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推陳出新
本刊特約評論員:唐子韜
藝術是物質與精神的復合體嗎?藝術家的作用只是把一種形式變成另一種形式嗎?精神是永恒的嗎?無論藝術形式如何變化,它所承載的精神是恒定不變的嗎?時代真的在進步嗎?藝術也會有新舊嗎?當代藝術還有推陳出新的可能嗎?
太多的展覽,太多的過眼煙云。讓我們的大腦里難以抑制的生出這么多“嗎”來。如果你認為,去掉這些脆弱的疑問詞,問題就解決了,那就大可不必再跑去看展覽。但我們不甘心,總想知道如今的藝術是山窮水盡還是柳暗花明,是陳陳相因還是推陳出新。
本月,長征空間的新媒體藝術家們搬來了舊作;索卡的老中青三代展出了從架上到裝置的作品;何香凝美術館展出了三影堂以80后為主的攝影集萃;北京墨寶美術館的“東張西望”讓水墨畫家袁波脫穎而出;中央美院美術館畢業生優秀作品展又推動一批青年從學生向藝術家跨步;而逐漸轉型的空間站也展出了來自中澳的兩位藝術家的“新抽象”繪畫。其實,藝術無所謂“新舊”,在藝術逐漸回歸審美的當下,舊的也可以變成新的,新的也會徒有虛表。情況很復雜,現實挺殘酷,但理想沒有破滅,藝術還要活下去。我們期盼名家新作或是新人新作,但推陳容易,出新何其難。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千里之行 精彩指數45
“千里之行”項目從2009年首屆展覽開始就收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據主辦方從歷屆參展畢業生的調查反饋信息,該項目受到廣大畢業生的喜愛并切實對他們走出校門、繼續深造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正如潘公凱所言,2011屆畢業生優秀作品展已經有別于以往簡單匯集畢業作品的傳統模式,他們嘗試把原來相對獨立與封閉的內部教學成果評測工作納入到豐富與開放的社會文化討論活動之中,讓學生們的學習與創作融入到當代語境和現代美術館的環境中去。該項目已與國外藝術學院和藝術機構取得初步意向,將在適當的時候以全新策劃進入國際視野,這對畢業生來講確是一件令人激動的事。
長征空間:ACTTION 精彩指數4
長征的新群展,以影像裝置為主的作品,大概是過往藝術的集中精彩回顧。ACTION是要從“ACT”(行為)轉換為行動,也是影像記錄開始的信號。入口處陳界仁的光盤售架,可以通過簡單捐助獲得一份藝術家自己的“盜版光盤”;汪建偉的奇形怪狀的彩色家具,有著離譜的名字——“內戰”;吳山專的一些觀念裝置作品手稿圖紙,讓人更加期待他10月的個展;徐震的偽新聞攝影,似乎嘲笑了傳播與慈善;周嘯虎的泥塑動畫,頗具政治色彩……雖然很多是舊作,但每個作品都得花些時間慢慢品味。
何香凝美術館: 一重影事 精彩指數4
“三影堂攝影獎”已連續舉辦四屆,本次展覽就是從該獎項征集作品的范圍內,重新挑選出20位攝影藝術家的近300張作品,衍生出一個以年輕攝影家為主的聯展。其中的多數藝術家都屬于80后,他們的作品更多遵從于一個自足的世界,通過夸張的心事囈語和感傷的氣息,展現出與主流價值觀疏離的視角。他們的創作沒有界定和具體的意義,只是一個存在的狀態。這種自我抑制或自我放縱的藝術轉化,觸及了情感或者心理上的真實,強調的是在不確定性中張望的不確定方式,而非“確定的意義”本身。
索卡藝術中心:微生活 精彩指數35
無論技術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人類的心靈孤島是永遠存在的。60年代以后出生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很難以斷代歸類,更無法用觀念統領。微生活或許并不像策展人解釋的那樣,是敘事態度的有意識轉型,而往往是在歷史的宏大現場中的茫然和無所適從。無論是老一代的楊茂源的作品——面部削平的古典石膏像,還是新一代尚一心的石頭影子,都像是以否定的方式讓自己規避到微弱的角落。要藝術家能知微見著、高屋建瓴、深謀遠慮確實強人所難,但生活瑣事、微觀感受畢竟過于個體化。“微生活”并不等于要“微敘事”。
墨寶美術館:東張西望 精彩指數35
