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多媒體技術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具有教學內容豐富、生動直觀、教學情境逼真、教師教學能力得以提升等明顯優勢,但也存在重操作輕溝通、重形式輕內容、重感性輕理性等負面效果,應通過恰當選擇課件內容、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加強師生互動、課外利用網絡資源平臺等途徑來優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
關鍵詞:政治課;多媒體;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65-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肩負著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大學生、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和改革發展穩定現實問題、促進大學生提高政治鑒別力和增強政治敏銳性、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職責。為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需要積極探索符合教學規律、學生特點和時代特征的教學方法。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對于擴大學生知識積累,改善教學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強政治理論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但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給課堂教學帶來諸多優勢的同時,也因為過度使用等因素,存在一些負面效果。因此,有必要探討如何在政治理論課的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問題。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教學現狀的分析
(一)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優勢非常明顯
1.教學內容豐富,有助于拓展大學生的認知廣度與深度
與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技術能夠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等多種客觀教學條件的限制,在短時間內通過圖片、音像、文字等資料把大量的信息生動形象地展現給學生,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在思想政治課教學課時少,教學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集中在教學重點、難點及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講解和分析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此外,多媒體課件還可以通過超鏈接手段添加引入相關的課外知識,擴大大學生的知識面,達到拓展學生認知廣度與認知深度的目的。
2.生動直觀,容易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件由圖像、圖形、文本、動畫、聲音、視頻等多種媒體語言組成,圖文聲像并茂,信息量大,沖擊力和感染力極強,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講解,容易喚起學生的注意力與興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教師講清道理和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明理。
3.教學情景境逼真,便于課程教學目的的實現
特定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自然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促進其思想政治覺悟提高,從而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在多媒體教學中,計算機通過強大的視頻功能和模擬功能,創設相關教學內容的真實情境,逼真的聲音、畫面、色彩,以其強大的感染力,讓師生身臨其境,產生以境生情,用情感人的積極效應,從而激發其內心深處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實現理論課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4.有助于提升教師教學的能力
多媒體課件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業務水平和現代教育技術操作的能力,對教師教學水平要求更高。制作課程多媒體課件,教師必須付出更多的心血。教師在備課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認真鉆研教學大綱,明確教學重點和難點,追蹤最新研究學術成果,精選素材,提高多媒體制作技術,才能制作出精品課件。因此,多媒體課件教學有利于教師進一步吃透教材,把握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能力。
(二)多媒體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多媒體本身并無優劣之分,但如果教師不能正確而又適當運用多媒體課件,就可能產生負面效果。
1.重操作輕溝通
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未能很好地把握多媒體課件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影響師生之間的交流溝通。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授課時,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投影屏幕而不在教師。而教師則長時間坐在多媒體控制臺前操作課件,面對電腦屏幕宣講,不與學生溝通互動,教學完全成為教師與電腦、學生與電腦的人機交流。教師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奴隸,只充當播音員和解說員,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展示課”、“視頻課”或“動畫課”。這不僅貶低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會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變得非人性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不是單向傳授理論知識、道德規則的過程,而是一個師生雙向的互動交流過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依賴多媒體,只注重“人機對話”,而忽略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就會使多媒體課件成為阻礙師生情感交流而不是增進師生交流的一種手段[1]92。
2.重形式輕內容
