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自古為江東大郡,南朝時因避諱改稱“富陽”,這里青山秀水,天下稱絕,索有“畫中之蘭亭”之稱的《富春山居圖》,就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結廬富春山居而畫的曠世絕作。
黃公望(1269—1354),江蘇常熟人,本姓陸名堅,家貧過繼予人,遂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癡道人、井西老人。他自幼聰敏勤學,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工書法,通音律,尤擅繪畫,為“元四家”之一。他曾一度入幕,因長官貪污受連累而下獄。出獄后,他皈依全真道,賣卜為生,云游作畫,往來于江南;晚年隱居西湖筲箕泉,也在富陽結廬山居。相傳廟山塢就是他當年游憩之地。
沿著杭州到富陽之間的沿江公路,由白鶴村向前約500米即到廟山塢。穿越村間小道,兩旁是菜地茶園,房前屋后是果樹雜木,從塢內蜿蜒而出的山澗,潺潺流過。漸行漸深,漸深漸幽。
行到深幽處,四山圍合,林濤陣陣。據說這里叫梅樹灣,已經是廟山塢的塢底了。
這里先后開辟了黃公望森林公園和廟山塢自然保護區。
廟山塢不僅自然景觀優越,而且人文景觀豐富。廟山塢因廟而名,宋時這里有凈因院,蘇東坡等不少文人騷客,都曾來此吟游。“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這首南朝詩人謝靈運所作詩里的“赤亭”,指的就是這里的赤亭山。赤亭山又叫赤松山,相傳東漢仙逸赤松子駕鶴棲憩于此,因此得名。廟山塢的村莊也就得名白鶴村。赤松山山形孤圓聳秀,形如華蓋,故又名華蓋山。這里途經大嶺到縣城東門,約為九里沿江山路,古稱胡鼻山,山勢峭峻,路狹險峻,南宋以降歷任富陽縣令都以修筑此路為己任。奇險的江山有“鶴嶺晴云”之譽,列目富春八景。
黃公望晚年隱居西湖筲箕泉,往來富陽山居作畫,走的就是這條路。他在傳世之作《秋山招隱圖》中稱之為“富春山之別徑”,而山居之地名為“小洞天”,正在此徑之中。他在畫上題詩,并在跋中不無得意地說:“每春秋焚香煮茗,游焉息焉。當晨嵐夕照,月戶雨窗,或登眺,或憑欄,不知身世在塵寰矣!”從《秋山招隱圖》看,畫中有幾處干欄式建筑、木橋和路亭,還有隱沒在山巒后的屋宇檐角,所畫正是黃公望富春山隱居地“小洞天”之所在,里面的某處建筑應當就是“小洞天”了。從“或登眺,或憑欄”的記述,可知其“小洞天”不是在山坳低洼之處,而是在峰巔嶺頭高敞明麗之地。黃公望的另一幅《富春大嶺圖》是唯——幅與隱居富春有關的標明了畫中景物實地名稱的傳世作品。畫中的“大嶺”,正是前述的“富春山之別徑”最險要的一段。從畫中景象看,《秋山招隱圖》好比是《富舂大嶺圖》的近景,其中蜿蜒曲折的沿江險峻通道的走向和形態,有著驚人的一致。只是這富春大嶺或胡鼻山,在1977年沿江公路改造時被夷為平地,不復存在了。
地以畫名,人以地傳。明正統年間重修《富春志》,把黃公望當作富陽人列傳,并說他是“春明人”。春明又作春名,清朝時音近訛作春茗,即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民,如今與東洲島合并為東洲街道。如果從他對富春山水的鐘情熱愛,把富陽當做他的第二故鄉來看,這樣做也未嘗不可。而在清光緒年間所修的《富陽縣志》,則有6處記載了黃公望史跡,說他“放浪江湖無所歸,愛富春山水之勝,因潑墨畫大嶺山圖,遂結廬于赤亭山之筲箕泉,以終老焉,卒年八十余,子孫乃世居富陽”,還說他的墓就在廟山塢。近年來,《富春山居圖》成為廣受關注的文化熱點,當地有關部門對此高度重視,在廟山塢里一個叫燈臺瀛的山崖上發現了一座按照太極陰陽圖營造的古墓,以及附近的“娘娘洞”“南石洞”“北石洞”等天然巖窟洞穴。一些熱心人士和媒體紛紛猜測,這或許就是黃公望之墓和隱居地所在,引得許多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調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