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浙江省檔案局(館)與浙江日報等單位共同發起了辛亥檔案征集活動。今年2月16日,被譽為辛亥革命的先驅之一、民國初年浙江省首任督軍和省長呂公望先生的兒子呂師煜,將其父親在上世紀50年代編述的有關辛亥革命的手稿,著作,及珍藏的辛亥次年孫中山先生來浙江視察的照片等若干件,捐贈給了浙江省檔案館。據專家鑒定,這些檔案史料是浙江及呂公望等人士在辛亥革命中作出歷史貢獻的真實寫照,是研究辛亥革命前后浙江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這次捐贈活動,讓呂公望這位已故半個多世紀的辛亥革命先驅者,重新回到媒體和人們關注的視線中。
位于浙中大地上的永康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其中有兩個人的名字曾被毛澤東主席提起:一位是北宋時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胡則,另一位就是呂公望。
1879年2月28日,呂公望出生在該縣橫溪馬村(現花街鎮新溪村)一個亦商亦農的家庭里。他的父親叫呂春悟,曾讀過太學,在村里開雜貨店和肉店,有時也種田地。父親最初給他取的名字叫“占鰲”,后來他參加革命,便將原名改成了“公望”。
呂公望少年時代正是晚清時代,也是中國處在黎明前黑暗的時刻,社會面臨著大動蕩和大變革時期。
1898年,呂公望考中秀才,兩年后補為廩貢生,此后他在本村和易川設館教書。他經常教育學生要關心國家命運,并要鍛煉身體。當他讀到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等進步書刊后,便打算外出求學,以尋找報國救民的道路,但父母沒有同意,他就在附近的一些集鎮上開展反清演說,發泄心中的不滿。有一次,呂公望在永康縣城里聽說外邊有些反清志士竟冒殺頭之危毅然剪掉長發表示決絕,他當即和一位要好同學也在集上當眾剪掉了長發。他的父母聽說后嚇壞了,將其帶回關在家里。
后來,呂公望遇到兒時好友徐助榛,徐助榛勸他到省城闖一闖,也許可以干成事業,并拿出50塊大洋資助他,同時勸說呂父母拿出50塊大洋。呂公望又將廩貢生的頭銜有償出讓,賣得130塊大洋,終于籌得230元資金,前往省城杭州求學。
積極投身反清革命活動
1905年3月,呂公望從永康小村第一次來到西子湖畔的省城杭州,這個城市與他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到杭州半個月,他報名進入一所四府公學讀書。由于這所學校辦學的原則是“只讀圣賢書、不聞天下事”,與他心中參加革命的想法不合,不久就主動退學。
正當呂公望在人生的道路上徘徊時,他偶然從同鄉沈榮卿那里聽說光復會會員、紹興的革命黨領導人徐錫麟和“鑒湖女俠”秋瑾創辦了大通師范學堂,心中異常興奮,希望結識他們,能參加革命活動。機會很快就來了。1906年的一天,在鄰縣縉云同鄉會的光復會會員呂逢樵、丁載生的引見下,他終于見到了年方三十、身著男裝、英氣逼人的“革命偶像”秋瑾。初次見面,性格豪爽的秋瑾就讓呂公望非常敬佩,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幾天后,呂公望來到雷峰塔西面的白云庵。原來自云庵是光復會的秘密聯絡站。在秋瑾的介紹和呂逢樵、丁載生的見證下,他加入了光復會組織。后來,呂逢樵、丁載生回老家處州開展革命活動,浙江光復會組織的工作就由秋瑾和呂公望主持。他倆經過商討,便將全省各地的會黨和光復會會員整編為8個軍,對外稱為“光復軍”,安排軍職,并設制了軍旗、軍服等。
