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職業教育集團的成員選擇問題、內部各成員單位的協作問題、目標管理問題、品牌建設問題和成員學校特色建設問題等,以促進職業教育集團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職教集團;成員選擇;內部協作;目標管理;特色建設
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迅猛,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集團化辦學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是符合中國國情培養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有效途徑;是促進職業教育規模擴大和辦學質量提高、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的必然選擇。”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存在的問題,“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可以使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少走彎路。
一、職業教育集團的成員選擇問題
1.“質”和“量”兼顧,自愿加入。
首先,對加入職教集團的成員單位進行詳細的了解。要獲取該單位的詳細資料,如果是學校,要了解該校的辦學模式、管理體制、師資、專業、課程、生源等;如果是企業,要了解該企業的性質、規模、實力、運作、管理等。在了解的基礎上,判斷是否符合加入集團的標準,進而決定是否吸納。其次,成員的加入應秉持自愿原則。不能因為職教集團的利益,就不顧主客觀條件,盲目拉入。最后,成員單位要簽訂《職教集團成員單位協議書》,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要統一。
2.學校和企業比例適中。
現在職教集團的發展存在一個誤區,即認為成員數量越多,越有利于職教集團的發展。其實不然,因為數量越多不代表質量越高,而且數量過多必然會帶來管理上的問題。成員的數量越多,牽扯的關系網就越多,結構也就越復雜;管理的層次增多,幅度變寬,管理的難度也會變大,管理成本也隨之大幅度上升;職教集團內部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成員溝通的便利性都會降低。
集團成員中學校和企業的比例要適中。一般而言,企業的數量應是學校數量的3~5倍以上。因為,學校通常至少有3個以上的主打專業,辦學規模大的職校可能有5個以上的主打專業,而一般的企業都是以某一項主打技術為主,尤其是小型企業。因此,職教集團在吸收成員時,要避免過多過濫,適度控制規模和比例。
二、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協作問題
根據協同理論,集團各要素之間的協同作用發揮得好與壞,將會影響到組織效應,即組織活動的效果和反應,組織活動中所取得的整體效益一般不等于局部效益之和,這兩者的差異就是組織效應,它可以表述為正效應l+1﹥2,負效應1+l﹤2,無組織效應l+1=2。將此理論運用到職教集團中,職教集團內部成員間協作的好與壞直接決定了職教集團運作的結果,即產生組織正效應還是負效應或者是無效應。而目前很多職教集團只是“形式整體”,“內部協作”并不協調。表現在:
1.校際之間。
職教集團組建的目的之一是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因為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普遍存在辦學資金匱乏、師資力量薄弱、實訓設備落后等問題,職教集團的組建避免了各職校之間爭生源、爭資金、爭師資的現象,并由職教集團統籌安排,進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教師和學生在職校間互相流動,避免某些學校教師過多或學生過少出現資源閑置問題;而一些學校因教師過少或學生過多出現師資、設備不足問題。
不同聯合類型的職教集團內,校際合作的程度不同。校際聯合型的職教集團內,城市職校與農村職校、高職院校與中職學校之間的聯系較多,而實力相當的高職之間、中職之間聯系卻很少;校企聯合型的職教集團內,校際之間的合作較少,因為校際間的合作一般都是強幫弱,薄弱學校從優質學校獲取教學設備、先進的管理模式、“雙師型”教師等,優質學校獲得的回報則比較少,加之缺乏政府對優質學校的支持,大多數優質學校都會選擇自我保存。因此,加大政府對帶頭學校或優質學校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使優質學校在幫助薄弱學校的過程中可以獲益,這能夠調動優質學校的積極性,促進校際合作。
2.校企之間。
職教集團組建的另一目的是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擴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我們可以看到,在校企聯合型的職教集團內,校企之間的互動比較頻繁,因為它可以使雙方獲益,實現“雙贏”。然而,合作的層次大多停留在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崗位、就業崗位,學校為企業提供培訓師資等淺層次上,缺乏深度的協作,如企業文化理念向職校德育和校園文化的滲透,企業管理模式向職校的引入,企業技術、崗位發展帶動職校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職校參與企業的技術研發等。因此,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給校企雙方帶來更多的好處,也可以促進職教集團正效應的產生。
