重要。在實踐中我們了解到,即使學生犯有非常嚴重的錯誤,也需要我們平等對待,尊重理解,而不是責怪和鄙視。在教育工作中,我們要充分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學會換位思考,切忌板起面孔,因為這樣很容易引起學生反感從而關閉自己的心靈之門。
因此,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嘗試著學會以學生的眼光去看“他們的世界”,以學生的心情去體會“他們的心情”,以學生的邏輯來思考“他們的一切”。這樣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受尊重的權利,從而誘發形成彼此充滿體諒和關愛的教育氛圍。掌握同感共情的藝術,要求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把握學生的心理,善于觀察、理解學生,對學生的困難與迷惑加以正確的心理指導。只有在共情的基礎上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關系才能暢所欲言。
(三)處處體現關愛是增強共情效果的核心
關愛是共情的核心。師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學會關愛,學會體驗,以期達到師生心靈之共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同樣的,沒有愛,也不會有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對學生的愛,教師就失去了人生的樂趣,也失去了自己人格的魅力,也就失去了作為教育者和輔導者的資格。“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心與心的呼應,情與情的交流,是最難能可貴的情感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學會“感同”,學會體驗,以期達到師生心靈之共鳴。
首先,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關心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去接近學生,了解學生。每個學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因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學習態度、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特長、性格、脾氣以及當前的思想狀況,才能因材施教,把思想工作做到點子上。其次,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充分尊重、信任學生,從而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和信任,學生才會向教師敞開心扉,傾吐心聲,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再次,教師只有熱愛學生,使學生的人格受到尊重與信賴,才能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氛圍和學習氛圍,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創新精神和潛在能力,從而做到人格與心智的同步發展。
(四)善于運用表情和肢體語言是增強共情效果的技巧
非言語傳遞通常包括目光注視、點頭示意、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語音語調、相隔距離等的運用。面部表情輕松自然,生動傳情富于變化,卻又不顯夸張;保持視線的接觸及適時的變化;人際距離大致在一米左右,身體姿勢自然松弛,適當傾向學生,維持一種開放而非封閉的姿態;恰當運用點頭示意、語氣語調,這些都有助于心理溝通。但同時,應注意雙方的性別、年齡、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的影響,以免產生不當或相反的效果。所以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知道在溝通過程中僅僅靠語言技術并不一定能打消學生的顧慮,伴隨著一系列非語言的技巧,學生逐漸體會到老師的真誠、關心、友愛,才愿對老師坦誠心跡。
(五) 教師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知識是增強共情效果的源泉
教師只有有了廣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歷才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才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好生活中的各種關系,從而幫助他們擺脫各種困惑;也才能更好地對學生開展學業指導和成才指導。這樣的老師無疑會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從而更容易達到師生共情的效果。
求共識和共情,需要教師深入把握理論觀點,將教育理論和知識融入自身的主體結構之中,在教育中讓其以自然的方式流淌出來。同時要研究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活的學生表像。這樣,才能把握共識和共情,準確言說和提問,得到傾聽和回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現在所面對的學生不再是被動、單一接受教師所授知識的孩子,他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既快又新,并有自己較為成熟的見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知識則有助于對學生的快速溝通和了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豐富自身的知識、經驗,嘗試了解和接受新事物,有助于對學生經驗、世界的了解和把握,有助于“共情”的發展,從而為順利解決問題作出鋪墊。而教師如果不及時更新、汲取日新月異的知識,為自己的傳統思想所局限、禁錮,又何談了解、幫助這些存在困惑的學生。
總之,尋求共識和共情并不是目的,它是建構對話情境的基礎,是對話的出發點。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好的效果,教師就需要掌握“共情”藝術。
參考文獻:
[1]王曉春.試論心理藝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價值幾運用[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2006,(6).
[2]秦穎.“同理心”在教育中的運用[J].心理天地,2004,(7).
[3]王晶晶,桂守才.班主任“共情”管理藝術[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4).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