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頭條
透視蘇富比秋拍
市場回歸理性
10月7日,為期一周的香港蘇富比秋拍落下帷幕,12個專場共拍出3,000多件拍品,總成交額超過32億港元,雖然創造了該公司歷史第二高的業績,但是也止住了近幾個拍賣季總成交額連續上漲的勢頭。作為每個拍賣季率先舉槌的拍賣行,香港蘇富比的業績一向被視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風向標,其結果也顯示了市場轉換的強烈信號。
股市風向
早在8月初,蘇富比就公布了上半年的總業績,共計實現了34億美元的總成交額,是該公司成績最好的一個半年。但是與拍賣相比,蘇富比的股票卻接連遭遇滑鐵盧,8月8日,蘇富比股票下跌多達13%(5.17美元),最后以33.44美元收盤,同今年4月5日的最高點相比,股價已經下跌了39%,可謂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最慘痛的一次跌幅。不過,回顧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蘇富比的股價與泡沫經濟的走向是一樣的。蘇富比的股價曾有4個明顯的高點:1988-1990年,即日本房地產泡沫之前;1998-1999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之前;2007年,美國經濟危機爆發之前;再者就是今年春天。從前三次階段性高點來看,其間隔均為9年時間左右,而今年4月出現的高點,距離“9年魔咒”還有一段距離,但是聯想到美國目前低迷的經濟狀況以及歐債危機,似乎這一次已經提前見頂了。不過,在此不得不考慮中國經濟騰飛以及中國藝術品市場火爆的因素。根據Artprice的調查顯示,中國去年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今年春天,中國的藝術品交易額也第一次超過了紐約和倫敦,而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也在翹首企盼中國伸出援手,在此情況下,斷言未來經濟和藝術市場走勢似乎為時尚早。就如蘇富比首席執行官William Ruprecht所言,蘇富比股價下跌源于全球其他領域的市場波動,藝術品市場仍然值得大家來參與。
書畫仍是市場核心
本次香港蘇富比秋拍共推出364件書畫作品,總成交額為7.38億港元,成交率95.9%,16件拍品超過千萬港元成交,總成交額比總估值的2億港元凈增加5億多港元,同時把今年春拍創造的6.48億港元紀錄再次刷新。這樣的結果再次證明了書畫依然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核心,但香港蘇富比能夠創造如此佳績,也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364件拍品是歷次拍賣中數量最大的;其次,張大千、傅抱石、吳冠中等成交額居前的作品均出自新的來源,這也為市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此外,“成扇”“民國初年北方畫壇”“民國書法”等特別策劃的專題也獲得了良好的反應,顯示出拍賣行與買家就開拓新收藏領域所產生的良性互動。
書畫專場的最高價拍品為張大千的《黃山自畫像》,以4,660萬港元成交,雖然距離早已過億的單件書畫拍賣相去甚遠,但這恰恰反映出市場向理性的回歸,同時也與香港蘇富比一貫保守估價的經營原則分不開關系,整場高達95.9%的成交率也從側面印證這一點。
當代藝術“藍籌”確定
繼春拍之后,香港蘇富比再次推出尤倫斯珍藏專場,總成交額超過1.32億港元,雖大幅超越拍前估價,但較之春拍時4.3億港元的成交額仍然大幅縮水。究其原因,一方面高價拍品有所減少,同時市場也趨于理性,買家不再簡單追逐藝術家的名氣。與之相比,當代亞洲藝術專場卻收獲2.27億港元,打破該專場歷史紀錄。其中,張曉剛《血緣:大家庭一號》雖然沒有像一些人之前預料的那樣“破億”,但仍然以6,560萬港元成交,創造了藝術家個人作品第二拍賣高價。結合兩個專場的結果,張曉剛、曾梵志、周春芽、劉野等藝術家的作品已經成為市場的“藍籌”,同時一些名氣稍遜的藝術家如劉煒、余友涵也開始被納入這個范圍。
傳統藏家回歸
與當代藝術相比,此次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更是悲喜交加。其中,玫茵堂珍藏專場一掃春拍時同名場次的陰霾,狂收5.6億港元,41件拍品中僅7件未能成功找到買主,成交率為82%。事先備受矚目的明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不負眾望,以1.68億港元的成交額刷新了明代瓷器成交的最高紀錄。市場證明,明清瓷器的行情正在回歸,尤其是來源清晰、品相完好的拍品更受市場追捧。
但是,隨后進行的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的常設專場卻沒有延續這一勢頭,近4.02億港元的總成交額也才勉強達到預估價的一半,多件事前被看好的拍品遭遇流拍,估價前30位的拍品僅14件成交。與之相比,價格居中的拍品卻獲得了很好的成交結果。考慮到中國內地的金融情況,銀根緊縮、控制貸款等政策無疑使得投資型買家大受影響,而資深的傳統藏家卻大為活躍,使得高價拍品成交穩定而且理性,同樣也證明了整個市場正在向理性回歸的信號。
美國
蘇富比紐約夜場閃亮
