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bald/no stasis/one can forever study a rock/and end up seeing the growth of mountain(From The Book of the Green Man, a collection of poems by Ronald Johnson)
“不允許任何表面光禿/不允許任何東西靜止。/一個人可以永遠研究一塊卵石//最后看見山體的膨脹和擴大”(摘自羅納德#8226;約翰遜詩集《綠人之書》)
他們是早期后現代主
義專家
如果你錯過了今年3月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的一個好展覽——圖釘工作室作品展,希望你趕上了從7月9日到8月5日在深圳華僑城華#8226;美術館舉辦的“紐約圖釘工作室回顧展”(Push Pin Paradigm Exhibition)。華#8226;美術館的這次展覽主要圍繞圖釘工作室的4位主要成員——西蒙#8226;切瓦斯特(Seymour Chwast)、米爾頓#8226;格拉塞(Milton Glaser)、保羅#8226;戴維斯(Paul Davis)和詹姆斯#8226;麥克穆蘭(James McMullan)——的作品展開,有約200件海報、雜志、書籍、唱片封套和一批珍貴原作參展。
柯達公司在20世紀40年代末發明了一種膠卷改進技術——Ektachrome彩色膠卷技術,它能夠在照片中再現藝術作品中的色彩,從而使得藝術書籍從黑白平版印刷變為紙頁光滑的彩印專著,高端文化因此得到更廣泛的普及,結果之一就是莫奈、梵高、德加等藝術名家的作品被印刷成為書籍、拼圖、臺歷等等,成為人們爭相購買的產品。
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的圖釘工作室(Push Pin Studios)也是這項技術的受益者之一,他們對相關的信息財富加以利用,轉變成一種全新的概念藝術形式。圖釘工作室成員的工作方式,就是使用圖釘:收集各種視覺素材,把圖片、剪報、明信片等用圖釘釘在公司的公告板上,他們在研究自己喜愛的藝術家作品的同時,也用一種幽默、風趣和隨意的態度巧妙地盜用昔日名作,再加以繪圖技巧的觀察和分析,用拼貼的方式,創造出最有活力的作品。圖釘工作室的設計從根本上改造了視覺交流的語言。
“圖釘”怪杰往事紛紜
圖釘工作室的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當時米爾頓、西蒙和愛德#8226;索勒(Ed Sorel)剛從庫珀聯合設計學校(Cooper Uion)畢業不久,三人成立了一個松散的組合,即圖釘工作室,并出版用于展示自己作品的《圖釘年鑒》。一直到1959年,保羅加入后,圖釘工作室才有了一間真正的辦公室,它位于紐約東31街不起眼的褐色砂石建筑中,工作室的成員在一個可以眺望花園的開放式大辦公室里工作。正是從這時起,圖釘工作室才開始出現在國際編輯和藝術界人士的視野中。
“圖釘”怪杰們的工作方式是有趣、輕松和充滿活力的。保羅的妻子邁娜#8226;戴維斯(Myrna Davis)在《圖釘設計工作室往事》一文中寫道:“食物在圖釘設計工作室占有重要地位。早晨人人都圍著靠墻壁的廚房臺面打轉,以此作為一天的開始。那里總是泡著一壺新鮮的咖啡,總有人買回面包圈和奶油芝士。午餐通常像家庭用餐一樣在小花園里分享,或是我們幾人一起出門到當地餐館進餐。”報紙雜志上最新的電影、音樂、展覽消息,以及政治,都是圖釘工作室成員通常的話題,他們也常聽古典音樂或民謠。邁娜還寫道:“有時米爾頓會在客戶致電拒絕了某個設計后,拿起他掛在椅背后的班卓琴撥弄琴弦,邊彈邊唱一首他自編的大作,他會憂傷地吟唱著‘拒絕,拒——絕——’,然后又付之一笑回去繼續工作。”
甚至,圖釘工作室的成員彼得、保羅和瑪麗還成立了一個三人合唱隊,而他們的經理人就是當時剛為鮑勃#8226;迪倫(Bob Dylan)開創了歌唱生涯的阿爾伯特#8226;戈德曼(Albert Goldman)。到了1962年夏天,圖釘工作室主體搬遷到往北100英里的伍德斯托克村。在邁娜看來,正是這個團體的冒險精神和存在將音樂家們吸引到了那個地區,從而為1968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的形成埋下了伏筆。雖然看過《制造伍德斯托克》一書的人也許不這么想,但無論如何,圖釘工作室和那個時代所有杰出的人物和團體一樣,與當時的前衛風暴總是有著緊密聯系,更準確地說,他們就是制造風暴的一員。
設計界披頭士的絕招
西蒙、米爾頓、保羅、詹姆斯是圖釘工作室歷史上最重要的四個人物。西蒙1931年出生于紐約。他鐘愛的前輩有德國諷刺漫畫家喬治#8226;格羅茲(Gerore Grosz)、法國設計大師A.M.卡桑德拉(Cassandre)、英國插圖師奧博利#8226;比亞茲萊(Aubrey Beardsley)。西蒙做設計時,選材尤其廣泛,有英國漫畫、古巴雪茄盒、德國連環畫、墨西哥還愿畫、本土道路標識、維多利亞時期兒童書以及活頁樂譜封面。西蒙的作品里有由“小丑”構成鼻子、眼睛、嘴巴的“小丑”,也有一男一女躺在床上,房間散落著各種物品,非常現實,然而物品的構成和空間的布局以及顏色的組合又給人以幻覺或夢境的感覺。這種西蒙式的悖論感令人陶醉。
米爾頓1929年生于紐約。他曾在喬治#8226;莫蘭迪(Giorgio Morandi)門下學習,深深迷戀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景和肖像作品,同時也非常喜歡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包括弗利克斯#8226;瓦洛東(Felix Vallotton)和畢加索的作品。米爾頓的設計作品在色彩的調用上有著妙不可言的魅力,比如他為鮑勃#8226;迪倫所做的設計——經典的側面像——靈感來自杜尚的一件自畫像,米爾頓在這件作品里創造了彩色海浪式發卷。
保羅1938年出生于美國俄克拉荷馬州。他的創作風格融合了美國早期畫作、超現實主義和波普藝術等元素。保羅的作品《燃燒的男人》(《Burning Man》,1963)是超現實主義的杰作,在黯淡的雪地上,一個頭戴禮帽,穿長大衣,打領帶的大胡子男人漂浮在半空,他似笑非笑,正視前方,雙臂下垂,雙膝上各有一團燃燒的火焰,下面的雙腿已經燒沒了,他的斜后方,雪地上有一小團他的影子,此外,是一串從畫面右后方延伸出來的腳印,他身后是茫茫雪原,再遠處是淡淡的山巒,同樣覆蓋著黯淡的雪。
詹姆斯比較特別,他于1934年出生于中國青島。此君一度迷戀科幻漫畫,后來又常模仿法國畫家圖盧茲-勞特雷克(Toulouse- Lautrec)和德國平面設計師路德維希#8226;霍爾維恩(Ludwig Hohlwein)的風格。詹姆斯的作品《紳士》,在平面上開拓出不可思議的立體空間,黑白灰的簡單色調更添一種凝重感和異次元空間的神秘感。而他為博爾赫斯的小說設計的封面,同樣經典地抓住了這位拉丁語系語言大師作品的精要特征。
圖釘工作室雖然已成為歷史,但以上4位成員作為設計界的披頭士,后來仍活躍在國際設計舞臺。二十世紀中期的紐約充滿了瘋狂的氣息,金斯堡覺得有杰出的頭腦毀了,但圖釘工作室的成員們顯然是個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