近日在北京墨寶美術館舉行的“東張西望”名家作品邀請展上,水墨畫家袁波創新的國畫作品荷花系列引發眾多參觀者的好奇。袁波最初也是長期浸潤在吳昌碩、齊白石等傳統畫家的筆墨格局中,并在1980年代中期有所成就,在日本游學期間,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藝術展示環境的改變,傳統繪畫面臨著如何適應現代社會并有所創新的挑戰。因此他嘗試把現代繪畫中肌理和結構的處理技巧融入水墨畫創作中,比如在揉過的紙上畫畫、多次暈染,還把畫壞了的畫繼續蘸水嘗試積墨積色的效果,以及把局部的東西擴張、放大以后的視覺組合等等。
空間站:顯露/相融:兩種靈性 精彩指數35
當代繪畫不應忙著制造詞語,高呼口號,提出主義,而是需要藝術家的沉默探索和冷靜思考。來自澳大利亞的安吉利娜·波爾(Angelina Pwerle),和來自中國胡勤武,都在自己純粹的畫面中滲入了各自的文化意識和靈性空間。安吉利娜·波爾畫面中疏密有度的點點來源于印度尼西亞的蠟染技術,在精密的布置下,造成富有變化的層次感;而胡勤武的點點往往貌似排列有序,在濃淡間形成了韻律。外表單純的畫面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變換觀賞的距離也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效果。畫面層次變化與節奏平衡的控制力,讓這兩位相隔遙遠的藝術家有了靈犀之處。
C-空間:思想的影子
6月18日,藝術家蒼鑫和以色列裔荷蘭藝術家薩基.格羅納的雙人展“思想的影子”在草場地藝術區C-空間開幕。C-空間在去年邀請中國藝術家蒼鑫和以色列裔荷蘭藝術家薩基.格羅納共同進行一次創作和展覽活動。展覽的主題源于兩位藝術家共有的創作靈感-薩滿教的古老傳統。作為共同探索和研究的基礎,兩位藝術家層一起前往中國北部和內蒙古拜訪薩滿巫師。在此次展覽中,兩位藝術家分別創作了由雕塑組成的裝置,表達了各自內心世界和靈魂的多重性。他們的作品一方面融合了他們特有精神的個人反思,另一方面呈現了對人類精神的普遍反思。
MK2:走位
6月18日,“走位-陶娜個展”在草場地藝術區的MK2藝術空間舉辦。陶娜的作品具有很濃的手工特征,用難以計數的彩色像素方塊組成畫面,針對繪畫和裝置,則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技法。陶娜曾參與眾多重要國際性展覽,例如威尼斯雙年展Future Pass、海峽兩岸雙年展、歐盟藝術節等。本次“走位”個展是陶娜近年來作品的整體呈現。作品分置展覽現場一層和二層兩個空間。一層主展廳展出兩件以絲織物為媒介的大件作品,二層則主要是架上油畫和綜合材料繪制的架上作品。
朵云軒:2011春季拍賣
7月3日晚,朵云軒2011年春拍油畫雕塑專場以5585.7萬元人民幣的總成交額收官。此次油雕專場共上拍作品121件,成交率82.64%。,出現了一件過千萬的拍品,另有13件拍品逾百萬成交,是朵云軒歷年該專場拍賣成交額最高的一次。其中,當代寫實派名家楊飛云創作于1996年的《同行》以1092.5萬元的高價摘得這場拍賣的頭籌。本次拍場在當代藝術版塊也有不俗的表現。周春芽90年代早期作品、從未現身拍場的《石頭系列》以759萬高價成交,成為本場拍賣第二高價的作品。
久畫廊:理想與激情
6月25日,“理想與激情”-張文新、張誼父子繪畫作品展在798藝術區久畫廊開幕。展覽展出數十張油畫作品,表現了藝術家父子兩代人的人生經驗。張文新是中國第三代油畫家的重要人物之一,曾在馬訓班學習,是新中國建設時期的重要藝術家,參與過眾多重要畫作和雕塑的創作工作,其作品也為中國美術館和軍事博物館所收藏。張誼繼承了父親的藝術才華,卻因對藝術的倔強追求而飽受內心精神折磨?!袄硐肱c激情”展現了藝術家在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年代對理想與激情的態度。
亦安畫廊:石窟
6月25日,尹朝陽個展《石窟》在798亦安畫廊開幕,展出藝術家近兩年來創作的以石窟佛像和佛教地風景為題材的作品,包括油畫、雕塑、石版畫和水彩。這是一個規模不大的展覽,但可圈可點——不是出于近年來尹朝陽作品價位的飛速走高,而是因為藝術家對創作孜孜以求的虔誠態度——這里看不到為人熟悉的“廣場”、“神話”和“擴散”。而選擇描繪佛教題材,事實上也與精神的符號無關,對藝術家來說,內容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對繪畫的理解變了。
偏鋒新藝術空間:圖畫手工第四回展
