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思想武器。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我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根本指導,對改進和加強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A84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11-02
鄧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導思想。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全面總結了我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聯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進一步豐富和創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鄧小平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本內容的創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三個有利于”的價值觀的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軟”工程,效果如何,得有一個評價標準。盡管自馬列以來沒有人具體提出衡量的標準,但鄧小平多次提出衡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內的一切工作成敗得失的標準,這個標準是由實踐標準到生產力標準的演變,即“三個有利于”標準:判斷的標準,應該看主要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三個有利于”標準是鄧小平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堅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是在及時分析、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中出現的各種新問題、新情況和新經驗的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中獨有的價值觀念。
“三個有利于”標準作為判斷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既有價值標準又有檢驗認識的功能。“是非”即正確與錯誤,屬于認識論范疇,“得失”即利益關系,屬于價值范疇。“三個有利于”標準結合現階段社會主義的特征,有針對性地突出了根本標準的價值導向,把堅信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同實現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聯系在一起,把社會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原則與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原則更加完整、全面地統一了起來。
“三個有利于”的價值標準,作為判斷我們改革和各項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當然也是判斷思想政治工作的衡量標準。“三個有利于”標準清除了“左”傾思想的障礙,解決了困擾改革開放深入發展的許多問題;“三個有利于”標準不僅明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同時也成為判斷思想政治工作實踐是否正確的一把標尺;“三個有利于”標準打破了以往重形式、輕實效的思維定式,實現了實踐標準的具體化,為正確衡量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確立了客觀尺度;“三個有利于”標準成為檢驗鄧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這座大廈是否科學、牢固的試金石,實現了鄧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為鄧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論不斷發展、創新樹立了根本尺度[2]。
二、基本路線教育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并作出實施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而奠定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基礎。正如鄧小平所說:“1978年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過去作了系統的總結,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針政策。中心點是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到以發展生產力為中心,從封閉轉到開放,從固守成規轉到各方面的改革”[3]269。1979年3月,鄧小平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使黨的基本路線初具雛形。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非洲民族聯盟主席穆加貝時說:“我們撥亂反正,就是要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發展生產力。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3]138。從而將“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聯系起來。1987年,黨的第十三次代表大會科學地概括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黨的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性指導思想,是新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正確理解基本路線的含義方面,鄧小平強調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而且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他說:“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這條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3]370-377。“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變”的觀念是為了在實踐中更好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變”這是個比喻,是指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的長期性,也就是在整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期間,我們都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三、科技觀教育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正確認識和利用科學技術可以極大地推動社會的發展進步。在科學技術獲得高度發展的今天,進行科技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鄧小平指出,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我們要共同努力,實現人類的希望離不開科學,第三世界擺脫貧困離不開科學,維護世界和平也離不開科學。鄧小平同志對科技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作用有著高瞻遠矚的思考,深刻指出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
鄧小平的科技思想包括兩大主題:第一,科技是不是生產力,是什么樣的生產力;第二,怎樣發展和解放科技生產力。
就第一方面而言,文化大革命時期,“四人幫”為了篡奪政權,別有用心地散布“科學技術是上層建筑”的思想。鄧小平的突出貢獻是徹底推翻了這一謬論,重新發現了馬克思關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觀點。他認為,科學技術本身不是上層建筑,是沒有階級性的,它屬于生產力的范疇。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時就指出:科學技術叫生產力。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他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科學技術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生產力。1988年,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他說:“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3]274。
就第二方面而言,要加大科技投入培養高科技人才隊伍。在科技投入方面,鄧小平強調要加大高科技的資金投入。他說:“在高科技方面,我們要開步走,不然就趕不上,越到后來越趕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錢,所以從現在起就要開始搞”[3]184。正是在鄧小平的科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現代科學技術有了迅猛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綜合國力的增強。在科技隊伍方面,鄧小平非常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他認為科技體制需要改革,而改革科技體制,人才最重要。鄧小平指出:“改革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我最關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體制,我最關心的,還是人才”[3]108。1977年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并自報奮勇主抓科技教育。他以非凡的勇氣和魄力徹底否定了“兩個估計”。他明確指出教育戰線17年“主導方面是紅線”,包括科技工作者在內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吹了一股推翻“兩個估計”的清新風。同年,為了培養高素質,高科技水平的人才,鄧小平還敏銳地選擇了恢復高考,使關閉了十年之久的知識之門又重新為人們打開了。
四、“三個面向”的發展觀教育
1983年9月8日,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集中體現了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也反映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把握了時代特征和對世界未來的科學預測,是當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戰略指導方針。鄧小平所說的教育,當然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三個面向”為我國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自然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發展方向。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就要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要求為根本出發點,并緊緊圍繞它制定人才發展的計劃與目標,為現代化建設培養大批合格人才。鄧小平認為,要使教育更好地為社主義建設服務,必須進行教育改革。早在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上的講話中就明確提出:“我們要全面地正確地、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業有一個大的發展,大的提高”[4]。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還應包括教育自身的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過創新其內容、方法,優化教育環境等途徑來實現自身的現代化,才能更加有效地適應和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認清和平與發展兩大主題,努力培養開放性人才。一方面,要引導人們大膽吸收世界各國先進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屬于文化領域的東西,一定要用馬克思主義對人們的思想內容和表現方法進行分析、鑒別和批判。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未來。面向未來就是要培養人們有未來意識和超前意識,最重要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隨著科技的發展,知識的更新,人們的思想意識也會有所變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社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發展,隨著人們意識的發展變化進行逐步調整,培養人們更好地適應未來,更好地實現自身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面向”是一個有機整體,面向現代化是三者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個面向”統一于主動有效地服從和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統一于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辦學模式,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汪早容.鄧小平的思想政治教育觀[J].職業圈,2007,(24):5.
[2]李哲.鄧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論體系探析[D].吉林:吉林大學,2006.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論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4.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