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1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生效實施,由于相關規定在司法過程中過于原則等原因,并不能構成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事保護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保護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為之提供保護。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著作權;保護機制
中圖分類號:D91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114-02
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正式生效實施。該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了明確規定,明確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知識產權保護期不受限制的原則,確定了公開使用時應表明其來源民族、群體或者區域的原則,規定了國家機關和自治機關應當維權并可提起訴訟的原則。但相關規定在司法過程中過于原則,并不能構成完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事保護制度。如何利用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為之提供保護,加強和完善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引人深思。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保護的可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著作權是為了保護在文學、藝術、科學領域做出了創造性勞動的人的權利,具體針對的智力勞動成果指的是作品。《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所稱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創作的文學、藝術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等作品:包括1)文字作品;2)口述作品;3)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4)美術、建筑作品;5)攝影作品;6)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7)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8)計算機軟件;9)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內涵是一種精神的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成果的展現。而著作權法的宗旨恰恰就是有條件、有期限地保護人們的智力成果和經營成果,以激勵社會的創新機制,促進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與著作權法的保護客體存在著一定的暗合之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多內容具有著作權法保護的可能性。
二、著作權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權利保護的沖突
利用傳統技藝、傳統的表現形式創作的各種作品,作者等著作權人可以直接取得著作權的保護。古代神話、傳說等傳統文藝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其進行整理、注釋、翻譯而形成的作品,其整理人、注釋人、翻譯人就其演繹作品享有著作權。但現實中也有因存在難以逾越的障礙而不能取得著作權保護的客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引用著作權保護機制存在沖突,需要我們根據不同情況具體分析。
(一)主體方面
著作權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將權利人的權利分為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對于精神權利,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在一定區域內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成的文化遺產,在它的流傳過程中,經歷了眾多的勞動而獲得不斷改造才呈現當今的面貌,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條件就是依賴于一定的空間,而這種空間內的所有人都是這種文化的創造者和發展改進者,同時是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他們都是精神權利的擁有者,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權利通常是一種集體權利。但是,著作權法實施保護的前提是權利主體的確定性,通常是個人或確定的群體。這就就造成了以個人權利為保護核心的著作權制度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權利保護之間的沖突。這種權利因為過于抽象籠統而在實際中難以實現。一旦發生集體權利的侵權事件,首先就沒有適當的民事訴訟主體。
(二)客體方面
就其存在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藝術類中的大部分內容,根據《伯爾尼公約》及我國《著作權法》的相應規定[2],可以獲得著作權的保護。如口頭或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民間神話、傳說、民間音樂等。如果能明確確定作品作者,著作權保護其創作勞動;如果不能明確確定創作者的身份,但可以確知其屬于某一民族、區域,則《伯爾尼公約》也作了相應規定,對作者的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假定該作者是本聯盟某一成員國國民的未發表作品,該國法律有權指定主管當局代表該作者并據此維護和行使作者在本聯盟各成員國內的權利。指定該主管當局的本聯盟成員國應以書面聲明將此事通知WIPO總干事,聲明中應寫明被指定當局的全部有關情況。總干事應將此聲明立即通知本聯盟其他所有成員國[3],但該條針對的情形是本聯盟某一成員國國民的未發表作品,如果對于不能明確確定創作者身份,而其作品又已經公開流傳的情況,應如何對待,民間文學中大部分可能屬于這種情況,如流傳千年的藏族史詩《格薩爾》。在引用著作權保護機制方面這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三)保護期限方面
