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文化中憂患意識源遠流長,而毛澤東的一生中也充滿著強烈的憂患意識,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二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本質區別。
關鍵詞:傳統文化;毛澤東;憂患意識
中圖分類號:A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13-02
憂患意識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且十分濃厚,而在毛澤東的一生中,也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后者對前者既有繼承,又有新的超越和發展。本文擬探討二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從一新的視角探討毛澤東的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
一、憂患意識的指向
憂患意識是人們基于對現實世界危機的認知和預知能力,以否定性、批判性情緒情感為基礎表現出來的一種對人生對社會的理性認識和感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和毛澤東身上的憂患意識主要是對國家、民族的關注與憂慮,即憂國憂民情懷。其具體指向是國家之興衰、民生之艱難。
(一)憂國情懷
中國的知識分子向來以治國平天下為其一生抱負,具有強烈的參政意識,對國家前途命運十分關注,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于是產生憂國情懷。治世則憂國家政治、經濟諸多弊端,影響長治久安的因素。如西漢初期年輕的思想家賈誼對當時國家狀況極為擔憂,在著名的《治安策》中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1]貞觀之治時期是唐朝的盛世,而馬周居安思危,多次給唐太宗上書極言時政之弊[2],也可說是一種治世的憂患意識。亂世則憂國運多舛、前途維艱。如民主革命家黃興對當時中國大借外債的狀況極為憂慮:“外債亡國,如影隨形,埃及、波蘭彰彰俱在。今我民國既陷此危境,若不力圖補救,即蹈危亡。言念及此,憂心如焚。”[3]
毛澤東曾大量閱讀中國文化典籍,受到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這種憂國情懷的極大極深刻影響。
1912年,毛澤東讀了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時說:“吾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嘆吾國民之愚也,而嘆執政者之煞費苦心也,而嘆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于淪亡之慘也。”[4]在青年時代,他讀了鄭觀應《盛世危言》和《論中國有被列強刮分之影響》的小冊子,開始為祖國的前途和命運擔憂。毛澤東多年以后回憶說:“我讀到這些史實時,覺得祖國的將來,非常可憂。”[5]以后在參加革命時期,對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進而產生更大的憂慮,這促使他不斷探尋救國救民之路,終于找到了馬列主義,將中國引向了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愿望。
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的憂國情懷又有了新的內容。他提醒全黨和全國人民千萬不能“把枕頭塞得高高地睡覺”[6]而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具體來說,毛澤東的憂慮這一時期主要集中表現在三方面:其一,憂國家的安全與獨立。在二戰后“冷戰”的陰影中,毛澤東意識到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的戰爭威脅,擔心新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他獨特的戰爭憂患意識。其二,憂國家貧窮,擔心重演“落后挨打”的歷史悲劇。十分憂慮新中國經濟技術落后的現狀,“如果不在今后幾十年內,爭取徹底改變我國經濟和技術遠遠落后于帝國主義國家的狀態,挨打是不可避免的。”[6]為此他竭力探尋一條“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雖然操之過急,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毛澤東這一時期的憂國情懷。其三是憂“黨變修”、“國變色”。五十年代后期,在國際共產主義中出現“修正主義”思潮,毛澤東對此十分擔憂進而錯誤地認為中國共產黨內部已出現了“資產階級司令部”。為捍衛黨的純潔性、捍衛得之不易的社會主義政權,他不惜發動了“文化大革命”。當然,這種在對事實缺乏正確認識基礎上產生的憂慮導致的后果是極為嚴重的。其四是憂國家的最終統一,由于國際國內因素的制約,中國尚有香港、澳門、臺灣問題沒得到解決,毛澤東在逝世時念念不忘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祖國統一問題,遺憾地說,這件事只能交給后人了。
(二)憂民情懷
中國文化傳統中,民本思想源遠流長,有所謂“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觀點。因而,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人民生活疾苦十分關注,這在他們的著作中多次表現。如屈原有“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民情懷;晚唐詩人杜甫《三別》、《三吏》、《北征》等作品充分反映出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憂民情懷。
