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廣東五所高等師范院校大學生的實證調研,勾畫出當代大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并剖析產生文化認同困惑的原因,希望給高校德育工作者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認同
文化是具有特定民族特色的,反映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理想人格、國民品性、精神風貌、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了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文化認同,是指個體或群體根據自身生活習慣、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判斷以及所處環境狀況,對于所屬文化及文化群體產生的歸屬感,其本質是一個在特定的思維模式、價值取向和基本理念的影響下,產生的特定心理的選擇過程。
一、當代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認知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對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狀況到底如何?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等形式,隨機對華南師范大學、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湛江師范學院、韓山師范學院、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原廣東教育學院)五所廣東地區高等師范院校20個師范類專業的760名在校生(回收有效問卷754份)進行抽樣調查。調研數據也反映出青年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和認同程度存在諸多問題,突出表現在:
(一)對傳統文化的內涵、現狀及未來的認識存在困惑。
從調查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生對我國古典文化藝術和民粹瑰寶都有一定了解,但普遍認識不深。譬如,對于《詩經》《老子》等經史子集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文學名著,七成以上被訪者表示“僅看過一些”。調查還發現,部分被訪者對民族傳統文化的作用及其未來表示憂慮和迷茫,甚至失去信心。譬如,對于“民族傳統文化未來命運”,僅有5.7%被訪者表示“很樂觀”,另有44%被訪者認為“不樂觀”。同時,在全球化對傳統文化的影響上,有30.8%被訪者認為“全球化使傳統文化衰微,甚至消失”。這些反映出當代大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思想道德、文學瑰寶的興趣度和認知度趨向弱化,對民族文化的未來缺乏信心。
(二)在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下,價值取向出現偏離。
調查發現,在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下,部分學生的價值取向正發生偏離,利己主義、拜金主義盛行。譬如,在回答“做什么樣的人?”的問題中,有141人(占調查樣本18.7%)贊同做“有權有勢的人”,另有194人(占調查樣本25.7%)贊同做“有錢有地位的人”。這反映出一部分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價值取向下,價值取向出現了偏離。
(三)對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認識存在認同困惑。
調查結果顯示,34.7%被訪者對“當代青少年是否多數擁有愛國之心、報國之志?”持否定態度,另有23.5%被訪者選擇“不清楚”。同時,另有16.6%被訪者認為在當代大學生中倡導弘揚民族精神“不重要”。調查還發現,當代大學生中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流失,對于“是否認為憂國憂民是黨和政府的事,與你無關”的看法,有17%被訪者表示認同或說不清楚。可見,當代部分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出現弱化傾向,對本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正在淡化,民族精神認知淡化。
基于以上存在的現狀,筆者認為,當前師范院校德育工作者應充分認識到加強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二、當代大學生民族文化認同弱化的原因
(一)全球化浪潮下,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滲透更具隱蔽性。
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的發展潮流,推動著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濟合作、教育交流和文化交融。但霸權主義的存在,也使全球化成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肆推銷其價值觀念及道德標準,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文化殖民主義的隱蔽途徑。當前西方國家將其“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包裝為普世原理、普世文化、大眾文化,透過書籍、廣播、影視作品、甚至游戲等途徑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進行文化滲透。據聯合國統計,美國控制全球75%的電視節目的生產和制作,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電視節目有60%—80%的欄目內容來自美國,而在美國自己的電視中,外國節目的占有率只有1.2%。美國的電影產量占全球影片產量的6.7%,但卻占領了全球影片總放映時間的50%以上。各種類型的文化,包括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傳統文化與大眾文化、先進文化相互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代中國錯綜復雜的多元文化背景。文化的多元化勢必導致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并集中體現在價值判斷及實現手段的多元化上。
(二)我國經濟社會轉型中出現的功利性因素影響。
