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主體性教學作為新時期我國課堂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是我國當前教學理論研究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我國當前課堂教學改革與實驗的主題。與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主體性教學是對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發展與突破。在教學過程中,主體性教學將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產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主體性教學的發展;主體性教010學1;單主體;雙主體;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61-02
課堂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基本功能就是把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精神財富化為學生的智慧、才能與品德。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教育理論界,人們提出:需要根據時代精神的要求去重新學習理解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認為:要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就要培養人的主體性,教學活動對人的發展從而對社會發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養出人的主體性來。進入新時期,人和人的主體性問題當今時代精神的精華—真正的主題[1]。
一、時代背景
主體性教育的提出是我國課堂教學在教育理論及實踐取得的巨大進步,在這一課堂教學模式提出之前,我國的教育事業先后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1)偏重雙基階段(1949-改革開放之前)。2)培養智力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3)強調非智力因素階段(20世紀的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但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注重主體性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新型的課堂教學才得以被提出來。
二、傳統教學
(一)什么是傳統性教學
什么是傳統性教學?對于這個問題,我國教育界沒有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它主要是指:在與當代的主體性教學相比較的過程中對以往課堂教學模式的一個總稱。簡單的說,在主體性教學提出來之前的所有教學方式均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傳統性的教學手段。
(二)傳統性教學的主要特點
1.傳統性教學是一種“授人以魚”的灌輸性教育
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只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待加工、可以塑造的對象,認為大腦就像存儲知識的倉庫,兒童的心靈就像沒有任何痕跡的白板。于是教育變成一種存儲行為,學生是保管人,教師則是儲戶。教師不是去交流,而是去發表公報,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記憶和重復儲存的材料。我們認為,這就是灌輸性的教育理念[2]。
2.傳統的課堂就像是一種“惟書惟上的教育”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吹降那榫笆牵航處熑缤菤J差大臣,教材如同是圣旨,學生則是俯首稱臣的臣民。教師惟教材、教參、教案至上,學生則是對于課本知識和老師的絕對服從。
3.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一種“大統一”的教育
在教學過程之中,學生應該是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品質。而在傳統性的課堂教學中,教學則如同機械大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流水線,無視學生之間存在的這種巨大的差異,試圖以大統一的課堂教學來塑造和培養統一的標準件,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統一的培養目標,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課程,統一的時間,統一的進度,統一的答案和統一的評價標準。
三、主體性教學
(一)時代背景
當代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不僅是一個認知性的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的生長與成長的過程。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這就是對教育基本目的的一個廣義的界說[3]。由此可以看出,教學活動本質上是一種主體性活動。當今社會提出的關于主體性教學的概念實際上是順應時代發展對教育的要求,是主體性的凸顯,是現在教育領域中的折射和顯現,同時也是教學本質的升華。
(二)主體
對于什么是主體?這個問題在哲學上的爭論很大,反映教育領域也是眾說紛紜。主體性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有本體和認識論兩種意義:1)本體論上的主體是指屬性、關系、狀態、運動變化等的基質載體和物質承擔者。2)認識論上的主體則是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是與認識和實踐活動的客體相對應、相關聯的承擔者。具體來講,是指從事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人[4]。
著名課程與理論專家張天寶則認為:主體是人但不等于人,人并非都是和總是主體,只有在與一定的客體關系中通過自己是能動活動而獲得對個體的主動態勢發出能動作用并取得支配作用的人才是真正的主體[5]。
(三)主體性
簡單的說:主體性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一方面是指對客觀世界規律自覺能動性的掌握。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自覺能動性的創造。其特點也就體現在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
(四)主體性教學的內涵
所謂主體性教學,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內在需求,創建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規范各種教學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主體。
(五)主體性教學的基本特征
主體性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思想,是對傳統教學的繼承和超越,它既是反應了傳統教學中的那些具有規律性的特征,又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特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科學性
學生主體性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其生理—心理—文化結構的全面、和諧、充分的發展,而不是某一個方面的部分和局部的發展。主體性教學認為:學生既是課堂教學的對象,又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他們身上蘊含著巨大的學習發展潛能。主體性教學的作用就是根據學生在學?;顒拥目陀^規律,引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和獨立活動把人類的科學文化成果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財富、智力和才能,轉化為他們的思想觀點,使他們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智力結構和方法結構。
2.民主性
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尤其是師生關系以及由于這種關系營造出的一種活潑生動、和諧的教學環境,是學生主體性品質發展的基本前提和條件。主體性教學的民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1)把教學變成一種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的發展,簡言之,尊重學生的人格與權利,解放學生的主體性與創造性。2)努力實現教學內容民主意識的滲透及學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參與能力的培養,以民主化的教學造就一代主體新人。
3.活動性
學生品質的發展是以活動為中介的,學生只有投身于各種學習活動之中,其主體性品質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學生主體性品質的形成與發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兩個方面:1)通過活動不斷將“人類現實據為己有”的內在過程。2)通過活動不斷將已有的心里品質不斷表現出來的外部過程
4.開放性
開放性社會需要開放性的人才,而開放性的人才則要開放性的教學來培養。現代社會需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大量的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主體性教學的開放性,主要體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1)學校教學系統應加強與整個社會的聯系。2)學校教學系統內部應該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確定培養開放性人才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構建開放的教學體系,選擇和運用開放的教學方法好途徑。
四、主體性教學中的學生單主體及其主體性
(一)學生單主體及其主體性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在教育界已經取得了基本的共識。應當明確的是,主體性是一個關系性的選擇范疇,只有在對象性關系中才能獲得自身的規定,并通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具體地體現出來。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們認為,所謂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作為主體的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處理與外部客觀世界的關系。
(二)主體性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在主體性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角色和地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策略。而對于學生來說,自由、自主的活動是學生主體性品質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表明了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是一個主動攝取、積極自主構建的過,是一個與學生自身的活動息息相關的過程。關于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我們做了以下探索:1)把民主歸還于課堂,給學生充分選擇的權利。2)培養良好的品質,給學生自我反思的權利。3)尊重學生人格,給學生親自體驗的機會。
2.主體性教學中的雙主體及其主體性
(一)教師與學生共為雙主體
在教育領域,對教學主體有著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主體觀,有單主體,雙主體及多元主體等等。從教學主體的主體性來看,教師的主體性一方面在于塑造和構建學生的主體,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另一方面,教師也必須構建與塑造自身的主體性意識與能力。
(二)教師與學生雙主體性的內涵
現代課堂教學的本質是一種以提高個體生活質量及人生價值和意義為目的的特殊生活實踐過程。教學過程是教與學的統一。簡單來說,主體性教學的雙主體包括:1)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2)師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活動中共同發展。3)教學是師生的主體間交往活動。4)師生的主體性交往以知識的傳遞為基礎。5)教學目的在于培養有主體心理結構的主體人。
結語
新型的主體性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最為值得關注的教學形式。它是以往傳統教學模式的繼承和發展,同時也對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從而把學生看作一個純粹的認知性的存在的看法給予了徹底的否定。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主體性教學充分尊重了人的主體性,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而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教學思想及方式的大轉變,教師必須構建與塑造自身的主體性意識與能力,并借助學生的主體性能力,培養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十年來哲學發展的簡單回顧[N].光明日報,1988,(6).
[2]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4-25.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5.
[4]王家俊.馬克思列寧主義認識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6]張天寶.新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7]王道俊,郭文安.讓學生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J].教育研究,1989,(9).
[8]陳敏.科在教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主體性[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1).
[9]趙荷花.主體性教學的內涵探析[J].新鄉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3).
(責任編輯/王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