毛澤東對傳統文化中的憂民情懷持贊賞態度且深受其影響。但基于近代中國特殊國情,毛澤東憂民有新的著眼點,一是憂國民身體素質孱弱,毛澤東在其早期著作《體育研究》中指出:“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也。”二是憂國民道德素質低下,“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二者不法遍地皆污。吾國思想與道德,可以偽而不真,虛而不實之兩言括之。五千年流傳至今,種根甚深,結蒂甚固。”[4]認為這是導致中國從近代開始落后的原因之一。三是憂人民生活困難,特別指向農民。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80%,而其生活卻一直處于最低水平。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也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只有解決好廣大農民的生活問題,才可能獲得他們的支持擁護,革命才可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國家才可能穩固昌盛。1957年,毛澤東的一名衛士從農村探親回來,帶回糠窩頭交給毛澤東,他禁不住掉下淚來,說:“我們是社會主義么,不該是這樣的。要想個辦法,想個辦法……”[7]憂民之心十分急切。
二、憂患意識的特點
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有如下特點:
一是憂道不憂貧,勤于憂國,而拙于謀生。這跟中國傳統文化中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有關,所謂“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中表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見此屋,吾廬獨受凍死亦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樂均指向國家和人民。二是憂難斷絕,即憂患有持久性,這是由于各種社會苦難在當時不可能根本解決,而自己又不斷地關注現實,因此憂患也不可能得到最終解除,是以范仲淹等知識分子“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以進亦憂,退亦憂。”
毛澤東的憂患意識有相似特點。毛澤東為國為民憂勞一生,但自己生活卻十分簡樸。他從青年時代萌發的憂患意識到逝世都存在著,只不過在不同時期有不同內容。另外,毛澤東的憂患意識往往具有超前性和預見性。在黨的歷史上,每當發展到關鍵時刻,毛澤東總是告誡全體黨員、干部和人民群眾,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如1944年,經過七年抗戰,黨內外存在著一種潛在的厭戰情緒,對勝利后將遇到的新的危險缺乏思想準備,對國民黨抱有幻想。時局在急劇變化,形勢錯綜復雜,措置稍一失當,就會影響全局。毛澤東對此十分憂慮,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表達了這一心情:“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么地方跑來;你看到什么錯誤缺點,希望隨時示知。”[8]并將郭沫若總結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失敗教訓的《甲申三百所祭》作為黨的整風文件,以期起到警示作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勝利之時,毛澤東就提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9]。1953年,毛澤東進一步指出:“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在我們黨和政府,不但目前是一個大問題,就是在一個很長時期內還是一個大問題。”[10]反映了毛澤東對建國之后黨和政府中存在和將繼續存在的諸多問題十分關注和擔憂。
三、解除憂愁方式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憂患之心略同,解愁方式則相異,一般有三種:一是積極入仕,通過為官來推行自己的主張,實現報國報民的宿愿。如王安石對宋朝政治經濟積弊憂心如焚,其辦法是進行改革,是所謂:“為國憂者,新法變。”二是發憤著書立說,當入仕之途被阻,憂國憂民情緒往往渲泄于筆端。屈原之《離騷》、司馬遷之《史記》,大皆類此。三是寄情山水,遁世隱身,突出者如東晉陶淵明;或借杯中之物以解憂愁,典型如嵇康。
毛澤東有憂國憂民之心,但更有樂觀主義精神,在對國家、民族的現狀充滿憂慮的同時,又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在《民眾的大聯合》中他指出,“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我敢說一怪話,他日中華民族的改革,將較任何民族為徹底,將較任何民族為光明。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較任何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我們黃金的世界,光華燦爛的世界,就在前面!”同時,在這種樂觀主義精神的指引下,毛澤東又積極探尋解除國家民族憂患的實際道路。在青年時代他就提出過多種救國救民具體方案。如針對國民體質虛弱,提出加強體育鍛煉;為“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毛澤東創辦了新民學會。在積極追尋救國救民之途中最終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艱苦奮斗,不屈不撓,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新中國。雖然在之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發生了一些失誤,但這是在積極探索、不斷消除憂患過程中的失誤。總之,毛澤東敢于直面憂患,積極探索,充滿樂觀主義精神,這是前人所不能比擬的。
參考文獻:
[1]漢書·賈誼傳[Z].
[[2]新唐書·馬周傳[Z].
[3]黃興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88.
[4]毛澤東早期文稿[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1,305.
[5]李銳.毛澤東的早期革命活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
[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73,848- 849.
[7]權延赤.紅墻內外[M].北京:昆侖出版社,1989:49.
[8]毛澤東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1-242.
[9]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9.
[10]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