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職生的評價與考核已成為目前制約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之一。不能簡單地對應學歷與資格并重的社會砝碼而僅用學科成績和證書等級來評價高職生,而要在以高職教育的終極培養目標為最根本評價標準的基礎上,實現評價與考核手段和標準的多元化,強調高職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切實達到高職生“低進高出”和高職教育健康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高職生;評價;學歷;職業資格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34-02
在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對高職院校學生(以下簡稱高職生)的評價顯然是對學校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而且標準應當是客觀、公正的。然而,由于高等教育體制的制約,對高職生的評價卻往往同這一基本原則相悖。
一、學歷資格≠社會評價高職生的全部砝碼
以學歷證書與資格證書并重來衡量高職生的質量,在高職教育領域已成為共識。然而,社會評價高職生的具體砝碼實際上最終還是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行業智慧以及團隊精神等。問題在于:關于學歷——我國高等教育缺少第二條通道,沒有為高職生打通進一步深造的渠道;關于資格—一些資格證書的含金量較低,資格認證渠道和機構不完善,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為防止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出現這種狀況,必須加強質量認證。所以,不能簡單地認為“學歷、資格”等于社會評價高職生的全部砝碼。
基于高職院校生源的現狀,在現實的高職教育實踐中,對高職生評價的關鍵在于處理好以下矛盾:高職院校的生源問題——低進(現實困難)和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問題——高出(社會和企業需要)所形成的現實矛盾是我國高職院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在一次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深職院)的評估中,專家們在充分肯定深職院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認為學院對在快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應有清醒的認識,為此提出意見和建議:“要重視由于生源質量的變化以及不同生源面臨提高教學質量困難的問題,加強這方面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實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加大課程改革力度;在探索和實施理論知識學習、職業能力培養、綜合素質提高的一體化教育中有所突破?!?/p>
深職院在全國首次提出“低進高出”的高目標,要實現它,是相當艱巨的。這里的“高出”,是指要使高職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達到社會和企業的需求水準,而不是要使高職生達到與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相同的文化科學水平水準。同時,高職生“低進”的現狀也不可能使他們達到文化科學理論水平上的“高出”。我認為,實現目前高職生這種“低進高出”,目標涉及的主要問題有:
第一,學生、社會的觀念更新問題。在我國,鄙棄職業教育、輕視職校生的觀念根深蒂固,目前的高等教育體制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這種觀念。雖然許多有眼光的企業家已經開始注意到我國綜合型、應用性技能人才的缺乏,但人事部門在人才標準上仍存在著嚴重的普通高等教育優于高職教育的偏見,沒有打通第二條高等教育的通道去解決高職生的繼續深造問題。但由于高職教育以應用為目的,在理論學習上以“夠用”為度,專升本考試的教材和內容對高職院校里的學生來說很陌生,一些有著特殊技術專長的學生很難考上。目前,一些想繼續讀書的高職生大多選擇了去國外讀書。為使更多的有專業、專才的高職生能繼續深造,為使我國的高級應用性人才不大量外流,完善高等教育體制,提升高職教育層次,使高職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的第二條通道迫在眉睫。應建立一個全國布局的、兩年制和三年制及四年制或研究生層次都涉及的完善的高職教育體系。
第二,高校自主招生問題。2003年3月,教育部發文,從2003年開始,允許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22所著名高校自主錄取5%的新生。各學校依據各自的特色,制定自己獨特的選人標準。以北京大學為例,該校將自主招生的生源分為五類,其中包括“具有超常的創新和實踐能力,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優異成績者,以及其他特殊才能者”。對于高職生的自主招生力度以及一般高校的自主招生權等,都應該另行建立一套特殊規定和辦法。因為對人才的珍惜,不能僅停留在呼吁上,更重要的是盡快制定、研究、完善特別人才遴選的辦法。
