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藝術長沙”第一屆的入湘方式是“趕火車”,第二屆是“坐飛機”,你覺得第三屆會是什么樣子?
A:我也不太清楚,剛才還給朋友打電話介紹這次活動,我想這屆怎么弄啊?是不是“包輪船”了?(笑)但我想這些都是表面的形式,我覺得前兩屆做這些也挺好,但是這屆也不一定要采用這種夸張的方式,因為最終還是要把觀眾的注意力引到藝術家、藝術作品藝術本體這些方面。前兩屆可能需要這種方式,讓公眾關注這個事件,而且達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種方式做過兩次之后,效果已經達到了,大家都知道“藝術長沙”是怎樣的一個活動,所以現在大家的關注點應該回歸藝術的本體。
Q:對參加此次“藝術長沙”有什么看法?
A:通過前兩屆的舉辦,“藝術長沙”已經變成一個很好的平臺,因為它的形式不是雙年展,有一個特別的主題和很多藝術家,而是每屆參加的藝術家比較少,而且每個藝術家的作品以個展的方式出現,因此 “藝術長沙”其實是幾個藝術家個展的聯展,每個藝術家都能充分地展示自己。
Q:“藝術長沙”一個“特別訂制”的藝術活動,對此您持什么看法?
A:這說明“藝術長沙”這個活動做得越來越深入和專業。像本屆“藝術長沙”確定藝術家之后,我們專門去過長沙幾次看場地,這也是專業化的一種體現,說明“藝術長沙”在向很好的方向發展。
Q:您會帶哪些作品參展?
A:因為上屆“藝術長沙”結束之后就確定了本屆的參展藝術家,所以這屆活動我準備了差不多兩年時間,一直在為這個展覽工作。對于我自己來說,這也是對我以前作品進行清理的一個機會,所以這次展出的全是嶄新的作品,從沒參加過任何展覽,也沒有在媒體上發表過。對我自身來說,這批新作轉變挺大的,尤其在外部的形態上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內部的特點還是沒變,而是以另一個角度和方式從事我的工作。
Q:本屆“藝術長沙”的主題為“解離”,對此您有什么理解?
A:這是策劃人的概念,他看到所有藝術家的作品和對當今文化的判斷之后,總結出來這樣一個主題。策展人提出這個概念,經過了很多的思考,包括作品的判斷、作品的文化指向以及整個社會大的背景。當然這并非是一種定論,但至少提出了一種角度和觀點。
Q:您印象中的長沙是什么樣子?
A:我第一次去是去年3月份,應主辦方邀請去看場地,之后又連續去過幾次。我覺得長沙是特別中國化的一個城市,不像北京、上海這種國際化的都市,反而保留了中國本土文化的特點。因為我也是南方人,到了那里感覺特親切,像晚上12點街上開始塞車,到處燈紅酒綠,人們特別熱愛生活,整個城市特別有活力。
Q:您怎么理解長沙對當代藝術的接受程度?
A:我覺得每個地方的人對藝術的感覺都是一樣的,關鍵是有沒有機會接觸。其實長沙在藝術和文化上有很多傳統的東西,對于當代藝術來說還沒有受到“污染”,所以應該讓觀眾接觸。而且文化和藝術是相通的,不存在理解與否的問題,只要是有意思的作品,所有人都能夠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