11月1日,紐約佳士得印象派與現代藝術主題拍賣慘淡收場,最后的總成交額只有1.41億美元,比事先估計的2.119—3.04億美元相去甚遠。拍賣前的過高估價和過分樂觀,與最終的慘淡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晚的成交率,按件數計算只達到了38%,按價值計算也僅達到了45%。舉例來說,當晚一共有11件畢加索作品競拍,其中7件流拍,包括1935年的瑪麗·特雷絲瓦特(Marie-Therese Walter)的肖像《睡女郎》(Femme endormie)。
緊隨其后,紐約蘇富比也于11月2日推出了同主題拍賣,和佳士得相比,蘇富比的成績要好很多。當晚的總成交額為2億美元,70件作品只有13件流拍,保守的估價無疑是蘇富比獲得理想成績的重要原因。當晚的明星拍品是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的一幅重要風景畫作《阿特湖畔的利茨爾貝格》(Litzlberg on the Attersee), 最終以4,040萬美元成交,遠遠高出2,500萬美元的估價。此外,畢加索的一件作品《裸女和樂師》(L'Aubade)也創造了2,304萬美元的成交額。
沃霍爾鑒委會即將關閉
2012年年初,安迪·沃霍爾基金會將關閉其下屬機構作品鑒定委員會(Art Authentication Board),但仍將繼續進行安迪·沃霍爾作品目錄的整理工作。
一直以來,鑒定委員會的工作總是被市場牽著走,人們期望手里的作品獲得鑒定后能賣出更高的價錢,但被否認后又會惹上一系列官司。它的存在不僅耗費著每年50萬美元的運營經費以及大量的律師費,而且執行的項目曠日持久并收效甚微。但是目錄整理的工作不一樣,它不為市場服務,而是致力于完善沃霍爾的遺產整理以及沃霍爾獎學金的工作。它將關注所有沃霍爾所創作的作品,而不是人們迫切需要得到認證、鑒定的那幾件作品。這也意味著基金會此后的工作重心將返回慈善類工作上。
安迪·沃霍爾一生的作品將近10萬件,但是目前經過認證程序的僅有6千件。基金會主席Wachs就此說道:“很多人都把精力放在目前仍未接受認證的那95%上,這件事情我覺得應該由市場自由掌控。我們應該去做些安迪想讓我們去做的事情。”
英國
Frieze藝博會穩扎穩打
10月13-16日,2011Frieze藝博會在倫敦建筑師格羅爾克建筑事務所(Carmody Groarke)設計的攝政公園(Regent’s Park)新展館里迎來了175家展商。
“安全”,在這屆Frieze上成了一個口號。“那些曾在博物館舉辦過展覽的藝術家能讓人們更加放心”,Hauser Wirth畫廊的Neil Wenman如此表示。例如,Marian Goodman畫廊展出了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的新作,他的作品《Strip (CR921-1)》(2011)以150萬英鎊賣給了一家博物館。英國藏家David Roberts買下了兩件獲今年特納獎提名的藝術家的作品:卡拉·布萊克(Karla Black)的《Traps Take Practice》(2011)以及馬丁·博伊斯(Martin Boyce)的《Like Waterfalls》(2011),前者定價為1萬英鎊,后者定價為4萬英鎊。
今年的Frieze的確是發生了一些變化。人們在之前的Frieze上總是能找到一些年輕、富有挑戰性的藝術,而在如今這個極不穩定、沒人敢對市場做任何揣測的時代,經銷商們普遍更傾向于那些地位穩定的藝術家。Thomas Dane畫廊的合作伙伴Francois Chantala就表示:“有一件事是肯定的——人們更愿意購買那些他們熟悉的藝術家的作品。”盡管大部分經銷商對穩定的銷售量感到寬心,但輿論一致認為今年的Frieze在整體上缺乏激動人心以及大膽冒險的元素。
里希特創拍賣新高
10月14日,倫敦佳士得推出“戰后及當代藝術夜場”拍賣,盡管歐洲經濟狀況不甚理想,但拍賣成績卻相當不錯,總共實現了3,807萬英鎊的總成交額,距離3,940萬英鎊的最高估價只有毫厘之差。其中,專場中的53件拍品共有47件成交,7位藝術家創下個人拍賣紀錄,10件拍品突破百萬英鎊大關,封面拍品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82年的作品《蠟燭》(Kerze (Candle) )更是以1,045.725萬英鎊的成交價成為全場最高價拍品,同時也創造了藝術家個人作品的最新拍賣紀錄。而他的另外一件作品《抽象的圖像》(Abstraktes Bild)也以362.525萬英鎊的高價成交,超過了350萬英鎊的最高估價,位列全場第二。除此之外,安東尼·戈姆利(Anthony Gormley)1996年創作的雕塑《北方天使(全尺寸模型)》(Angel of the North (Life-Size Maquette))估價雖為150-200萬英鎊,但成交價卻高達340.125萬英鎊。就連最近市場反響起伏不定的達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也度過了一個風光無限的夜晚,他的5件作品都找到了主人,其中1994年創作的《猶大(十二使徒)》(Judas Iscariot (The Twelve Disciples))最終拍出了99.325萬英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晚的買家有13%來自亞洲,49%來自歐洲,38%來自美國。佳士得歐洲戰后及當代部負責人Francis Outred甚至表示:“我以前從來沒有在一場拍賣中看到這么多亞洲買家。”
法國
FIAC交易成績獲贊
