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今年“藝術長沙”特邀您為策展人,同時您也在為成都雙年展奔忙,經過深入其中的體驗,您覺得兩個展覽有什么不同?
A:首先規模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成都雙年展的規模要大得多。其次,主題也不一樣,成都雙年展的主題是“溪山清遠”,“藝術長沙”是以“解離”作為主題的。再者,內容和結構也不一樣,成都雙年展是由藝術、設計和建筑三個領域構成的,而“藝術長沙”是一個關于當代藝術的展覽。
Q:展覽為什么以“解離”為主題?與長沙的特殊語境如何融合?
A:這次參展的10個藝術家的作品相互之間有很大的差異,他們的關注點和關注的角度越來越個人化,越來越局部,也越來越微觀。把這種情況集中起來做一個展覽,實際上是一個分裂、破碎然后再重組的過程,正好能展示我們不同的觀看和感受角度,用“解離”這個主題串起來,又能同時反映當下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大家應該按照自己最有感受的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不要像過去那樣追隨所謂的共性和相似性。
確定這個主題時,沒有刻意考慮去跟長沙產生聯系,“藝術長沙”是一個開放的展覽,對策展人和藝術家都沒有特別的限制。
Q:您在挑選藝術家時有什么樣的標準?藝術家數量增多以后,每個人可以利用的場地受影響嗎?
A:多多少少有雙向的原因,一方面要考慮老、中、青三個年齡層,另一方面也要考慮藝術家之間的師生友誼。這次參展的藝術家中,有很多是師生和朋友關系,雖然這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標準,但還是應該有所聯系。由于每個人的作品不一樣,正好可以反映幾代人在藝術創作上的區別。場地還是很充分的,沒有受到藝術家數量的影響,因為每個藝術家的作品形式也不一樣。
Q:今年將有11輯展覽叢書,每一輯都在100頁以上,為什么沒有采用傳統的畫冊形式,而要分別為每個藝術家專門訂制叢書?
A:“藝術長沙”歷來都強調群體個展的概念,我們還是希望把學術的問題做得更充分,藝術家可以更獨立地呈現他自己,這樣也方便
大家對不同的藝術家進行研究和觀看。
Q:大家都在談論為什么“藝術長沙”沒有起名為雙年展,其實它和雙年展還是有所區別的吧?
A: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形式,跟雙年展在時間上是一樣的。“藝術長沙”的規模沒有雙年展那么大,形式也更集中,參展藝術家數量少,好處是能把每一個客體做得更細。藝術家太多、規模太大就不一定能面面俱到。所以,規模的大小也決定了展覽的特點。
Q:將各地的優秀藝術家邀請到長沙,打造一場特別的藝術盛會,而后這些藝術家又回歸各地,而當地沒有一所出色的藝術院校來接續這種藝術氛圍。您覺得長沙的當代藝術發展受到局限嗎?
A:局限性是每個城市都會有的,一個城市當代藝術的發展進程跟一個因素有關系,那就是這個城市里的人們對當代藝術的理解程度,而由于歷史原因,每個城市的特點都不一樣。“藝術長沙”有一個特別大的優勢,這個展覽是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的,參觀的人流量非常大,大家都排隊去看展覽,這個現象非常好。城市生活總是需要相應的藝術活動的發生,跟當代語境還是很有關系的。
Q:您怎么看待長沙當代藝術的發展?
A:通過舉辦“藝術長沙”這個活動,帶動當地的藝術發展是無庸置疑的,它會慢慢地形成一個品牌,對整個湖南都有很大的幫助。目前的情況是每個城市都有條件,發展空間都很大,地方當代藝術發展的關鍵在于有沒有這么一個帶頭人。做事情的人能力大,就做得大一些,能力小就做得小一些。
Q:展覽還有一個多月開幕,籌備得怎樣了?
A:所有創作性的準備已經全部完成了,接下來是展務性的準備,比如畫冊的設計和印制、人員的邀請和安排等等。兩年的籌備過程中一直都很順利,譚國斌給我們的空間很大,沒有什么約束,自由就很好。
Q:譚國斌是以私人的身份在做一件公共的事情,您覺得他人怎么樣?
A:譚國斌對藝術有很好的直覺,而且他是一個很大方的人。他一個人會對這個城市的文化和藝術建設起到一百人、一千人甚至一萬人都起不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