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教育既包括傳統意義上人文知識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凝結著“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正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歸宿。文化是大學之魂,大學文化建設應不斷追求、創造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以弘揚人文精神為主旨,高校應加強文化育人,將文化力轉化為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人文精神;文化力;文化育人;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中圖分類號:I25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06-02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認真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對于高等學校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要進一步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牢固樹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而這其中,又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弘揚。
一、以人為本與人文精神的培育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合格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正如2011年4月24日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大會上所強調,“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我們必須適應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要求,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和經驗,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不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撐”[2]。以人為本,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尤其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弘揚。
(一)人文精神的培育是人文教育的主旨
人文教育強調,人是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靈魂。這實質就是強調以人為本,突出人的發展,把教育和人的終值價值聯系,以全面發展的主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人文教育既包括傳統意義上人文知識的教育,更在于人文精神的培育。
人文,從根本上講,包含了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大類。人文知識泛指人類文明史上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化知識成果,人文精神則指人類文明史上所擁有的一切崇高的道德情操。在這兩者中,人文精神才是人文的本質。因而,人文教育不僅僅體現在傳授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人文知識方面,它的實質應當是精神性的、智慧性的人文精神的弘揚。它不僅要解決“知識”問題,還要格外關注“精神”問題。為此,要在提升學生的情感境界、道德水準和價值觀取向上下工夫。人文知識的傳播與教育,也只有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層次上,其價值才能復活和彰顯。正因如此,我們的人文教育在教給學生人文知識的同時,還應著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培養高尚的情操,構建完善的人格,敦促學生對人文精神的自覺追求。
(二)人文精神凝結著“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價值取向。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強調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歸宿,而“以人為本”思想追求的最高理想和目標正是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它所表現的對人的尊嚴、價值的追求和關切,正是對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不同,它所體現的主要是人類的價值追求和終極關懷,體現為一種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主體的思想,其內涵體現在精神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凝結為人的價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弘揚人文精神,既關系到為社會提供一種正確的精神價值導向,關系到一個民族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的塑造;與此同時,對于個體的人來說,它擔負著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健康全面發展,培養優良的品格、堅強的意志、獨立的精神、豐富的情感的使命。無論從社會這一宏觀角度考察,還是從個體的人這一微觀角度探究,人文精神都凝結著“以人為本”。
(三)素質教育是建構人文精神和踐行“以人為本”的載體
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等學校的體現,也是現代高等教育的主題。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與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使得全面發展的學生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是目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課題。
“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關懷人的發展,強調人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重要內涵,也是現代素質教育的重要理論依據。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頒布,至今已經十余年。如今素質教育早已超出與應試教育相對應和比較的意義,它已上升為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素質教育是一種人性關懷的教育,它特別關懷人的發展,以人的發展為本,正如《決定》明確提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與以人為本的內涵是相符合的。以一種人文關懷推行一種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正是素質教育的意義所在。
二、弘揚人文精神,提升大學文化力
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高等教育是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陣地,加強文化建設,推進文化育人,是高校責無旁貸的使命,也是大學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一)文化是大學之魂,大學文化建設應不斷追求和創造人文精神及人文價值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文明總和。大學與文化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一方面,大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功能,負有傳承文化、融合文化、創新文化的功能和使命;另一方面,文化是大學的內在力量,是一所大學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大學文化構成了大學產生、發展的基礎。大學文化應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在歷史的發展中,盡管大學功能幾經變遷,但大學教育作為一種教育人、引導人、發展人的組織,人文精神的培育較之知識的傳播在教育目標上更具有終極意義。比照一般社會組織,大學承擔著更多的社會責任。特別是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背景下,大學的社會影響力、輻射力、作用力遠遠超過其他社會組織,它必須將人文精神、人文情懷作為教育的第一要義,將對真善美的追求、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注、對人的價值的追求作為永恒使命。
大學人文精神的弘揚與培育需要通過大學文化體現出來,因為大學文化是大學培養人才的載體。大學文化建設應致力于不斷創造更好、更高、更優秀的文化成果,不斷追求和創造具有時代內涵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
(二)文化育人是大學教育的優勢和主旨
文化由人創造。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為影響人、培養人、發展人的土壤,對人類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在此過程中,大學文化作為一種無形卻強大、無聲卻有力的教育力量,在人才培養、立德樹人方面負有特殊使命。通過發展大學文化,提升大學精神品質,凝練大學唯真唯實唯善唯美之風,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積淀厚重的文化底蘊,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人文精神和人文價值的外延和內涵,更是大學持續發展的原動力。與此同時,也是大學實施人文素質教育、培育創新人才的基礎和條件。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的構建與弘揚,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養,有利于構筑學生的精神家園、心靈世界。實踐表明,大學文化不僅是大學精神的具體體現,還是培養人文素養、培育創新人才、激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沃土。大學文化具有與生俱來的育人功能,尤其是它的潤物無聲、浸潤心靈的特質的隱性教育功能,有時要比顯性的、外在的教育方式更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它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最好的發展空間與平臺,是學生陶冶情操、塑造品質、提升品位、守望精神家園的最重要的載體。
(三)建構現代大學精神特別是人文精神,提升大學的文化力和競爭力
建構現代大學的人文精神,重視人文教育,實施人文關懷,追求人文價值,是大學教化人、培養人的基礎,也是文化作用于現代社會的精神實質。
隨著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經濟競爭、科技競爭、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學之間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任何一所大學若要獲得師資、人才、科研、社會影響力及資金等比較優勢,就必須保持和增強自身的獨特競爭力。而大學文化恰恰能夠彰顯一所大學的獨特競爭力,是大學科學、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因此可以不夸張地說,從長遠看,大學最終的競爭力在于大學的文化力、軟實力,其實質在于大學文化。因為大學文化具有很強的感召力、極大的凝聚力、特有的向心力。一所大學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除了高質量的教學、科研等,還尤其離不開大學文化所凝結的集體合力,離不開其中的大學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活力。依靠大學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曾見證于很多大學的發展中。
因此,文化力是一種更強大、更深厚、更持久的力量。它既作用于學生的思想、情感、靈魂,也輻射和影響著教職員工的價值取向、精神追求、行為力量。它對培養和造就學生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對凝聚和鼓舞教師傾情事業、精誠奉獻,同樣具有不可代替的力量。所以,大學文化力不僅僅是育人的關鍵,最終它還將轉化為大學的競爭力。
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內在與核心。大學之所以為大學,不僅在于它是一種物質存在,更在于它是一種精神力量,是培育和弘揚人的精神世界。一所大學如果沒有精神內核,就會失去生命力。而人文精神又是大學精神的要旨,是現代大學最不可或缺的內在品質和精神氣質,是現代大學育人這一本質功能的載體和體現。構建現代大學的人文精神,就是要以人為本,追求人的尊嚴和價值,捍衛人的精神品質和精神家園,最終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正如愛因斯坦所言,“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4]。深刻理解和把握大學人文精神的本質,有助于提升大學的文化力,促進每個人全面和諧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學習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人民日報重要報道匯編(單行本)[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1.
[2]胡錦濤: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
1341791.htm.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愛因斯坦.論教育,《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慶,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37.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