3.企業之間。
職教集團一般只強調校際間、校企間的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忽略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職教集團的成員企業中,很多隸屬于同一行業,處在同一產業鏈上不同階段,可以讓“上端”企業和“下端”企業互相合作,形成一條龍生產和服務,發揮整體效應,讓局部在整體發展中獲利,同樣可以實現局部“雙贏”。即使是同一行業、同一產業鏈中的競爭者也可以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因此,重視職教集團內部企業之間的聯合,強強聯合或強弱協作,同樣有助于職教集團正效應的產生。
三、職業教育集團內部的目標管理問題
我國的職教集團大都采用理事會制,下設常務理事會和秘書處,秘書處下設各部,如校企合作部、招生就業部、校際合作部、培訓鑒定部和教學科研部等。成員眾多,規模龐大,層級多,時常出現上級的目標與決策難以落實、各層管理人員工作被動等狀況。
筆者以為,可以在職教集團內實施目標管理。首先,按照民主決策程序,圍繞集團年度工作計劃制定集團目標體系,包括總體目標和各級分目標;其次,集團目標的執行實行統一管理,分級負責,同時建立基層信息反饋制度,便于及時調整和糾正基層工作;最后,對各單位進行集團目標考核,根據《職教集團理事單位考核細則》嚴格執行,獎罰分明。
四、職業教育集團的品牌建設問題
1.樹立品牌意識。
隨著教育方式日趨多元化,教育品牌效應越趨明顯,因為品牌就是專利,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它可以帶來非品牌產品無法比擬的社會效應,如品牌的信譽度可以增強人們的信賴感,極大地增加人們選擇它的機會。因此,職教集團要想更好地發展,也應擁有自己的品牌,職教集團品牌是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求得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首先,集團高層管理人員必須樹立品牌意識,高度重視集團品牌的建設,將其作為一種辦學理念貫穿于集團發展中。每學期舉行關于集團品牌建設的討論會,使集團各成員單位達成共識,并出謀劃策參與集團品牌建設,為集團品牌的構建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制定集團品牌建設發展規劃。規劃要包括長遠目標和近期目標,根據集團內各成員單位的特色、優勢以及社會需要進行科學規劃,并將其與集團的發展目標和年度工作計劃相結合。
2.定位品牌目標。
形成品牌意識后,要找準品牌目標,不能盲目跟風,一味地模仿別人,要根據集團的優勢、特色確立最適合的品牌目標。集團品牌目標可以是集團文化建設的特色、辦學理念的特色、校際或校企合作方式的特色、管理模式的特色等。以特色創品牌是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同時要防止品牌目標定位過高或過低,如果目標過高,長期達不到將挫傷集團內成員的積極性;如果目標過低,短時期內不費吹灰之力就達成將難以調動集團成員的主動性。
五、職業教育集團內成員學校特色建設問題
集團內各成員學校間要保持一定的差異性,這對集團的發展將是至關重要的。而要保持差異性,就要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即打造自己的特色。
成員學校的特色可以從辦學理念、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方法、人才培養模式、管理方式及校園文化等方面著手。辦學理念是學校的靈魂,對學校形成辦學特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上,各成員學校可以深化校企合作,借助集團內企業的幫助,深入生產第一線,了解技術更新和人才市場需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組織專門人員進行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強”的特色專業,開發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利用集團內資源共享的有利條件,多參觀其他學校,取長補短,結合自己學校專業、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創造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在管理方式上,各學校要根據學校辦學理念、規模、學生素質、管理者能力等選擇合適的管理模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借助集團內與之合作的企業,將其企業文化融入到學校文化建設中,使學生能夠盡早地體會所從事行業的職業道德要求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9)[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b82cd8c76137ee06eff91821.html.
[2]郭蘇華.論職教集團發展的核心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22).
[3]楊文土,張雁.管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