2011年7月9日,“圖畫·手工-第四回展”在798偏鋒新藝術空間舉行。展覽在近百件藝術作品方案中甄選出31位藝術家創作的31件作品呈現給觀眾。這是一些可以幫助觀眾打破視覺習慣,或者相反——利用視覺慣性的作品。展覽現場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意境,組成這一場景的作品讓人有一種既似曾相識,但卻又匪夷所思的感覺。它們是藝術家通過“用手去思考”獲得的更自我的體驗。對這些藝術家來說,幼年的“圖畫”、“手工”課是他們有關“藝術”的最早實踐,而重提“圖畫·手工”是對西方現代藝術觀念化軌跡的反思之舉,是偏鋒藝術空間的展覽品牌之一,至今已經舉辦四次。
維畫廊:穿過心中的鏡子
繼2009年“Angel in City ”個展之后,熊宇個展《穿過心中的鏡子》7月7日在香港的維畫廊舉辦。熊宇是70后標志藝術家之一。在他的繪畫中可以找到七十年代中后期一代人的許多特征,比如夢想、漫畫的視覺風格、幻覺似的體驗、酷酷的形象和顏色,以及電子文化的感覺?!按┻^心中的鏡子”是熊宇近兩年創作中的常常觸及的思索,那就是“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面鏡子,觸摸內心深處的時候你會看到另一個自己。” ,而當你“穿過心中的鏡子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
香港當代美術館:思
藝術批評家、策展人朱其策劃的《水墨新生》展開幕式暨香港當代美術館更名儀式于7月16日在北京798藝術區香港當代美術館(原香港美術館)舉行,共有張羽、劉遠山、朱葉青、趙紅塵、方榮根、魏廣君等六位藝術家參展。中國畫的現代改造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西方現當代藝術影響下,中國傳統水墨畫從材料到觀念都被進行各種多元的改造。《水墨新生》嘗試著把在傳統中“漸變”的水墨畫和現代藝術范疇的新水墨放在一起,代表了中國水墨畫的兩個實踐方向,并將它們在當代語境下進行理論探討,此次展覽是一個初步的研究和展示。
李禹煥個展:記錄無限
06.24-09.28/古根海姆博物館
/美國/紐約
李禹煥1936年出生于韓國,是“物派”最重要的理論家兼藝術家,其作品以大量使用未經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為主要特征,盡可能避免人為加工痕跡,并采用極端單純化的組合手法。對于李禹煥來說,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可以引發一種在觀者、客體與場地三者之間發生的活躍互動,并打開一個無窮的境界,人們可以由此不斷地將自我回歸虛無。此外,他還通過將表現內容降至最低限的手法,來揭示自然世界“原本狀態”的存在方式,從而引導人們重新認識世界的“真實性”。李禹煥的藝術創作和理論形成源于其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和深刻反思,由此形成了他個人的藝術理念并推崇藝術行為個性化。展覽將通過呈現他從1964年至今包括雕塑、繪畫、紙本作品以及專門為這次展覽而創作的裝置等90余件作品,為北美觀眾提供系統地了解李禹煥藝術創作和思考的機會。
卡里多·卡瓦拉略薩:日復一日
08.24-11.14/紐約現代藝術館/美國/紐約
這位巴西藝術家將要展出的是環境互動聲音裝置,輕質、白色和半透明的材料懸置在天花板至地板間,組成一個橢圓形迷宮。這種裝置結構隱藏或中斷了展廳中固定的有限空間,當人駐足其中會對以往可知的場所失去感知,仿佛完全被浸沒。懸掛于空間中不同高度的錄音設備將記錄下此作品展覽過程中的所有聲響,當天錄下的聲音都將在隔天的展覽現場播放,每天的新錄音都將疊加在前一天的聲音中,原本的聲音逐漸被層層喋喋不休的絮語和更新的音波所遮蔽。另外,添加至錄音中的還有美國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的音樂作品。這些不斷累積的錄音建構出一種時間的無形層次,聲音被無止盡地制造出來,類似一種經驗的記憶,或者雕塑式的聽覺感受。因此這也是一件以聲音為媒材而建構的音樂雕塑,而這種雕塑不斷地被日常經驗的偶發噪音抹除。
勒內·馬格里特:歡樂準則
06.24-10.16/泰特利物浦美術館/英國/利物浦
