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江西贛州農村留守婦女的調查,研究農村留守婦女壓力的來源。調查發現,農村留守婦女的壓力來源主要有:高強度的勞動、經濟壓力大、夫妻異質性增強、情感焦慮、缺乏安全感、代際關系新變化、休閑時間少、閑暇方式單一、自我發展受限制。本文從政府、農村留守婦女和丈夫角度探討緩解農村留守婦女的壓力的方法。
關鍵詞:留守婦女;壓力;調查
中圖分類號:C913.6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083-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受城鄉分割二元體制、傳統觀念和自身條件的限制,丈夫外出務工,妻子留守家庭,肩負起本應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的生產勞動、撫養小孩和贍養老人的責任,成為“留守婦女”。她們為我國農村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但壓在她們身上的擔子,我們不能熟視無睹。“勞動強度高”、“精神負擔重”、“缺乏安全感”是她們真實生活的生動寫照[1]。本文試通過對農村留守婦女壓力的探究,全面分析農村留守婦女的生活狀況,探討緩解留守婦女壓力的辦法。
一、調查結果
本研究調查對象是江西贛州市的農村留守婦女,采用封閉式問卷調查法,發放60份問卷,有效問卷51份。
(一)留守婦女的基本情況
1.個人特征:年齡在30~40之間的有22人,占調查的43.14%;小學文化18人,初中文化17人,共占調查的68.62%;性格上,獨立型的居多,共26人,占調查的50.98%;婚齡主要集中在十年以上,共計34人,占調查的66.67%。
2.家庭情況:家庭人口在3~4人之間的有26人,占50.98%,5人以上的有20人,占39.22%;家庭成員上,大多有18歲以下子女和公婆,分別占調查人數的43.14%和35.29%;家庭收入主要是丈夫打工收入,占58.82%,農作物收入的占19.61%,養殖收入的占18.96%。
3.對打工的看法: 88.24%的被調查者表示,同意丈夫外出打工,不同意的僅占11.76%;而自己留在家里的原因則多為照顧老人小孩(76.47%)和管理家里的田地(41.18%);多數被調查者或多或少有打工經歷,約占被調查的58.82%。
(二)留守婦女的壓力來源
1.高強度的勞動。丈夫外出務工后,作為主要勞動力的留守婦女就要擔起整個留守家庭的重擔,既負擔“外”, 進行繁重的農業生產,又要主持“內”,做繁瑣的家務。調查結果也表明,公婆小孩給留守婦女的幫助有限,究其原因老人是因為年齡大,身體已再不能承擔體力勞動,小孩主要是學習,沒有太多的時間。體力勞動就像一座大山,壓在留守婦女的心頭。
2.經濟壓力大。經濟壓力是一般意義上的生存壓力,是心理壓力最古老、最持久的來源。撫養小孩和贍養老人是家里的主要支出。家中遇到過經濟困難的占82.35%,僅有17.65%的受訪者表示家庭經濟沒有出現過困難情況,小孩老人經常會造成經濟負擔的占27.45%。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大部分外出務工的丈夫工作極不穩定,而丈夫的收入是家里收入的主要來源,丈夫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留守家庭的生活水平。另外,丈夫在外的收入對留守婦女來說是個未知數,只能從丈夫或其他人的口中得知,無從考證。
3.夫妻異質性增強。“男工女守”分工模式的出現,使得夫妻在一起的時間少了。留守婦女主要通過手機、電話與丈夫聯系,雖然聯系的次數較多,但受通話費用的限制,交流時間短,內心的交流就更少。調查顯示,與丈夫交流困難(66.67%)、感覺丈夫變化過大(52.93%)、影響夫妻關系(60.78%)。丈夫處在動態的、開放的、變化的城市,留守婦女則在靜態的、半封閉的、變化緩慢的農村。客觀條件的差異造成夫妻二人在信息、生活習慣、人際關系等方面的不同,這使得夫妻之間的差異逐漸增多,進而影響夫妻之間的感情。
4.情感焦慮。窮鄉僻壤的男性勞力外出打工謀生, 留下妻子在家里。外面的世界豐富多彩,誘惑也多。留守婦女總在擔心丈夫在外是否吃得好、住得好,是否會在勞動中有危險等;擔心被丈夫拋棄、懷疑,又擔心丈夫感染性病;思慮明天的工作怎樣安排;農田的活計完不成怎么辦?孩子上學要送,婆婆病了要看醫生。種種負擔壓在心頭,這種焦慮心里,使留守婦女心情煩躁,易發怒。27.45%的留守婦女經常感覺自己易怒、愛發火、心情壓抑等情況。留守婦女的焦慮,再加上生理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這就讓留守婦女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和疾病。
5.缺乏安全感。當丈夫在身邊時,女人覺得有座靠山所依賴,對別的事物不覺得害怕。一旦丈夫離開自已,就好像失去了保護傘,有事無人可給予做主和幫助。心理會產生莫名的恐懼,怕田里的瓜果被人偷了,上學的孩子被人欺侮了。尤其是到夜晚恐懼心里會更強烈,擔心會不會有小偷光顧,害怕有人強暴自己。種種的恐懼侵襲心頭,長此下去心理會造成嚴重傷害。因丈夫不在家,擔心自己的人身、財產受到侵害、安全感缺失的人數達到55.56%,
6.代際關系新變化。自古以來婆媳關系都比較復雜,不易相處。丈夫是婆媳關系的潤滑劑。少了丈夫這個重要的紐帶,留守婦女處理與婆婆的關系更加難以入手。59%的留守婦女覺得與公婆相處有困難。調查中我們發現多例存在婆媳關系沒有處理好導致家庭矛盾激化的現象。在干完一天的農活和家務時,留守婦女身心已經疲憊,沒再多有效的精力去管教子女,再加上自身文化的限制,教育子女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給予子女更多的是物質上的滿足。80%左右的留守婦女認為對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錢給他(她)們上學,只要他們在學校聽老師的話,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就行。近50%的婦女幾乎從未同子女談過理想與抱負,近65%的婦女不知道平時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主要表現在吃飯穿衣上。
