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om “train of art” to “press conference on plane”, the previous two Art Changsha is believed to be eye-catching. Tan Guobin Contemporary Art Museum and the curatorial team is discussing the way to enter Hunan this time, presumably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two editions.
從“藝術專列”到“飛機上的新聞發布會”,相信前兩屆“藝術長沙”已經吸引了眾多人的眼球。在本屆的入湘方式上,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與策展團隊正在商討的過程中,力求做到與前兩屆有很明顯的不同。在休閑方面,譚館附近200米范圍內就有賈誼故居、李富春故居、步行街、酒吧街、火宮殿、讓人印象深刻的湘菜、種類繁多的特色小吃,外加各種景點……譚國斌稱今年同樣不會讓大家失望。
有學術牌才叫雙年展
譚國斌今年打了一張學術牌,前兩屆“藝術長沙”的配套活動如研討會、展覽畫冊等已經不能滿足本屆的專業需求。合理規范的資源調配、各階段工作的具體實施,不只是有熱心、有資力就能完善起來的,它要求有熟悉美術史發展源流、有專業策展手段和豐富策展經驗的策展人介入。同時,展覽必須有一個獨立的主題,又要求在藝術家的選擇方面不受資金力量的影響。因此,譚國斌選擇了邀請策展人的模式,在兩年的籌備和實施階段,他不對策展人的決定進行干涉。他希望“藝術長沙”成為長沙的一個文化標志,也希望它與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相契合。
本屆11輯展覽叢書也是亮點之一,除了藝術家的作品圖片以外,還邀請了優秀的青年批評家和學者針對每一位藝術家進行個案研究,這不同于零零散散的批評文字。參展的10位藝術家加上與之對應的10位青年批評家,將是一個巨大的規模,面對這些學術資源,譚國斌說:“關鍵不在于如何反復地
對這些資源進行‘運用’,而是幫助對‘藝術長沙’感興趣的學者、批評家們去真正認識這個展覽和這座城市,使他們的文字與思考能夠深入地參與進去,與藝術家、與作品碰撞出火花?!?/p>
對于業內傳言的“藝術長沙”將確定為雙年展這件事,譚國斌也給予了回應。他認為兩年足以讓藝術家有充分的準備,因為他們參展的作品大多數都是專門為“藝術長沙”創作的,需要時間來構思。但并非兩年一屆的展覽就都是雙年展,雙年展應該有更強的專業性和學術性,有自己的判斷標準和延續模式。譚館和策劃團隊的確考慮過將“藝術長沙”提升為具有專業水準的雙年展,這次邀請呂澎作為策展人,對展覽主題、作品方案、展示方式以及出版物的重視,也是在做這種嘗試。長沙不同于北京、上海、成都,它有自己的城市特色和認同方式,雙年展模式與展覽的地方性之間的平衡會體現在很多地方,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思考。
政府接手才算完美
據不完全統計,2007年第一屆“藝術長沙”共花費300多萬,經濟危機之后的2009年,譚國斌越挫越勇,投入620多萬,而今年的預算必將超過800萬,除湖南省博物館資助的100萬,其他都由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支付。譚國斌是利用經營古玩店的收入來支撐其收藏和舉辦“藝術長沙”這個活動的,雖然其資金來源和湖南本土實業家很有交集,但每次幾百萬的花銷,總希望花得有所值。
譚國斌幾年前在郊區購買了20畝地,原打算用于建設新的美術館,卻至今沒有動工,因為他不太想把美術館建在郊區。在他看來,美術館是要擔負起教育義務的,如果場館太遠,一來參觀的人流量少,影響力會減弱;
二來也起不到宣傳和推廣當代藝術的作用。雖然郊區的地價更便宜,對他來說經濟負擔更小,但他堅持認為,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美術館應該在城市的核心地段,這樣才能與市民形成緊密互動,并在市民的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譚國斌希望能得到市政府的支持,在市中心買到一塊地來建設新的美術館,一旦審批通過,新館將會馬上動工。至于能不能拿到這塊地,近兩個月就會有結果。
談到“藝術長沙”的延續和發展,譚國斌說:“我還是希望最終由政府來接手,因為地方當代藝術要發展,政府的態度很重要。但這需要一個過程,我已經跟他們有過很多次溝通,目前仍在籌劃的過程中。在政府接手之前,我會以每兩年一次的模式把這個活動持續辦下去。這不只是長沙的事情,也不只是中國的事情,我希望它將來能成為一個國際品牌,未來也會有國外藝術家參展。政府有足夠的資源和力度來實現這個構想,而我仍然會以其他身份參與進來,從方方面面給予幫助?!?/p>
霸得蠻才稱得上國際
每隔兩年的夏秋之際將各地的優秀藝術家邀請到長沙,打造一場特別的藝術盛會,已經被當地人納入了大事年表。湖南有一些本土藏家,大多局限于古玩和字畫領域,對當代藝術并不了解,通過“藝術長沙”的舉辦,可以讓他們知道當代藝術、“四大天王”都是什么概念,作品都是怎樣的面貌。同時也讓他們了解,油畫并不只是古典和寫實才算好,當代藝術中是有觀念和思想的,是能和我們共同經歷過的社會進程產生聯系的。院校帶給譚國斌很多感動,他一直記得2007年很多美術院校的師生在展廳里席地交流的情景,譚國斌滿懷期待:“他們會是當代藝術的繼承和發揚者,他們比誰都更有理由接觸我們提供的展覽活動。”
兩屆“藝術長沙”的舉辦,也培養了一批新的藏家,他們并不是市場上那些浮躁的買家,購買的作品兩、三年之內就出手,基本都會持有10年甚至更久。由于長沙經濟發展的長足進步,當地對當代藝術的消費近幾年勢頭明顯,藏家大多是房地產開發、餐飲服務及大型企業的決策者。用長沙話講,湖南人耐得煩、霸得蠻,做事情敢闖敢拼,有一種狠勁。有著以上特質的湖南藏家們,只要與作品產生了認知和共鳴,就必將成為當代藝術的強力支撐。
地方城市要發展當代藝術也不那么容易,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美術機構能順暢運作,大眾能針對藝術品合理消費,藝術從業者能忠于藝術進行創作,并獲得各方面的支持……長沙的氛圍已經成型,譚館只是一個窗口,或者叫突入點,有關當代藝術的信息將由譚館傳播給社會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