從本質上看,多媒體課件是一個物化了的教學工具,是傳統教學方法的一種現代性表現形式。一個課件無論怎樣絢麗多彩,如果學生用后沒有收獲或偏離了教學目標都是不合格的教學課件[2]140。然而,一些教師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和資料的趣味性卻淡化或偏離了教育內容,導致學生忽略了多媒體教學應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意義,難以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最終目標。如,有的教師僅僅是將教材和講稿內容搬上課件,教師授課時照本宣科、枯燥無味。有的課件過分強調圖像、聲音、文本、色彩等元素的多樣化,形式上過于花哨熱鬧,反而容易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掌握重點內容。
3.重感性輕理性
由于多媒體課堂教學的信息量遠大于傳統教學,部分教師又一味追求課件的直觀性,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維邏輯融入課件中,且很少啟發學生思考,結果出現這種現象:有時課件播放節奏過快,畫面轉瞬即逝,多數學生感到目不暇接、耳不暇聞,不能像黑板板書那樣有充足的存留時間和思維空間,大部分學生既無法正確處理“讀幻燈片”與“記筆記”的關系,又無停頓思考的時間,容易形成理解與聽講的阻斷,造成學生“知識點消化不良”,導致學生對教學內容感知的表層化、碎片化、瞬間性,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不強,不利于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
二、高校思想政治課多媒體教學的優化策略
針對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需要全面分析、辯證看待,積極尋找對策,讓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把握課程性質特點,恰當選擇課件內容,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傳授知識的理論課程,更是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政治課,具有很強的科學性、思想性、政治性時效性,在多媒體課件的選材和制作上應突出課程的這一鮮明特征。運用多媒體創作課件,要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準則。多媒體課件既要有很高地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又要適應青年大學生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聯系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寓教于樂,用現實生活中生動典型的事例感動學生。具體而言,首先,內容要準確、精煉。思想政治理論課多媒體課件的內容應該是對教材內容的精煉,課件的制作和應用要服從、服務于教材,與教材內容相呼應,要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還原于教材”[1]89-90。制作課件要避免內容過于繁雜的“教材搬家”或內容過于簡單的“電子板書”,教師必須熟練掌握教材的全部內容,把握好教材的理論脈絡、基本觀點和重點難點。其次,形式要適當。一是精心選用各種資料。堅持以少而精的理念使用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的資料,不能一味堆砌資料。二是合理搭配所選資料。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資料,并精心安排它們的比例、順序和結構,做到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例如,視頻資料就不宜濫用。
(二)課堂教學中適度使用多媒體課件,堅持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
教師要走出“只要用了多媒體,教學效果就一定好”的這一認識誤區。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必須適度。并非思想政治課的所有章節內容都適合多媒體教學,有的教學內容單純使用文字文本的多種媒體展示,其效果還不如傳統的板書、講解。如果所講內容涉及大量圖片、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則借助多媒體,課堂教學效果會更好。在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應因課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無節制地大量使用多媒體技術,實質上是對現代教學手段的曲解。
多媒體課件與板書、教具展示、語言表達等傳統教學方式各有長處和不足,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當教師在用多媒體課件授課過程中發現學生分心時,教師可以及時改變教學方法,通過黑板板書、精彩講解和精辟分析來進行場景轉換,使學生暫時從多媒體影像中脫離出來,調整狀態,進而重新集中注意力聽講。在一節課開始和結束兩個時間段,教師應慎用多媒體,宜采用口授、板書的傳統授課模式,使學生的思維與老師的板書、講解同步,教學效果會更好。無論如何,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具有即使不用多媒體、只用黑板也能上好課的本領。
(三)注重師生互動,增進情感交流
多媒體課件雖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頗具優勢,但它永遠無法替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應起到的主導作用。科學實踐證明:學生能記住課堂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交流過程中所說內容的70%[2]141。因此使用多媒體教學應堅持“教師主講與師生交流為主導,多媒體課件制作與使用為輔助”的原則。在多媒體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師生互動建構的主體,是建構有效課堂互動的關鍵。在課件制作過程中,應該要留有課堂討論、即興發言、及時總結等互動環節,為教師預留彈性的活動空間。教師在課堂上應當避免只顧埋頭操作計算機進行,而應經常走下控制臺,走近學生身邊講課,關注學生的各種舉動,始終保持與學生的交流——不僅是語言,還有目光交流、思想交流等,學生對講授內容的接受和理解信息通過表情、手勢,甚至聲音反饋給教師,教師可據此及時調整教學手段和授課方法。從素質教育和人文精神來看,人與人的交流是最直接,也是最珍貴的。師生之間現場及時、靈動的語言交流不必多說,就連音容笑貌、愁眉苦臉,舉手投足、交頭接耳都能成為反饋信息或應變信號,贊許的微笑和會意地點頭都能散發人文關懷和人格魅力,這是任何機器所無法比擬和替代的[2]141。
(四)利用網絡作平臺,建立學生課外學習交流的多媒體資源庫,延伸多媒體教學的范圍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加強課外的師生互動,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教師可以專門為學生課外自學設計制作輔助型課件,利用網絡資源平臺,體現交互學習的特點,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自測訓練、自主體驗、在線答疑、討論留言、布置和提交作業等功能。如,建設原著資料庫、案例資料庫、視頻資料庫、試題資料庫等供學生課外閱讀、討論和觀看。
參考文獻:
[1]李梁.多媒體課件與教材、教師、教學之間的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12).
[2]曹峻.關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多媒體教學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6).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