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inese gallerists should visit Art Basel often, not to see the latest trend of art or expensive art works, but to see how galleries there are organized and how artist’s works are presented.
巴塞爾,又是巴塞爾
以前有報道說,在巴塞爾藝術展開展前的幾天,當地的私人飛機場上會停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私人飛機。也許有相當過硬的關系,都很難在巴塞爾擁擠的私人機場找到個位置。4天下來,前前后后的經歷令我相當難忘。
在藝術展前兩星期左右,我就開始訂酒店,才知展場周邊的酒店已在3個月甚至半年前訂滿。我苦苦尋覓之后,不得不每天換一個酒店,才得以停留在巴塞爾。而實際上,巴塞爾是一個平時幾乎沒有游客到訪的地方,卻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藝術展特地開設了大大小小的酒店和旅舍。一到展覽期間,房價比平日高出三四倍不止,不得不贊嘆藝術展經營之成功。
在開幕晚會伊始,場館外密密麻麻停滿了嶄新的寶馬轎車,作為指定的VIP接待之用。貴賓接待處中的職員,更是一身Channel,神情緊張毫不松懈。7點鐘一開館,VIP們潮水般擁進了場內,人數之多與中國春運時火車站的盛況相當。當然免不了有畫廊主事后抱怨本次組織者發放VIP不夠嚴謹,讓他們真正的藏家們要在外等了半小時才能進場。另一方面,也能看得出今年的藝術展的確火爆。Artinfo在當晚更是吹捧道:“作為國際藝博會之尊,當天的盛況,令人不禁想起2007年藝術市場黃金滾滾的鼎盛期”。
價值17億的展品
今年展品總價值估計高達17億美元,300家畫廊,2500個藝術家參與,6萬觀眾入場。在預展當天,已屢屢出現作品大賣的局面:阿布女友達莎·朱可娃以接近550萬美金的高價拿下了倫敦畫廊LM的一件羅斯科作品,紐約Acquavella畫廊以130萬美元賣出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的作品,高古軒、白立方、佩斯、古德曼等畫廊,都有不俗的表現。開幕后的第三日,外媒就不失時機出現了這樣的標題—繁榮正在回歸(Top Fair for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Suggests Boom Times Are Back)。從各方的交易商反應來看,可以肯定的是:今年幾乎每一家參展畫廊,都有一定的成交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一定的牢固客戶關系與藏家基礎,畫廊根本擠不進巴塞爾場館。而對于許多藏家與名流,最現實的情況是,來巴塞爾比的是誰不差錢,誰出手夠狠。
中國人呢?
在我來歐洲的這段期間,經??吹紹BC播放的一個節目《THE CHINESE ARE COMING》,當中講述面對如今歐洲與美國風雨搖曳的經濟狀況,中國人卻憑著自己的勤勞與勇敢在非洲市場上挖金的故事。拋除各種因素,光是這個標題,就隱隱帶有西方人對中國人的幾分畏懼和譏諷。對于西方經濟大環境來說,也許中國人真的來了。但對于巴塞爾藝術展來說,中國人又真的來了嗎?未必。
在2011巴塞爾藝術展開展前,不少華人因為今年MCH集團收購了香港藝術展的緣故,對巴塞爾有些特殊的期待,尤其關注展覽方是否會調整亞洲市場策略。然而,明顯地與歐美畫廊的復蘇形成強烈對比的,正是中國畫廊略顯頹廢的狀況。拋開中國的4家參展畫廊不說(它們分別是來自上海的香格納、北京的長征空間、麥勒畫廊與廣州的維他命空間),在場上展示中國藝術家作品的海外畫廊,相比以往少之又少,只有20家。
國內藏家唐炬在逛完博覽會后在微博上寫下這樣一段文字:“西方這一最重要的畫廊博覽會確實匯集了當今歐美最具實力的畫廊和藝術機構,培根、賈科梅蒂、畢加索、安迪·沃霍爾、達明安·赫斯特等藝術家的作品數量眾多、觸目可及。我非常認真地佇立在他們面前、真誠地希望從中領略藝術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不過真的很難。他們的局很大、很系統、很豐富、很絢麗,也很成熟,但置身其中我深切地感覺到我們完全是局外人,我們的藝術機構、藝術家、收藏家要想融入其中真的是難上加難!即使那些曾經在國際拍場上風光一時的中國當代藝術明星們也絲毫不見了蹤影,想在這個大局中分一杯羹顯然是不現實的……”
除此以外,很多小細節體現出巴塞爾依然是西方的游戲場。比如,ART FORUM的討論一向是聚集各種精英思想的地方,此次親身參加一次,難免失望:相當多的論壇用的均是歐洲某國的語言,而并非英文,在場也無翻譯。場內黃皮膚的亞洲人(非華人)屈指可數。于是,在歐系語言為主的論壇上,我只好知難而退,心中未免產生些許的酸澀感。
4天內,筆者幾乎每天都在場館走動??梢钥隙ǖ氖?,與之前參加過的各種亞洲藝術展相比,在巴塞爾期間能主動走過來并熱情介紹展示作品的人,可謂少之又少。相比之下,若是在亞洲任何一個藝術展內,只要你在一幅作品前駐立10分鐘,必然有相關人士熱情介紹作品的各種狀況。為何會產生這種距離感呢?從同樣過來觀展的朋友得知:在巴塞爾,基本上很多畫廊主心中都有一盤精細至極的人脈關系圖。若并非朋友介紹或本身認識,尤其還是亞洲人的話,還是會當作普通愛好者看待。加上,從亞洲收藏家的消費習慣來看,真正購買西方高價當代藝術品的人,始終少之又少。沒辦法,時間緊迫,展期就這幾天,也可理解對方為何要精兵簡政,冷面以對了。
與西方一起玩?
回歸到那個大問題:巴塞爾對中國的當代藝術有怎樣的影響作用?應如何正視西方的當代藝術體系,并借鑒于中國市場中?經過這一次,我覺得中國的畫廊主們還是要需要來來巴塞爾看。看的并不是他們現在展示的是什么藝術品,或怎樣的天價,而是看他們怎樣去運營畫廊,如何將藝術家的作品代理恰當。
中國的當代藝術到最后是自己玩?還是與西方人一起玩?這個問題慢慢變得明顯起來。站在國人立場上看,一般的華人藏家買入的始終還是以中國以及亞洲的藝術品為主。大部分國內藏家并無系統地學習西方藝術史,更不要說是收藏好的西方藝術作品了,這并非一朝一夕能改變。最關鍵的原因是,除了目前華人藏家,新晉藝術品買者多以投資客為主。能理解接受并收藏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已實屬不易,何況是抽象的西方藝術?中國人已經對中國藝術品屢創天價習以為常,媒體對4億齊白石或1億常玉的評論熟視無睹,各種熱錢也依舊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藝術市場……事實上,中國已經有了一套獨特的屬于本土的玩法。對于“中國畫廊是否參與巴塞爾?”“我們是否應該得到西方市場的認可?”……諸如此類的這種曾經讓藝術界人士糾結的問題,想必已經有了一個平常心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