這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勒內·馬格里特近20年來在英國地區最大規模的一次展覽。馬格里特以交織著現實與幻覺的繪畫作品聞名于世,時常將司空見慣的日常物品如蘋果、圓頂禮帽、鈴鐺等巧妙而風趣地描繪在不尋常的圖景中。他的作品在藝術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啟發了從約翰·巴爾代薩里、埃德·拉斯查、賈思坡·約翰斯到安迪·沃霍爾等一大批藝術家。馬格里特的影響甚至波及了整個流行文化圈,音樂家保羅·西蒙、導演讓·呂克·戈達爾以及無數作家和廣告人都深受其影響。此次展覽將為公眾揭示藝術家作品背后的靈感,并集中介紹一些馬格里特鮮為人知的生活與創作歷程。展出的作品包括早期用于商業廣告的設計作品,以及珍稀少見的影像作品,當然還有馬格里特一系列的驚世畫作。
阿爾勒國際攝影節
07.04-09.18/阿爾勒市區/法國
阿爾勒這座位于法國普羅旺斯的小城是畫家凡高300多幅杰作的靈感源泉,更由于畢加索的好友——名叫Lucien Clergue的攝影師的努力,促成了阿爾勒攝影節(Les Rencontres d’Arles)的誕生,使其成為全世界攝影愛好者們的嘉年華。各國頂尖攝影師和攝影界新秀們今年將要迎來的是阿爾勒攝影節的第42個生日。作為法國南部兼具自然風景和人文歷史背景的城市,無論是古羅馬時代的廢墟還是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在阿爾勒俯拾即是,為攝影師展現個性提供了豐富的選擇。開幕展的地點選擇在當地古老的火車修理廠的廠房內,在粗礪高大的工業化車間中展示了歷年來攝影節的海報成稿和草圖。海報的主角是作為攝影節視覺標志的各種色彩鮮艷的吉祥物,從拖鞋、豆莢、表情嚴肅的貓到剛剛退役的去年的吉祥物——粉紅色犀牛。今年的主角是一頭藍色公牛,它的形象出現在阿爾勒小城的各個角落。而作為今年攝影展的重要展覽之一,中國攝影師王慶松的作品展則安排在市內一座建于17世紀的廢棄教堂中,百米長卷環繞斑駁的石壁,肅穆繁復的穹頂恰恰襯托出“歷史豐碑”的主題,略顯暗淡的室內光線更是與畫面中污泥中的各種意象融為一體。在兩個多月的展期內,將有50余場不同風格的攝影展在阿爾勒展出,并有研討會、圖書簽名會、幻燈片展映等多種活動形式。
查爾斯·伊斯特萊克:藝術為民族
07.27-10.30/國家藝術館/英國/倫敦
查爾斯·伊斯特萊克爵士(Sir Charles Lock Eastlake,1793·1865)是英國倫敦國家藝術館的首任館長,為英國倫敦國家藝術館規劃了早期意大利繪畫的第一批收藏,并奠定了藝術史敘事的基礎,因其對美術館現代化的重要推動作用而被譽為維多利亞時代的藝術泰斗。同時,他在風俗畫、神化肖像和宗教題材畫的創作中烙刻下了自己獨特的印記,對藝術史的開創性寫作、翻譯和編撰也是伊斯特萊克爵士最重要的貢獻之一。伊斯特萊克爵士曾收購139幅藝術杰作,大部分從他每年的歐洲大陸旅行途中所獲,包括倫敦國家藝術館最著名的部分藏品。本次展覽旨在通過公開一些檔案資料,展現伊斯特萊克爵士的數次重要收藏事件。
史國瑞個展:重生
07.15-09.02/LM畫廊/美國/洛杉磯
史國瑞是目前中國最著名的攝影家之一,此次展覽是他在洛杉磯的第一次個展。1990年他得到了去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學習攝影的機會,并于1992年從那里畢業。1998年的一場交通事故改變了他的一生,現在回顧當時,正是那個災難性的瞬間促使他決定完全投身于暗箱攝影的創作中去。暗箱拍攝能夠捕捉一系列的瞬間而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某一刻,并且能將一切轉瞬即逝的細節從最終成像的作品中除去。史國瑞的超現實的暗箱攝影作品能夠從主題中提煉出一種永恒的本質,而這種媒介本身就是藝術家對于自己人生與創作的思考的隱喻。
雖然史國瑞利用暗箱攝影技術拍出的作品是十分個人化的,但“重生”展覽的主題卻是他對一場不斷擴展的當代對話的記錄,這場對話涉及到日益演變的全球化社會關系。此次展覽中展示了他新拍攝的一些美國和中國的都市空間,這些作品將美國經濟霸權和全球化擴張同中國的飛速發展和建筑語言的權力化相對比,無論是自然、人還是現實空間,都體現了這種權力。通過這些作品,史國瑞暗指美國夢在美國的本來面貌以及它被傳達和轉譯至中國之后的樣子。每幅作品都是記錄了中國某一特殊時期的現實沖突或歷史時刻。在中國現代社會急速發展的背景下,在全球化社會日益復雜的語境中,史國瑞的作品考察了我們當下的文化現象、政治以及經濟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