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如今,“水墨”已經是個讓人打哈欠的詞。不過,那些讓代代人癡迷的東西必有它的珍貴之處。華裔藝術家曾海文的水墨作品在孤獨的異鄉曾經大放異彩,今天回到植根的土壤中,會收到什么樣的效果呢?臺灣藝術家蕭榮慶的作品在離“故鄉”不那么遙遠的地方慢慢生長變異,帶給了人們一些新的感受;林大的“不在場”青年們開始入場,一個個積極尋找著視覺刺激;當代唐人二樓的UNMASK“老青年”們也繼續著視覺系路線,而一樓展出的顏磊新作,透露出這個曾經的前衛激進的青年的中年頹態;李暉在UCCA特別的視覺體驗讓人無暇追問作品的意義。
血拼的UNMASK
精彩指數★★★★
當一件作品的視覺效果大于它本身意義的話,就更像是設計而不是藝術。UNMASK的作品常常讓人覺得詭異、新鮮,特別的好看,而這一切又為了說明什么呢?“血拼”(shopping)多么泛濫的消費主義語詞,生動地刻畫了消費文化中的瘋狂、沖動、不管不顧和之后略帶悔恨和心疼的心情—在欲望的驅使之下要追求那所謂的奢美、唯一。而用“血”拼出的視覺單詞讓人覺得生搬硬套。當然,奇幻并且略帶些哥特的視覺風格讓UNMASK小組的作品仍然顯得絢麗奪目。
“巴洛克”顏磊
精彩指數★★★★
后現代主義之后,藝術家利用拼貼和挪用省去了不少功夫。但是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意義的追問。形象創作和圖像發明已經不是藝術家要解決的問題。藝術家如何將意義植入到視覺符號中去才是最棘手的事。藝術家總要回答“為什么這么做?”的疑問。多年不攝影的顏磊也玩起了圖像挪用,他將再度“加工”后的各種圖像,裝在承載經典的油畫框內,這些由于現代傳播早已為人熟知的各式圖像,讓人無法獲得更多的視覺快感。那么,藝術家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曾海文藝術展
精彩指數★★★★
這個由法國駐華大使館參與組織的展覽,是法籍華裔藝術家曾海文的作品第一次在大陸展示。曾海文的作品大致有兩類風格,一類是比較小幅的水彩畫,色彩斑斕,非常活潑;另一類是本次展出的比較大型的畫作,這些水彩作品難以歸類。漢學研究專家古獨奇把在巴黎最重要的三個中國畫家趙無極、朱德群和曾海文分別比喻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的文人、武士和自由的蝴蝶,是非常貼切的。一年之后,中國美術館將呈現曾海文的大型回顧展,這次的部分作品亮相只是一個預演。
李暉個展“V”
精彩指數★★★
李暉的個展“V”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只占了中廳的一塊兒位置。他擅于運用激光、LED、煙霧、透明亞克力、不銹鋼、現成品等各種現代化的材料與媒介,在展覽空間營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光的現場”。用黑色幕布圍起來的一個暗室中,是如塵埃般的紅色激光束。這個作品給人最刺激的體驗可能不是來自于黑暗中刺眼的紅色,而是被這光束映襯的人,如同在異次元空間中悠游的靈魂。這種迷幻的效果,帶給人或驚喜,或恐懼,或沉醉的內心體驗。
不在場
精彩指數★★★
展覽入口處攔腰橫著一根樹枝,末端與墻相接的地方裝有彈簧,借著楊心廣這件和觀眾一推一彈的作品,林大的“不在場”展拉開序幕。孫大量的微型繪畫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事物局部魅力的洞察,以及在實物與超現實之間跳躍的感覺。黎薇的作品強調一種“互毀”—真人的觀眾和地面人形痕跡之間的關系,頗具意外死亡現場感。據筆者所知,對近期經歷過周圍親朋意外死亡的觀眾而言,該作品確實具有強大震撼力。
蕭榮慶水墨展
精彩指數★★★
水墨畫自當代起,便融入了一個以西方現代藝術為參照的藝術運動,如今水墨畫家的目標也是使傳統的水墨語言現代化。臺灣藝術家蕭榮慶的水墨作品點中有線,線中有墨,墨中有情,點、線、面的結合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強的當代屬性,這種質樸、靈性、率直的感覺體現了他對“心性”的一種傳遞和對國學的理解。他以精確的眼力,將純凈的造型、勁拔的線條、有效的筆墨畫在最恰當的位置——他把這稱之為“畫書”。雖然作品不多,但也不失為一個簡潔而具有動感的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