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6日,MCH瑞士展會(巴塞爾)股份有限公司)即MCH集團公司、巴塞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巴塞爾邁阿密博覽會的主辦方與亞洲藝術博覽會有限公司即香港國際藝術展的所有方簽訂了收購協議。7月1日起,MCH集團將獲得亞洲藝術博覽會有限公司的多數股權。這意味著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所屬公司即將控股亞洲藝術博覽會有限公司,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的意志力將擴張到亞洲藝術市場,成為巴塞爾藝術博覽會這一國際頂尖藝術展會品牌里的第三個平臺。
收購利好刺激規模擴大
由于被巴塞爾藝術博覽會收購這一重大利好,本屆香港國際藝術展規模比前幾屆有所擴大。展廳面積整整增加了一層樓的面積。來自30個國家的260家參展畫廊是從提交申請的500家畫廊中挑選出來的,其中有不少于150家高品質畫廊,在其所處地區實力超群,甚至算得上是世界頂級畫廊。茨維納畫廊 (David Zwirner Gallery)、凱利畫廊 (Sean Kelly Gallery)、格拉斯通畫廊 (Gladstone Gallery)和戈德曼畫廊 (Marian Goodman Gallery)在內的一些著名畫廊已經簽約入駐博覽會的主展區,這些畫廊代理著當今世界風頭最勁的一些藝術家,比如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和克里斯·奧菲利 (Chris Ofili)。佩斯北京畫廊、高古軒畫廊、白立方 (White Cube)、Hauser Wirth畫廊、科恩畫廊 (James Cohan)、維多利亞米羅畫廊 (Victoria Miro)這些世界頂級畫廊此次也在參展之列,并占據了一樓展廳最重要的位置。而內地的Bores-Li畫廊、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公社和長征空間也在一層的主展區占據了一席之地。
首次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展的還有巴黎的蘭伯特畫廊 (Yvon Lambert)、倫敦的米羅畫廊 (Victoria Miro Gallery)以及兼跨柏林倫敦兩地的馬吉爾斯畫廊 (Spruth Magers)等等逐漸意識到香港國際藝術展的潛質,開始重視這一亞洲市場的畫廊。其中,戴維·茲沃納 (David Zwirner)帶來的藝術品極具吸引力,其中包括專門為此次藝博會創作的作品,比如圖伊曼 (Luc Tuyman)的 《夫婦》這件描繪了兩只枝頭小鳥的大型作品 (約26.7× 19米)以將近1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茲沃納說他的所有買家都來自中國,他覺得自己已經完美地完成了此次參展的任務。倫敦的白立方也賣出一件重要作品,查普曼夫婦 (Jake and Dinos Chapman)的冷酷作品,以納粹為主題的玻璃櫥窗裝置 《首都是卡普特?是吧?不是!笨蛋!》(Dass Kapital ist Kaput? Ja? Nein! Dummkopf!)(2008),被一位亞洲藏家以52.5萬美元買下。
亞洲藝術依然搶手
Phillips de Pury畫廊主席西蒙·德普雷(Simon de Pury)說:“巴塞爾注資的消息給了博覽會很大的幫助,表明這里有強勢的市場。”他正在給畫廊的香港分店物色場地,今年晚些時候或明年初會舉辦第一次拍賣。在展場來回穿梭的佳士得新任命的戰后和當代藝術全球主管布雷特·古爾維 (Brett Gorvy)在談及本次博覽會上出現的頂級畫商時,表達了許多畫商的心聲:“大牌人物來這里是因為他們都聽說這是個據點。顯然,要想接觸到新市場,你得辦一個有公眾形象的藝博會。”佩斯畫廊創始人兼主管阿爾尼·格里姆徹就屬于這種大人物,有個韓國人在他旗下的佩斯北京用60萬美元買了張曉剛的2011年作品 《瞌睡 No.4》和10萬美元的一件張洹的2011年香灰畫 《鐘》。格里姆徹對亞洲非常看好,尤其是中國。“他們很開放,愿意學習,但目前對西方藝術還不是特別有興趣,”這位有50年經營歷史的畫廊主說。“21世紀屬于他們的,對此他們很樂觀。這里讓我想到1960年代的美國,熱情和樂觀的情緒促使美國藝術大漲。”
