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清華大學英語學士、美國工商管理碩士。2007年加盟永樂之前,任新聞集團北京代表處政府事務總監,并曾多年就職于央媒,常駐美國記者。
過不了幾個月,堅持了近17年的安迪·沃霍爾作品鑒定委員會就要解散了,除了上級單位沃霍爾基金會無力支付一年50萬美元的運營費外,幾場牽扯到鑒定結果爭議的法律官司更是讓他們實在折騰不起。
由此看來,我最近對某外電記者講的一句外交辭令又多了一條論據——今天飽受關注的藝術品真偽問題并非中國獨有。當然,我后面還有一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種種有爭議現象也絕非本行業特色。
最近一段時間,聯系我談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拍品真偽問題的國內外媒體真不少,尤其英文媒體,前赴后繼、窮追不舍,恐怕不僅僅因為我能講兩句英文,從其期盼的眼光中似乎還能看到對我這個前同行的求助。
從理想主義的角度,拍賣賣場內出現過多的真偽爭議是很可悲的事情,因為本來二級市場、定位高端市場的藝術品拍賣,應該充當的是向市場公開尋價的角色,而不該是征詢真偽意見的一級市場甚至學術論壇。是騾子是馬,本不該拉到拍賣場來遛遛,此地實乃爭奪千里馬的場所。
沃霍爾鑒委會卷入的曠日持久、耗資700萬美元而兩敗俱傷、不了了之的官司,也不過是影響到了作品收藏家在歐美博物館辦展和出版時是否應該包括那件有爭議作品的問題,而蜉鬧到拍賣場落槌甚至交割后復議的情況并不常見。從這個角度講,中國的藝術品拍賣又確實不同于國際拍場,背景原因包括鑒定的學術誠信遭受市場利益的蹂躪、一級市場的嚴重缺失以及拍賣行之間在初級階段的殘酷競爭。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這話更適用于事實本身。判斷藝術品的真偽,原本事實只有一個,非真即假。可是藝術品自己不能說話,尤其在真品和高仿之間斟酌,常常超出科學范疇,甚至也變成了一種“藝術”。專家之間對同一件作品的不同意見也就成了對該作品的相對主觀的判決,這就是中國書畫市場內常用的階梯式評語——開門、對、挺好的、一般、不太好、不對、假得沒樣兒了……
但此“藝術”仍然可以在拍賣場中最大程度地避免,那就是不要因利欲熏心鋌而走險、僥幸一賭。國際頂級的拍賣行除了以品牌加印象分外,還會要求自己的專家不斷提高德藝水平,至少承諾不上拍自己都認為沒把握的作品。因為在本市場占有統治地位的拍賣行,應該將今年的買家沒想為若干年后的賣家,本場推介的“真品”不應該到了某一天又以“不太好”為由拒絕委托、自相矛盾。
一旦真的在落槌后甚至交割后出現了買家反悔的情況,國際拍賣行可沒有中國拍賣法里的那句免責條款,而是要求買家出具雙方都認可的權威機構或個人的鑒定意見,確有說服力者,則與賣方交涉,動用委托協議中關于在一定期限內配合退款退貨的有限責任條款,安排取消成交,完成反向交割。永樂采取的就是這種國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