7.休閑時間少,閑暇方式單一。休閑可以讓人放松,閑暇方式多樣化可以讓人選擇多種方式緩解壓力。調查顯示,留守婦女每天的休閑時間普遍比較少,將近68%的人認為幾乎沒有閑暇時間,且休閑方式單一。在農村單調的環境中,留守婦女意識不到休閑與生活生產的區別,有67%的人認為邊干活邊聊天就是其主要的休閑生活。
8.自我發展受限制。培訓是留守婦女獲得各種知識和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徑。調查顯示,約有86.27%的留守婦女幾乎沒有參加過任何培訓。究其原因主要是留守婦女自我發展意識較低。
二、緩解農村留守婦女壓力的對策
農村留守婦女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的并將長期存在的一個群體,她們肩負著祖國的未來、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從多角度出發,緩解農村留守婦女的壓力,減輕留守婦女的身體、婚姻、精神、安全等負擔,促進農村留守婦女的發展。
(一)從政府方面給農村留守婦女構建一個良好的大環境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進留守婦女的發展。留守婦女既是家園的守護者,也是家園的建設者。各級政府要加大政策傾斜力度,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婦女平等參與決策和管理的相關政策,充分調動農村留守婦女參與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鼓勵留守婦女積極參與村莊的各項事務,把農村建設與農村女性的發展有益結合起來,使農村留守婦女既是農村的建設者,又是農村建設的受益者。
2.要充分發揮各級婦聯的組織優勢,使其真正成為留守婦女的“娘家”。婦聯不僅要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遞到婦女之中,讓她們了解黨的方針政策,了解時代的發展趨勢,能夠與時代同行,更加要撲下身去,要深入到婦女群眾之中,要了解她們的所思所想,了解她們的需求,這樣就能夠把婦女群眾的呼聲帶上來,為黨和政府推動婦女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方針政策提供依據。婦聯是廣大農村婦女兒童解決實際困難的渠道,是留守婦女的“娘家”。
3.開展農村留守婦女的勞動技能、法律知識、健康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培訓,豐富休閑生活。政府各部門及社會各界都要積極努力,從自身職能出發,開展各種培訓,維護農村留守婦女的合法權益。
4.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讓留守婦女有安全感。要組織留守婦女參與平安村莊和平安家庭創建活動,增強她們的法律觀念和自我保護意識,促進家庭的和睦、鄰里關系的融洽。要加大對農村違法犯罪的打擊力度,對農村發生的治安、刑事案件特別是侵害留守婦女的案件要從重處理。
(二)從農村留守婦女自身分析其壓力應對的有效方式
1.擺正心態,正確面對壓力。在面對壓力時,盡可能調整好心態,勇敢面對所遇到的各種工作生活難題,忙而不亂,理性地把大事化小,有條不紊地把復雜化為簡單,讓自己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即使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也要冷靜對待,有信心去化解,而不是灰心喪氣,更不能悲觀失望,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困難。
2.學會自我減壓的方法。自我鼓勵法,用某些道理安慰自己,鼓勵自己同痛苦、逆境作斗爭;注意力轉移法,把注意力從消極方面轉到積極、有意義的方面來,心情會豁然開朗;能量發泄法,對不良情緒可以通過適當的途徑排遣和發泄,消極情緒不能適當地疏泄,容易影響心身健康,如大哭一場、找知心朋友傾訴等。
3.擴大交往范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支持是留守婦女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性因素。許多研究都表明,人際關系問題是導致心理問題的首要因素。擴大人際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有助于農村“留守女性”獲得來自鄰居、朋友、家屬等廣泛的社會支持。而社會支持水平直接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則心理癥狀越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鼓勵農村留守女性積極主動地與人交往,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交流思想和情感,增進彼此的認識與理解,使煩惱和苦悶及時得到排解,緩解壓力,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
(三)擔當好丈夫這個角色,肩負起身上的責任
妻子留守、丈夫外出的分工,實際上是為了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的被動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留守婦女的婚姻生活質量和人生安全感。妻子為家作出了犧牲。為此,丈夫應多關心妻子,多溝通,與妻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做個有責任心的丈夫。
參考文獻:
[1]陳春園,秦亞洲,朱國亮.農村留守婦女心頭有“三座山”[J].半月談,2005,(11).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