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與緊迫性已逐漸顯露。時代的發展呼喚著生命教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回歸到個體的生命世界中,使教育生命化。同時,促使個體在受教育與自我教育過程中,領悟生命的深層寓意,實現生命的價值。
關鍵詞:生命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6-0208-02
生命教育是擺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課題,更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教育,引導大學生珍視生命的價值,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積極健康的生活理念和人生態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強調其政治性目標,更要體現對個體生命、自然存在、個體價值等應有的關注,從而推動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因此,生命教育必須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體系之中,將教育生命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凸顯生命,實現生命,超越生命。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也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生存方式,人的發展從“依附性人格”走向“獨立性人格”。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凸顯生命價值,就必須對生命有正確的理解和感悟。
首先,中國社會的發展為生命教育開辟了空間。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們開始注重享受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要適應這一發展要求,將生命教育提上日程,引導大學生對生命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新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只專注于追求享受個人精神生活,還應該思考生命。如何讓生命更有價值,生活更有意義?如何關愛他人、社會及自然?這是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生命教育的價值所在。
其次,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社會化和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激發國民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途徑,理應是關心人,鼓舞人,激勵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將人培養成為“社會人”,就要在對青少年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引導他們如何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更充分的創造生命的價值。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現代化這個大語境中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就必須關注生命,以“人”為本,體現其人文關懷。
最后,生命教育的實施有利于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現代化的“和諧人”,“和諧人”包括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而生命教育本身就包含這幾方面的內容。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的有效實施可以使大學生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識,對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角色有更明確的理解,從而能更好地、更自覺地承擔并履行責任。
二、生命教育的蘊意
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向并提升大學生的教育,它不僅要關注基本的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科技素質、能力素質以及知識素質的培養,更要把大學生當“人”來理解,尊重他們的需要、自由與人格,關注大學生人生意義的實現和價值生命的實現。雅斯貝爾斯認為,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的交流活動,既有知識內容的傳授,也包含對生命內涵的領悟。人作為個體的存在,是自然生命和社會生命、工具生命和價值生命的統一。無論是自然生命的發育成長,還是精神生命的發展完善,都離不開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及掌握其階段特征的基礎上,將生命教育貫穿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以珍惜、關懷生命為前提,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積極詮釋生命的意義,引導他們探尋生命的真諦,提升精神境界,實現生命的價值并走向超越。同時,倡導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建立一種美好、和諧關系。
(一)尊重生命,珍視生命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生命對于人只有一次,脆弱而且短暫。每一次大學生自殺事件的發生都深深刺痛著教育者的神經,讓我們深感責任重大。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在有限的生命中體會生命的珍貴,感受生命的驚奇更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屬于自己,還與父母等所有關心其健康成長的人的生命相聯系,也與整個社會、民族、國家的生命相互依存。
(二)感悟生命意義,實現生命價值
大學生在成長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自己的前途命運,他們渴望得到他人、社會的認同。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又難免會遇到挫折和磨難,比如人際關系問題、學習問題、戀愛問題、就業問題等,這些挫折有時甚至會使他們對自己存在的價值產生懷疑。生命教育就是要將他們的思想引導到正確軌道上來,樹立正確的挫折觀,在堅強與抗爭中,更好的發現生活的真諦,領悟生命的意義。挫折是一本教科書,磨難更是一種力量,它提供給青少年寶貴的生活經驗與教訓。經歷過這樣人生的人,才對人生有更深理解和感悟,從而找準目標,實現生命價值。
(三)反思生命、創造生命、走向超越
這是生命教育的深層蘊義。隨著大學生的逐漸成熟,他們對自己的生命價值已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以后的人生中澄清自己的價值觀念,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們期望創造更高價值,希望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有些大學生可能受部分錯誤思想和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把生命的意義異化為物欲、權欲的滿足和虛榮的表現。教育者要通過生命教育,激勵青少年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摒除不良思潮的影響,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理性看待生命,點燃他們創造生命的激情,培養生命責任感,放眼社會、民族、國家,自覺履行自己的職責義務,在創造價值中一步一步走向超越。正如前人所說: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三、生命教育的實施路徑
生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愛生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轉向,創造生命的卓越價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責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凸顯生命,要彰顯生命意義,落實“以人為本”,就必須加強引導,承擔起強化生命意識的責任與使命,引導大學生思考“我是誰?我該做什么?我為什么要做?我該怎么做?”,自覺踐行科學的生命價值觀。
(一)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首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為大學生健康成長提供精神支柱,是他們人生的航向和燈塔,是民族繁榮、國家穩定的支撐。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時代步伐,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生命教育過程中。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才會讓大學生更加珍視自己的生命,在充滿競爭和誘惑的復雜社會中保持清醒的認識,從而對如何實現生命價值有更科學的把握。
其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講授生命教育課程,激發青少年的生命意識。生命意識不僅僅是有關生命“何以存在”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對生命“為何存在?如何存在?”的領悟,有意義的生命是驅使人不斷向上,不斷追求的動力,社會的發展更離不開有責任感的大學生。近年來,大學校園中游戲生命、漠視生命、否定生命的行為需要我們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瓶頸”。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和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根據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開設一定的生命教育課程,讓學生多接觸諸如馬克·吐溫的《熱愛生命》、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等有積極教育意義的作品。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要讓學生感受生命教育無處不在,欣賞生命的無限魅力,領悟生命的真諦。
第三,轉變教育模式,開展人性化教育。人性化教育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在教育過程中“以人為本”,尊重生命本身,遵循生命性原則,肯定人的價值和意義,使“人成為人”。人性化教育改變了重智輕情的教育模式,不僅傳授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激發生命潛力,提高生命質量。一方面要注重人文關懷:教師要充分發揮其人格魅力,挖掘學生閃光點,讓學生體會自身生命的獨特;另一方面要加強心理疏導:利用各種形式開展心理教育,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指導幫助青少年解決矛盾、緩解壓力、消除心理障礙,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另外,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育嬰室、病房,組織學生參加生命體驗的實踐活動等,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生命,敬畏生命。
(二)加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人塑造著現代化的社會,也塑造著現代化的自我。教育不是萬能的,其功能要充分顯現還需自我教育的配合。大學生要使生命充實,使生存境界不斷提升,就需要強化角色意識、責任意識,在每一角色中都能體現生命的價值。大學生應該在校園中就注意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這樣才能在步入社會之后,盡快適應新的工作環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團隊中去;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學會堅強,學會抗爭,學會感恩,學會承擔;要認識到人由父母孕育而生,由父母養育而成,人之為人,要承擔對家庭、社會的責任;要保持旺盛的生命意識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校教育是點化和潤澤生命,而自我教育是用自己的行動,用永不屈服的靈魂來詮釋生命,成為優秀自己,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三)整合學校、家庭、社會的力量
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永遠課堂,父母要為青少年的健康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發展的人。家長要多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適時加以引導,對心理承受能力還不是很強的大學生不要施加過大壓力,給予他們一定的自由和空間來思考自己的人生。家長應積極與學校配合,加強與老師的溝通和交流,給孩子生活上和精神上的關懷。此外,社會環境也對大學生關于生命的認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中,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形成合力,構建育人的“大教育體系”,引導生命發展的方向,提供生命發展的動力,喚醒生命發展的意識,弘揚生命的個性,挖掘生命的潛能。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李凌峰.梁飛琴.和諧社會視角下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5):38.
[3]葉瀾.教育理論與學校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盧梭著,李平漚譯.愛彌兒[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