中國藝術家張洹的作品成為本次藝博會的新寵。白立方 (White Cube)和佩斯北京本次展出了多件香灰系列作品。佩斯畫廊展出的是其在5月25-6月30日期間舉辦的張洹個展中的參展作品。相較于張洹的高調,中國當代藝術F4只能算上低調亮相。年前才創造了當代油畫拍賣最高價的張曉剛,本次只有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和佩斯北京亮相,其中UCCA展出的是其舊作 “大家庭”系列,只有數張2010年的新作亮相佩斯北京。而曾梵志、方力鈞等“千萬俱樂部”的成員也僅在一兩家低調出現。
歐美畫廊也帶來了很多亞洲藝術家的作品。村上隆的作品繼續受到各大畫廊的追捧,其中高古軒更是將展場的一半奉獻給村上隆的作品。其中一件村上隆的大型雕塑,售價約為350萬美元,據畫廊介紹,這件作品雖然價格高昂,但仍有不少買家對此有興趣。巴黎Emmanuel Perrotin畫廊也售出了一件2010年的村上隆作品 《張開你的雙手》,這是一件巨大的樹脂玻璃布面畫,分為兩塊,裝在一個鋁制畫框里,被一位歐洲藏家以22萬美元買走。與此同時,村上隆用樹脂玻璃和白金葉創作的布面綜合材料作品,售價和標價30萬美元差不多。畫廊同時還賣出了兩張村上隆的學生Mr.的大型油畫 《標題待定》 (2011)和四塊板構成的 《欲望》,由小女孩、花朵、軟糖,和帶有情欲色彩的繁花背景組合而成,售價分別是17.5萬和24萬美元。
紐約的Sperone Westwate畫廊在展位里擺出了劉野的作品,《百老匯往事》立刻引起了許多人的興趣,標價200萬美元。目前畫廊已經售出的是劉野的版畫 《R》,該作共印有60件,此件售價為1.5萬美元,作品描繪了一個小男孩透過紅色簾布看著一艘巨型軍艦的樣子。“很多有趣的事情正在醞釀,”畫廊合伙人David Leiber說,“但亞洲大買家都不是中國大陸的。和我談過的都來自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臺灣。”
中國藏家你在哪里
不過,在金融危機之后,西方收藏家在藝術品投資上整體投入更為謹慎的情況下,中國收藏家購買中國本地藝術家依然大手筆的強勁勢頭還是讓有些西方畫廊充滿期待。在紐約和上海的科恩畫廊很早就有了一些價格不高的交易,郭鴻蔚2010年創作的一幅甜美的水彩畫 《為秀蘭·鄧波兒而作》被一位中國藏家以5,000美元的價格買走,托尼·奧爾斯勒 (Tony oursler)的 《De-Doublement》是1996年的早期作品,其中包括兩只娃娃、一個架子、一臺放映機,以4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位澳大利亞藏家。
“我希望結識一些中國藏家,不過這并不容易,”在倫敦和慕尼黑都有畫廊的Sprüth Magers的Monika Sprüth說:“我們沒有代理中國藝術家。要找到和我們目前有的西方藝術家相同級別的中國藝術家尚需時日。”預展開始的幾個小時內,這位畫商就以50萬歐元的價格賣出了安德里亞斯·古爾斯基 (Andreas Gursky)的巨幅F1賽車維修站攝影作品 《法拉利II》(2007),該作共有4幅,此次賣出的是其中一幅,買主是一位歐洲藏家。“這件作品到哪里都能賣出去。”Sprüth說。這位藏家是她的老主顧。
官方成交記錄
