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這個時候,很多熱愛藝術的人們都沉浸在突然告別這位百歲高齡卻似乎永遠精力十足的現當代女藝術大師的悲痛中。備受關注的英國YBA代表女藝術家翠西·艾敏(Tracey Emin)在布爾喬亞辭世兩天后在BBC電臺的節目中說:“布爾喬亞去世了,世界都在哭泣。這是一個藝術界的悲傷時刻,但對于女性藝術來說也是一個輝煌的時刻——天堂終于有一位杰出的女性藝術家與那些世紀大師們比肩了。”
時隔一年, James Cohan上海畫廊攜手兩位活躍于當代中國藝術圈的女藝術家林田苗和胡曉媛,將對這位橫跨一個世紀的藝術偶像的無盡懷念化成了一場實實在在的紀念暨致敬展。6月4日的上海一整天都在下雨,這天也是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正式開幕日, 眾多藝術名流和媒體紛紛奔赴威尼斯和巴塞爾,然而James Cohan畫廊這一藝術家不在場的開幕展卻仍然并不顯冷清,吸引了許多國內外藝術人士到場。
展覽小而精地選取了由紐約著名版畫工作室Harlan Weaver于1999 — 2009年間印制的33件布爾喬亞的銅版作品。這些精彩的作品展現了布爾喬亞高超的版畫創作技巧,同時也揭示了作品創作背后關于她“身體”、雙手和記憶的秘密。
越老越聰明
路易絲·布爾喬亞(1911-2010)出生在巴黎的一個修復掛毯的手工業者家庭,男權主義的父親和家庭女教師長達10年的偷情以及母親的病態和隱忍構成了她夢魘般揮之不去的童年。1932年母親去世, 布爾喬亞精神崩潰跳河自盡未遂, 同年考取索邦大學數學系研究幾何學,25歲才開始轉向藝術學習。先后就讀盧浮宮學院和法國高等美術學院。1938年,她跟隨丈夫,藝術史學家、策展人Robert Goldwater搬至紐約生活,并于1955年加入美國國籍。1940年代末,她開始從事雕塑創作并逐漸被劃入抽象表現主義的風格陣營。
在其70年漫長的藝術生涯中, 最為傳奇的一點是她的成名和創作高峰期均在晚年,用她自己的話說,“人越老越聰明。”直至1982年,布爾喬亞70多歲時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辦個人回顧展,她一直以來孤獨沉寂的藝術長跑才被打斷,無數獎項和贊譽伴隨而來,包括1980年的視覺藝術杰出成就獎、1997年國家藝術獎章、日本皇家世界文化獎、1999年維克斯納藝術獎、威尼斯雙年展藝術家金獅獎、2002-2003年沃爾夫基金會獎、2008年法國榮譽軍團勛章獎等等。其作品被世界諸多知名國家藝術機構收藏。憑借女性獨特而晦澀且富有沖擊力和幽默感的藝術語言以及杰出的藝術成就,布爾喬亞成為了新一代藝術家崇敬的典范和女權主義運動的標志性人物。
在筆者以及很多觀眾心里,這位桀驁不馴又活力四射的老太太始終是剛進入不可思議的創作黃金期,卻已年逾70歲在相機面前手胯巨大陽具雕塑露出詭異而神秘的微笑的樣子。2000年泰特美術館前的巨型蜘蛛雕塑作品Maman,遍布痛苦的“密室”(Cell)系列,各種赤裸的性器官和晦澀的藝術語言,以及涵蓋其重要象征性創作元素的紀錄片《路易斯·布爾喬亞: 蜘蛛、情婦與橘子》(Louise Bourgeois: the Spider, the Mistress and the Tangerine,2008)都長久地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大多數人比較關心布爾喬亞最為知名的雕塑創作,或習慣性地整體研究這位隨心所欲游走于各種創作介質的當代藝術傳奇女性。大家很少有機會靜下心來,單獨觀看那些她個人同樣喜歡和重視的版畫作品 — 那些她用記憶之手刻進銅版里的身體密碼。
雕塑即我的身體