第三,高職生的考核問題。有人認為,實踐能力卓越的人才通不過單純的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考試,這說明這種考試沒有考核出學生的能力。由于人才行為能力的呈現形式是多樣化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也應該是多樣化的??梢越梃b國外著名大學的選拔方式。選拔手段多樣化是今后考試招生的一個趨勢。在認同以上看法的基礎上,我認為,對于高職生的考核應以高職教育的終極目標或者說高職教育的本質作為衡量的最根本標準,即考核高職生應該以其技術應用能力的高低為根本準則,注意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測量。華東師大教科所劉德恩博士在其《職業能力評價的三種模式》一文中,在參考國外職業能力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行為樣本、工作現場觀察和已有績效的三種評價模式,并指出了它們存在的一些問題和改進措施,值得借鑒和應用。另外高職高專的教育質量指標評價體系必須考慮高職教育的獨特規律、學術規范、就業市場需求以及學習者多樣化要求等因素,加強對教育教學中過程管理,弱化結果評價;遵循評價內容的實用性、實踐性、技術性,評價方法的先進性、多樣性、靈活性和客觀性,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客觀性、公正性等原則。還要注意到,現在社會中學生學習成果不單是指人的博學,更應強調包括態度、能力、情趣、理想、習慣和社會適應等在內的各種“行為變化”,用工作現場考核代替傳統的考場考試,用學生的實際工作成果代替傳統的試卷試題,用對學生的全面評估代替抽樣檢驗等。
二、各科成績 等級證書≠高職院校對高職生的全部考核標準
對高職生的考核仍然要以學生的高級應用能力培養為終級培養目標進行設計和衡量。各科成績和技能等級證書的形式是要有的,但是要更加重視其內涵,要注重學生各科成績和等級證書獲取的過程而非只是結果。高職院校不這樣做,就會和社會評價標準形成實際上的不一致性。
(一)高職院校的終極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終極培養目標(學生實際高級應用能力的培養)的實現是一個過程而非一個簡單的結果。在信息社會,學校不會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在于不管有多少簡便的渠道可以使人獲取知識,都會因缺少學?;钌娜烁穹諊o人造成巨大而根本性的影響。高職教育最終要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第一線的高級管理技術人才而非僅僅是技術工人,基于此,對于高職生的評價也不能只是一個簡單的考試成績和結果的評價。
(二)等級證書
目前,我國大力推進雙(多)證書制度,必須正確看待等級證書。獲取各種證書要以實際的應用能力體現為準,要考慮各種證書的“水分”,看其是否適合用來衡量高職生。在高職院校的教學計劃上,簡單地列出對學生的要求是要拿到某某中級或高級證書、要過英語幾級考試,而不去強調、重視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勢必導致師生努力方向的偏差,并給一些投機取巧的人造成可乘之機,使得技能等級證書的價值降低。
(三)各類考核
對高職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更應采取以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力理論為理論基礎的多元化評價。所謂多元化評價,即不單純采用標準化測驗,而是采用多種途徑,在非結構化的情景中評價學生學習結果的一系列方法,其中主要是“另類評量”。
“另類評量”的主要方法可以概括為:沒有固定答案的構答反應題(有標準答案學生也容易舞弊)——要求學生寫出問題答案;短文——要求學生用一兩段文字進行描繪、分析、解釋、總結、寫作、口頭演說;展示——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或其他觀眾面前進行演示或生動地表演,一般要求學生具備廣泛的能力,經常是跨學科的,并要求學生表現出主動性和創造性;實驗——要求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如提出假設、擬定計劃和進行實驗、寫出研究報告、應用測量和預見的技巧、應用科學事實和理性概念的知識等;作品選——收集學生自認為能代表自己水平的平時作業,包括草稿、修改稿和最后的作品,要求學生在完成作品后進行自我評價,并說明選擇該作品的理由等等。
這些評價方法以觀察、記錄、讓學生完成作品或任務、團體合作計劃、實驗、表演、展示、口頭演說、檢核表等多種方式進行,從廣泛的背景(從教室到家庭到社會生活)中收集語言、數理邏輯、視覺空間、身體動作、音樂、人際和自我顯示出來的各方面信息。多元化評價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學生對大量非結構化情景的反應,來了解其掌握的知識和形成的能力,而且還可以考查學生在動態的、真實的背景中會如何應用知識。這正是高職教育目標對學生評價所需要的。
可以預計,多元化評價運用到高職教育學生的評價中,將會徹底改變對高職生評價單一而錯漏百出的現狀。所以,在今后一段時間探索如何具體應用多元化學生評價是高職教育領域的一大課題。
參考文獻:
[1]蔡永紅.對多元化學生評價的理論基礎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5).
[2]李建平.評價的跟進[J].新華文摘,2003,(8).
[3]張堯學.堅持就業導向推進高等職業教育健康發展[C]//.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匯編.北京: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