由于著作權保護的是原創作品,只要從創作完成一部作品的那一刻起,其作者即可取得著作權的保護。但因大多數民間文學作品均有長期流傳的歷史,這就牽涉到著作權保護期限的問題。著作權本身具有人身權與財產權的雙重性質,財產權保護一般為作者有生之年加去世后50年(有些國家已延長為70年)[4]。而對人身權的保護一般規定沒有期限限制。從現有法律依據看,絕大多數的民間文學作品可以取得著作權的保護,但按照現代著作權保護制度,對于民間文學作品保護是不夠充分的。尤其是屬于整個民族的意義重大的民間文學作品,如史詩類作品。如史詩《格薩爾》,就不是一個時代寫出、唱出的,而是從公元11—12世紀起,一直經歷了宋、元、明、清四朝,以至民國和抗日戰爭時期,幾乎代代都有人寫著唱著而產生的[5]。如果對其保護期限只有區區幾十年,則肯定是不足的。可見,對民間文學作品而言,利用著作權保護遇到的關鍵難題在于著作權保護期限的有限性與民間文學作品存在的長期性之間難以調和的矛盾。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著作權保護的思考
(一)成立民間組織解決主體沖突
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原始的創作者可能是個人,但隨著歷史的推移,它逐步變成了某一地區、某一民族整體的作品,人們不斷修改完善,最后形成了一個群體作品。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某一地區、某一民族的人們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創作、世代流傳的智力成果,其所有權和著作權應該屬于產生這些作品的群體。有人認為,由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十分豐富,鑒定其屬于哪一區域哪個群體比較困難,為了實際操作方便,應由國家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來統一行使權利。但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寬地域的國家,由一個統一的機構,尤其是政府機構占有并支配此權利是不合適的,不利于喚起各民族或地區保護并可持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實際上,我們可以成立民間組織,其性質是社會團體法人組織,該組織是以民族加地區的模式建立,是地方政府授權的組織。該組織享有兩項職權:一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益代表組織,應當享有民事主體的相關權利。二是作為受當地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和監督的授權組織,其負責搜集整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將獲得認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編撰,并報當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認證批準,賦予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財產權。同時每年要向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提交非遺保護工作計劃和上一年度的工作總結,特別是要將當年獲得的商業性使用報酬的收支列出詳細報表以供監督。
(二)區別精神權利與財產權利,明確權利內容
著作權的權利內容有精神權利和財產權利兩大類,非物質遺產的著作權保護同樣可以設計兩方面的權利。人身權應當包括公開權、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公開權就是將尚未進入公有領域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通過書面出版、廣播、電視、網絡等方式向本民族、群體、區域以外公開的權利。署名權,即表明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來源于何種民族群體或者區域的權利(不僅要指出作為居民團體的來源,如部落,還須指出作為地理位置的來源,如某國、某省)。這是人身權中最主要的權利,“一切使用者在使用有關民間文學表達形式時,必須指出它們的來源”[6]1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享有的財產權利主要是指,凡以營利為目的,在本民族、群體、區域以外使用非物質文化表現形式,須經所有人或者法律規定的行政主管部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許可,并支付一定使用費用。財產權是群體最重要的權利,其一切利益最終通過財產權實現,著作財產權也是整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版權保護體系的核心。著作財產權主要包括許可使用權,獲取報酬權,具體又可分為復制權、發行權、表演權、改編權、翻譯權、匯編權,若是有形表達如民間藝術品,還可包括出租權、展覽權[7]。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改編或再創作可以不經任何人許可,但應尊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人的精神權利和獲取一定報酬的權利[8]。
(三)部分內容實施無限期保護
保護的期限應明確權利的保護期是無期限的。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同其他文學藝術作品不同,是經過世代流傳而保存下來,并對社會與經濟發展具有長遠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設定任何保護期都是不合適的。另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具有時間上的續展性和主體上的不確定性。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從被初創時起,就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繼承并不斷發展,也就是說,民間文學藝術是代代相傳、世世延續的,每一歷史單元都是傳播時期,也是再創作時期,很難認定它的保護期起始點和終結點。因此其保護期應該是無期限的。
參考文獻:
[1]該公約的中英文文本參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網站:
http:www.UNESCO.org
[2]《伯爾尼公約》第2條之1款以及我國《著作權法》第3條、第9條、第37條和《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4條等的規定。
[3]《伯爾尼公約》第15條之4款第(a)、(b)項。
[4]美國國會1998年一致通過《SonnyBono著作權期間延長法案》,個人著作權的保護期限由50年延長至70年,企業著作權保護期限由75年延長至95年。
[5]譚達先.論中國民間文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6]《民間文學表達形式保護條約》草案。
[7]任玉翠.論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版權保護[J].杭州:浙江社會科學,2007,(4).
[8]耿宏志.論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EB/OL].[2007- 11-04]http://www.ACLA.org.cn.
(責任編輯/范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