布爾喬亞的童年記憶是她自白藝術的所有靈感源泉。在她的記憶里,男權主義的父親經常在性別問題上對她冷嘲熱諷。她的母親則長年患病,8歲的時候父親為家里的三個孩子請來一位英文家庭教師,隨后的10年間父親一直在母親的默許和監視下保持著與那位家庭教師不正常的關系。這種畸形的家庭生活給布爾喬亞的童年甚至一生蒙上了極度不安的陰影。布爾喬亞曾比喻道:“我的雕塑即我的身體?!彼膭撟魇且环N藝術的自我修復。在她漫長藝術生涯中不曾間斷過的版畫創作, 可視為那些身體騷動、孤獨和恐怖的圖像解碼。從上個世紀30年代著迷于以超現實的藝術創作方式排解童年的心理陰霾開始, 版畫創作便是對她來說最直接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她持續不斷地將纏繞在雙手的記憶象征性地鑄刻成可以安撫身體的焦慮不安的圖像密碼。男性的性器官隱喻著對父親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的憤恨和批判,蜘蛛女人、女性的乳房和子宮寓意著母親細心溫暖的呵護,紅色的高跟鞋、螺旋狀的女人則暗示著對父親情人的仇恨、報復甚至殺戮。所有關于她獨特思維和作品的神秘生命力之謎通過觀看她的版畫都仿佛得以一一解開了。
“她總是坐在靠近房子底樓廚房的一張桌子前,就在那里, 她接待訪客、接受采訪,創作繪畫和版畫作品,當她不在布魯克林的大雕塑工作室的時候,她就在這張桌子前做她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有時,版畫創作變成了日常活動, 為了描繪出不同的想法, 她總是在多個印版上同時創作, 盡管并非所有的印版都會完成。在一段工作的尾聲, 她會將創作稿放入一張折成四等分的吸墨紙中, 而作品會被留在她桌上。這樣,她第二天早晨起來就可以看到效果。在獲得藝術家對于其作品BAT印樣的確認后, Harlan Weaver工作室就會將它們印刷出來。這種即時有效的工作方式成了她在人生最后歲月中創作蝕刻版畫的最理想方式?!?/p>
Felix Harlan和Carol Weaver在展覽前言里這樣回憶道。
向布爾喬亞致敬
Harlan Weaver與布爾喬亞的首次合作是在1989年, 當時兩人為布爾喬亞的Anatomy系列印刷干刻銅版畫。1990年代,Harlan Weaver將布爾喬亞的蝕刻版畫在多家出版商那里發行出版, 其中包括Peter Blum、 the Paris Review、 Calcographic du Louvre、 Editions du Solstice、 紐約MoMA、惠特尼美術館等。她在這一時期的版畫總體上比過去更大也更具色彩。而隨著年歲的增長, 藝術家的作品更趨于內省, 便愈有意識地回歸于性別、記憶和家庭生活的主題上。如同她的雕塑作品,版畫作品也是她智識與情感領域中自由創造出來的,使其創作出來的銅版干刻和凹雕都極具情感表現力。畫面的主題與圖像亦富于強烈的情感與心理暗示并充滿個人印記,親密關系、個體記憶、家庭、童年與母性——以及這些關系中與生俱來的沖突、分離與調和,及由此而產生的焦慮,這些主題反復出現,并貫穿在她的所有作品中。
布爾喬亞獨特的自白式創作風格和充滿智識與敏銳觀察力的各種作品對許多年輕一代的藝術家產生了巨大影響,并得到了他們的深深敬仰,尤其是女性藝術家。James Cohan本次展覽就盛邀了林天苗和胡曉媛兩位當代中國藝術界的杰出女性藝術家代表并獻上了她們對布爾喬亞致敬的作品: 《媽的?。?!- No.1狗》(林天苗, 2008)和《忽略從未停止,一如河流》(胡曉媛,2011)
作為20世紀不可或缺而又無可取代的偉大女性藝術家,關于布爾喬亞的紀念和對她傳奇人生的回顧一定還將繼續,而這次展覽僅僅是一個開始。它所聚焦的版畫創作作為開啟布爾喬亞“身體”密碼和封閉記憶的線索,指引人們在她的藝術世界里尋找自我、改變、毀滅并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