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席黑衣、頭戴黑紗的婦女處于濃煙彌漫的背景之中,仿佛眼見一場烽火硝煙的轟炸一般緊張與恐懼,緊蹙的眉頭、圓睜的雙眸,微微張開的嘴唇,以及一雙不知所措的雙手……這就是靳尚誼的肖像畫作品—《驚恐的婦女》畫面上所表達的情緒與動勢。
#8195;#8195;《驚恐的婦女》作于2007年,是靳尚誼所代表的“新古典”風格繪畫的后續重要作品之一,現藏于中國美術館。這幅有著異域風格的肖像畫作品,與靳尚誼著名的《塔吉克新娘》在人物的眉宇間仿佛有著類似的影子,但又全然不同。
作于1983年的《塔吉克新娘》是一次偉大的探索。兩度對歐美的出訪與考察,使得靳尚誼親眼所見諸多歐洲古典主義藝術大師們的原作,回國后便開始探索與研究西方古典油畫的內涵,找尋歐洲傳統繪畫與中國人文環境相適應的藝術道路。《塔吉克新娘》的發表,標志著靳尚誼的油畫成就進入了新的境界。畫面中的塔吉克女子側光面對,表情寧靜、典雅,色彩與體積感強烈,有著濃重的西方古典造型之感。這個階段他創作了如《青年歌手》、《瞿秋白》、《醫生肖像》、《晚年黃賓虹》等一系列著名作品。
而《驚恐的婦女》則有著更加強烈的情感表現。與二十年前鮮艷、明亮的紅色不同,這幅作品畫面中的婦女披著一身黑色的外衣與頭紗,正驚恐而緊張地張望。身后濃密的煙霧既好像戰爭的硝煙,又好像工廠煙囪里不斷向天空冒出的鼓鼓廢氣。婦女圓睜著雙眼,仿佛穿越了時空突然來到這個陌生的、灰暗的世界,對面前的一切感到無比恐慌。靳尚誼在繪畫語言上仍然使用歐洲古典的表達,但在作品中加入了作者本人對當下社會情景的某種思考與體會。我們從被描繪的對象上所看到的驚恐和緊張的情緒并非是其自有的,而是靳尚誼把自己對社會、對周圍環境的感受,通過所描繪人物的形象和情緒表達出來。而在以往的作品中,靳尚誼是客觀的表現對象,客觀的表達對象自身的情感和情緒。這也是他近些年的創作中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和變化。
2009-2010年期間,靳尚誼創作了以維米爾原作為藍本的《惶恐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新戴爾夫特風景》和《戴爾夫特老街》三幅作品。這三幅作品的發表,是一個更加具有意義的突破與嘗試—在對經典作品的深入品讀、研究、考察、思考基礎上的再次創作,而這種創作不僅擁有了原作本身的古典元素,同時也帶入了近現代社會問題的隱喻,這樣的附加與投射甚至比單純的創作更加具有強烈的力量。
維米爾筆下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被稱為“北歐的蒙娜麗莎”,畫中少女側身回眸,目光中閃爍著純潔和寧靜的光,雙唇微微張開,仿佛欲言又止。而在靳尚誼《惶恐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少女的神情有了細微的不同:眉間有一點皺,眼睛睜得更大一點點,而且在胸前增加了半露的手,一只不知所措的手。這些少許的改變并不顯眼,整幅作品的基調忠實于原作,仍是典型的古典情調、古典品味,只是少女的神情略顯惶恐不安—這是靳尚誼在“臨摹”中特意加入的不安心緒。靳尚誼解釋道,“我想,這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活到現在社會是什么心態?他一定對社會的飛速發展感到驚訝,不適應。我自己看到中國的變化就是這種心態。我想通過畫一個古代的西方人表現我的內心。”
靳尚誼吸收、利用歐洲古典油畫技巧以及歐洲古典精神來進行創作,將歐洲古典精神中的典雅、祥和、寧靜的浪漫情懷,與歐洲古典技法中的嚴謹、圓熟、注重光線、重視神態、重視質感以及追求構圖和諧完美等一些重要特色表現在創作中,以歐洲的古典精神與技法來表現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人文主義理想情懷,開創了“新古典”風格。而在他近年來的創作中,發展和開拓了“新古典”的含義和內容,將以古典技巧的客觀描述中加入了主觀的感受,并以這種方式重新“臨摹”了經典原作,在細微中表現思考的痕跡,這些新的創作被中央美院院長潘公凱先生稱之為“后古典”。
#8195;#8195;“向維米爾致意”—靳尚誼新作展近日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展覽主要由這三幅蘊含著深厚的學術意義的作品組成。也許從多種現代技術方法的展示和展現中,畫框外的我們也能觸摸到古典與現代的沖突與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