展會落幕之后,藝博會組織方公布了大件作品成交情況介紹。除了上述已經提到的,杰夫·昆斯昆斯的大型畫作 《猴子訓練》(Monkey Train)被紐約的LM Arts以350萬美元售出,奪得整場最高價成交;北京長征空間用劉的狗咬膠裝置 《別碰》(Don’t Touch)從歐洲藏家那兒換回了6位數美金;蘇黎世的Galerie Gmurzynska以65萬美元把費爾南多波特羅 (Fernando Botero)的 《飛鷹》 (Flying Eagles)賣給了亞洲人;紐約David Zwirner分別以42萬美元和110萬美元售出嚴培明的 《自畫像》(Self Portrait)和Luc Tuymans的 《夫婦》(The Couple);Sprüth Magers以55萬歐元把Andreas Gursky的 《法拉利2》(Ferrari II)賣給歐洲收藏家;Hauser Wirth售出張恩利的全部參展作品,其中一件作品被一家上海私人基金以12萬美元的價格收藏。此外,畫廊亦以26.5萬美元把Bharti Kher的 《以眼還眼》(An eye for an eye)售予一位北京收藏家; Louise Bourgeois所創作的 《快樂幾何學》(The Geometry of Pleasure)經由紐約的Cheim Read以75萬美元售出;倫敦的White Cube以52.5萬英鎊出售Jake Dinos Chapman的 《資本過時了?是嗎?沒有!笨蛋!》(Dass Kapital ist Kaput? Ja? Nein! Dummkopf!),買家是亞洲人;倫敦的Timothy Taylor Gallery以一個不便透露的價格把Sean Scully的一幅大型油畫新作 《光之墻,粉紅、雪白》(Wall of Light, Pink White)賣給了香港人。
內地畫廊表現不俗
此次中國內地畫廊的銷售表現亦不俗。位于主畫廊區的Boers-Li賣掉兩張仇曉飛作品,價格均為70萬人民幣。皮力帶去的宋琨、邱黯雄、陳君、張潔白、張偉作品都銷售一空。重新融資成功的現在畫廊,洪紹裴和張發志也銷售得不錯。連續兩年參展的北京公社所帶來的洪浩、胡曉媛、梁遠葦、王光樂也有尚佳的銷售業績。樓上主推年輕藝術家的Asia One展區中的中國畫廊也給予主辦方積極回應。站臺中國的負責人陳海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比較滿意本次香港藝博會的 ‘亞洲壹號’(ASIA ONE)計劃,宣傳年輕藝術家也正是站臺中國參加本次藝博會的主要目的。至于銷售,只要收支相抵即可。”而首次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展的耿畫廊負責人耿桂英也認同宣傳高于銷售的推廣策略。紅門畫廊負責人布朗則表示本次博覽會在銷售上要好于去年,可能與主辦方改弦更張提振人氣不無關聯。
雖然藝博會主辦方的布局安排必然導致有人歡喜有人憂。相對位置偏遠的亞洲畫廊抱怨連連,對藝博會被巴塞爾收購之后西方勢力越來越占據強勢主導地位的趨勢表示擔憂。不過,本次主辦方還算考慮周全,在三樓展廳開辟了一個以亞洲為焦點的全新展區 “亞洲壹號” 展館 (ASIA ONE),專門為亞裔藝術家提供專業的展示平臺,而 “藝術世界之未來”(ART FUTURES)展區則為亞洲經營時間在5年以下的畫廊和35歲以下的年輕藝術家提供展示區域。以UCCA為代表的47家機構和畫廊在這兩個展區中得以嶄露頭角。從而,亞洲的畫廊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先前不平心態也因此稍有平復。
下屆展期不變
本屆藝術展總監Magnus Renfrew在總結香港國際藝術展在面對如今亞洲眾多藝博會的競爭時,要能著眼在三個核心價值——質量、地域多樣性、理智上增強自身實力。前兩點都很好理解,第三點“理智”是指要降低藝術品中仿制品的比例。這也許是香港國際藝術展與眾不同的地方。
據悉,2012年的香港國際藝術展將延用原名稱舉行,馬格勒斯·倫弗魯 (Magnus Renfrew)仍然是總監。展期本來計劃從5月改期到2月2日至5日,但在閉幕之后,主辦方公布經過與本次現場展商咨詢,明年的香港藝博會仍維持在五月舉行。看來,之前因為害怕撞期而有意改期的新加坡藝博會 (Art Stage Singapore)總監,也是首屆 “上海當代”藝博會的勞倫佐· 儒道夫(Lorenzo A. Rudolf)可以暫且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