第38屆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于10月20-23日在巴黎大皇宮舉辦,共有21個國家的168間畫廊參加了本次盛會。據報道,本屆藝博會受到了經銷商和訪客的廣泛好評,被認為是38年來最棒的幾屆之一。
由于在時間上緊隨Frieze藝博會之后,人們難免將二者進行比較,但二者卻有著本質上的差別——FIAC同時關注20世紀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而Frieze則只關注后者。由于盧浮宮今年正在整修之中,參加本屆FIAC的畫廊全部集中在了巴黎大皇宮,這樣的好處在于展品更加集中了。盡管有歐洲債務危機的威脅,但FIAC仍然捷報頻傳,高端藝術品基本上沒有價格上的下降。在數額較大的交易中,法國抽象派藝術家Nicolas de Stael創作于20世紀中期的兩幅畫作均以200萬歐元的價格成交,白立方畫廊以175萬英鎊的價格售出了達明安·赫斯特的一件作品,Emmanuel Perrotin畫廊則以2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了村上隆一幅壁畫大小的畫作。
本屆藝博會買家大多來自講法語的國家,當然也不乏來自美國、中國、沙特阿拉伯、南非與墨西哥等國的買家,他們很多都是跳過Frieze直奔FIAC的。
阿聯酋
古根海姆項目阿布扎比擱淺
近日,因未獲酋長國批準開工合約,位于阿布扎比薩迪亞特島面積達24,000平方米的古根海姆博物館工程計劃已被擱置。該博物館由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設計,是該島文化區計劃的四個新機構之一。
數月以來,薩迪亞特島項目放緩的消息一直甚囂塵上,近日,古根海姆負責人理查德·阿姆斯特朗(Richard Armstrong)也承認,由于政府下令復審工程進展,項目不得不放緩。另據消息,阿布扎比旅游發展投資公司(TDIC)已經召回了阿布扎比古根海姆博物館混凝土工程招標,但博物館建設已經開始,土地復墾和海堤設計已完成,而藝術收藏品也在持續增加中。博物館原計劃2013年開放,但最近這個日期已被推遲到2015年。
中國
中國當代藝術家市場崛起
每年,為了慶祝巴黎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FIAC)的開幕,著名藝術網站Artprice都會公布一系列針對當代藝術市場及世界范圍內藝術市場的分析報告,今年的Artprice《2010/2011年度當代藝術市場報告》也如期而至。
報告顯示,在過去的一年中,藝術市場的頭條事件無疑是市場從西方到東方的地理位置轉移。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然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市場,日益繁榮的經濟推動了對高端藝術的需求。在Artprice統計排名的《當代藝術家拍賣成績500強》(2010.7.1-2011.6.30)中,遍布了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僅前10名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其中:曾梵志以拍賣成交總額3,924.68萬歐元名列第二,張曉剛以拍賣成交總額3,006.29萬歐元名列第四,陳逸飛以拍賣成交總額2,835.3萬歐元名列第五,王沂東以拍賣總成交額1,623.11萬歐元名列第七,周春芽以拍賣成交總額1,455.23萬歐元名列第十。其他排名靠前的藝術家還包括劉小東、劉野、蔡國強、張培力等。
此外,根據Artprice《2010/2011年度藝術品市場趨勢》報告顯示,北京已經成為僅次于紐約的當代藝術品銷售第二大城市,香港位列第三,倫敦和巴黎已經跌出三甲,分別位列第四和第六。而上海已經擠入前五名的位置,甚至杭州也僅次于巴黎排名第七。
香港古玩藝博會銷售3.75億
10月3-7日,第七屆香港國際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FINE ART ASIA 2011)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超過100家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參展商云集本屆博覽會,數目是歷屆之首。
FINE ART ASIA是亞洲唯一的古玩及藝術品博覽會,今年共展出了超過5,000件藝術品,包括古代中國與喜瑪拉雅銅器、瓷器、古典家具、織品及玉器,乃至專為皇室人員及好萊塢名人設計的珍罕珠寶、古董銀器以及亞洲和西方大師級的印象派、現代及當代繪畫與雕塑作品。據統計,本屆博覽會吸引了全球1.98萬名參觀者,總銷售額達到3.75億港元,較去年增長17%。
博覽會的創辦人及董事黑國強表示,“亞洲藝術市場日益崛起,從銷售數據上看,收藏家的購買力,尤其是中國內地收藏家的購買力正不斷增強。”
元盛文交所媒體溝通會舉行
10月26日,“十指禪機·劉伯駿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為配合展覽,畫展支持單位云南昆明元盛文化產權交易所(“元盛文交所”)組織舉辦了“當藝術遇上金融”媒體溝通會,旨在探討文化大繁榮的政策倡導和現今藝術投資環境下,“文交所”對藝術投資業發展的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