同年,呂公望見到了徐錫麟。徐錫麟對他表示贊賞,希望他繼續配合秋瑾開展工作,并建議他進入軍界發展。他聽了徐錫麟的話后革命意志更加堅定,毅然將原名易為“公望”,表示決不辜負徐公之希望。
經周折,呂公望進入浙江巡撫衙門撫署衛隊當兵,結交了撫署衛隊的李寅、王永泉和洋槍隊長陳紹槎等軍中朋友,在后來光復杭州的戰斗中,一起發揮了重要作用。
1907年4月,陸軍部河北保定速成學堂向全國招生,呂公望、蔣介石等40名浙江學生被選派去學習。在保定學習期間,他不僅學到了許多軍事知識,也結交了一批革命志士。
1907年7月,徐錫麟等革命黨人發起皖浙起義失敗英勇就義,呂公望聞訊痛哭,更堅定決心要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報仇雪恨。
轉眼間到了1909年,呂公望畢業回到浙江,分配在新軍82標第二營當督練官。1910年1月,呂公望應廣西軍備部總辦莊蘊寬等好友之邀,與一批革命同志前往桂林協助籌辦新軍。在桂林,他和尹昌衡等人著手創辦《指南月刊》《南報》,制造反清輿論,鼓動革命活動,雖先后遭查禁,但產生了較大社會反響。1910年10月,他與幾位同志回到浙江,繼續在浙江開展革命活動。
為杭州、南京光復作出巨大貢獻
呂公望去廣西屬于不辭而別,回浙江便受到軍內的冷遇。后來,他有幸遇到了新軍81標代標統朱瑞,朱瑞也是光復會會員,對呂公望的情況非常了解,所以就要他盡快將浙江的光復會組織恢復起來。經呂公望等人的爭取,新軍81標和82標全部都被爭取過來了,這為日后杭州的光復積聚了力量。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消息傳來,浙江光復會及時與上海等地的光復會組織進行聯系。10月12日,上海革命黨派來了莊之盤、姚勇忱等人與浙江的朱瑞、呂公望、顧乃斌等人聯系,秘商光復杭州事宜。11月3日,上海光復。11月4日晚,杭州各起義部隊按計劃做好了準備;深夜12時,由革命黨人王金發、尹維峻等率領的1500名上海敢死隊員趕到杭州,浙江新軍將士打響了光復杭州的戰斗。年僅17歲的女敢死隊長尹維峻躍馬橫槍,首先向浙江撫署衙門扔出一顆手拉炸彈,然后率領敢死隊員沖進撫署衙門內堂,衙內清兵全都當了俘虜,浙江巡撫被敢死隊員從馬房里抓獲。杭州光復后,浙江各府、州、縣也紛紛舉行起義,浙江全境在一個月內也實現了光復。
同年11月7日,在浙江省第四次臨時參議會上,議長陶煥卿提議由呂公望出任浙江省參議長,卻被呂公望謝絕了。他認為南京這一軍事重鎮如不盡快攻克,浙江難以安穩,所以建議江浙滬三地起義軍聯手,出兵光復南京。這一重要建議立即成為浙江臨時參議會的決議,并請呂公望起草出兵的動員計劃和作出軍事部署。經浙江省都督湯壽潛任命,朱瑞為浙軍攻寧支隊支隊長,呂公望為參謀長。11月12日,呂公望率領先頭部隊出發,很快攻下鎮江。呂公望采納了同盟會會員官成鯤策反炮臺的建議,于11月21日晚智取了烏龍山、幕府山炮臺。從11月22日起,呂公望指揮浙江一次次攻城,給清軍沉重打擊。12月2日,呂公望率軍入城,南京光復。
辛亥革命中呂公望戰功卓著,1912年后,他又參加了護國、護法及北伐戰爭;其間,1916年,他被推為首任浙江督軍兼省長。新中國成立后,他曾任浙江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54年7月23日凌晨,呂公望因病在杭州家中逝世,終年76歲。國家副主席宋慶齡特地送來300元人民幣作為治喪費用,以示對他的哀悼和對其家人的慰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