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衍生出諸多消極因素。譬如,市場經濟對人才需求的功利性因素就是其中的表現之一。市場經濟是把雙刃劍,其負面效應對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消極作用。筆者在與大學生訪談過程中發現,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師范院校畢業生也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對競爭加劇和用人單位對專業技能要求的不斷提高,師范生不得不在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上狠下功夫,而忽視個人文化修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調查中筆者還發現,有的學生在學期間熱衷于做兼職,出現了讀書與賺錢的錯位,認為理想、前途不如現實利益實在,由此衍生出對“自我價值實現”片面追求,忽視“社會價值”的實現,甚至放棄集體主義的價值取向。
(三)互聯網迅猛發展帶來的道德失范和精神污染。
因特網被稱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在全球興起后發展迅速,影響日深。有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互聯網用戶規模達1.82億人,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10,其中學生網民占據1/3強。但在因特網的發展和建設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掌握著網絡建設及信息發送的主導權,直接向各國青年灌輸其政治觀、價值觀,展開“思想爭奪”。同時,互聯網上還充斥著黃賭毒和暴力文化等不良信息。
網絡上意識形態的交匯、滲透,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的形成有直接影響。當前少數學生沉迷于虛擬空間,不僅荒廢學業,而且造成了對現實生活、現實人際交往的冷漠與隔閡。部分青年學生表現出對西方時尚、流行的文化比對民族、傳統的文化更熱衷,對網絡游戲的成癮、對低俗文化的追求更熱忱。這給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諸多挑戰。
(四)部分高校對傳統文化教育重視不足。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對民族文化教育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可以不要” “平常不抓緊,事后一陣風”的普遍現象。突出表現在:首先,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從各高校專業教學計劃來看,普遍將傳統文化教育相關課程列入公共選修系列,對大學生傳統文化水平要求過低。其次,對傳統文化課程的設置、內容的選擇和教材編排缺乏系統化、科學化。再次,師資力量薄弱導致教學方法單一,對教育對象“一刀切”。高校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現象,乃至于在有限的傳統文化課堂上,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模式單一、枯燥。造成了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對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認知水平偏低的現象。
(五)家庭成員對社會問題及矛盾反應消極。
在我國數千年傳統教育中,家庭始終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家長是青年學生的第一老師。作為由全體家庭成員組成的互動系統,家庭成員(特別是長輩)的文化背景、道德品質及價值判斷如何,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狀況。然而,當前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實用主義、拜金主義思想改變了部分人群的價值取向,使得他們變得注重功效和實惠。而作為社會的最小結構單元,眾多社會文化信息都是通過家庭而影響個體的;同時,家庭成員在社會上、工作中碰到的各種社會矛盾、利益沖突往往集中到家庭,影響每一個家庭成員,可以說,家庭已成為社會最小的縮影。這勢必影響著青年學生的價值判斷和民族文化認同。
(六)當代大學生的自我辨別能力有待提高。
當代大學生成長于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青年學生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紛繁多樣的文化選擇和理想現實的差距時,不免產生各種危機感,產生與現實社會之間的距離感。受西方文化影響,青年學生的價值取向顯現主體性、矛盾性、多樣性、不穩定性等特點。譬如,在后現代主義思潮影響下,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的“趨同論”,社會主義能否戰勝資本主義的“懷疑論”等,在部分大學生中具有一定市場,其后果直接導致這部分大學生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這一重大問題上有模糊認識,甚至在政治觀上產生中國應實行多黨制的錯誤觀念。部分大學生的自我辨別能力急待提升。
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優良傳統和豐富底蘊,是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托。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面對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和我國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挑戰,如何提升大學生對民族文化認同意識?如何將民族優秀文化傳統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宗桂.中國文化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
[2]姜飛.美國的傳播霸權.[EB/OL].http://www.scio.gov.cn/cbll/cmll/200603/t96395.htm,2005,4,25.
[3]中國互聯網調查報告[R].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網站,2008-1-8.
[4]鄭永廷,張艷新.高校德育主導性與多樣性發展的失衡與成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1-5.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