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承認人類理性無論發展到何等程度,對規律的認識都是有限的,那么未來的不確定性就始終存在。對于投資人來說,未來不確定性對他造成的約束是客觀存在的。但如果他不肯承認未來是不確定的,硬是要突破這種客觀約束去發現所謂“終極真理”,那么就在客觀約束所造成的外在的不自由之上,又給自己的內心加上了一重不自由。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厭惡與人對失去控制的恐懼感有關。反之,若投資人能夠觀察、承認和接納未來不確定性的客觀事實,盡管他仍然受到這一重約束,但是內心卻自由了。換言之,當他承認了自己的不自由,反而獲得了相對的自由,承認之后才能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進而找到合適的投資哲學和方法,進行一種“無憂無懼”的投資。
——編者
《金融煉金術》和《黑天鵝》兩書因提到的“反射性金融理論(Theory 0f Reflexivity)”和“黑天鵝事件(Black swan event)”,對讀者具有強烈的震撼性和啟發性;同時,讀者又往往對書中的理論表述感到困惑,因為兩位作者索羅斯(George Soros)和塔勒布(Nassim NicholasTaleb)在思維模式上都表現出較強的極端主義色彩,與大家對投資的傳統認識格格不入。
其實,上述兩位投資思想大師在書中都明確表示,他們的投資思想和投資理念的哲學根源都來自波普爾(Karl Popper)。兩人分別結合了各自的人生閱歷、投資經歷和哲學思考,從不同側重點對波普爾哲學思想在投資中的運用方法進行了詮釋。
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將波普爾哲學思想運用于投資實踐,筆者將從其哲學思想內涵出發;然后與投資行為相結合,來揭示其涵義;再通過解讀“反射性金融理論”和“黑天鵝事件”各自所反映的波普爾哲學思想側重點,來印證上述結論;最后結合投資實踐中的幾個常見誤區,來啟發對該方法運用的思考。
波普爾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證偽原則”。在他看來,通過歸納法所得到的經驗性真理不可能絕對確定,即便是科學原理,也不能毫無異議地被證實,而只能通過檢驗來證偽。在檢驗過程中,所有成功的檢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這種經驗性真理的適用概率,但決不能因此實現完全證實;與此相反,只要存在一個失敗的檢驗,就足以構成對這種經驗性真理的證偽;換言之,證實和證偽之間是不對稱的。
為了理解證偽原則的核心思想,可以借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一只被圈養的雞,每次主人打開籠子伸手進來,手里都是喂它的食物。久而久之,每當籠子打開主人伸手進來時,它都迎上前準備進食。即便前面1000次都是如此,也并不意味著這一規律就是永遠不變的真理?;蛟S第1001次打開籠子時,它所迎來的就是準備捉住它以便屠宰的手。
這種對人類經驗性真理的質疑和批判,源自波普爾對人類認知能力有限性的思考。在他看來,人類對外部事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知有著必然的局限性:人類出于尋求安全感的心理需要,將自己實踐所得到的經驗通過歸納法上升為經驗性真理,以期解釋一切事物,消除不確定性,從而獲得心理安全感。
然而,相對于無限的外部事物及其背后的客觀規律,人類認知能力受到自身生理和心理局限性的制約,而表現出明顯的有限性。因此歸納法所得的經驗性真理必然是不完善的,即便人類此后有再多實踐不斷證明其適用性,但這都無法從根本上證實。
因此,人類對外部事物及其客觀規律的認知,只能通過“假設——證偽——更新假設……”這種試錯演繹的方式,向事物及規律的本質不斷逼近,但卻永遠無法到達終點。
此外,在方法論工具的選擇上,對于人們在實踐中普遍使用的兩種方法(由具體事例推導到一般原則的歸納法;由一般原則推導到具體事例的演繹法),波普爾從終極層面出發,否認歸納法(即“事例——假說——事例”)是經驗科學的正確方法;指明演繹法(即“假說——事例——(更完善的)假說”的試錯方法)才是經驗科學的正確方法。
人們對投資規律的認識,是經驗性真理的一種表象:通過投資實踐活動不斷獲得投資經驗,基于這些經驗,提出各種投資規律假說,以期用于解釋各種投資現象和指導投資實踐。因此,作為對經驗性真理思考最為深刻的哲學思想之一,波普爾哲學在投資中也很深的思想內涵。
首先,歸納投資實踐所得到的各種投資經驗性規律不是絕對確定的。我們通過投資實踐活動獲得各種投資經驗;再通過對這些經驗的歸納總結,進而得到各種投資經驗性規律來用于指導此后的投資實踐;其后投資實踐活動的結果,要么印證、要么否定此前的投資經驗性規律。
可是,不論投資實踐活動能多少次印證經驗性規律,但都不能從根本上證明經驗性規律,而只能增加其適用概率。然而只要投資實踐活動出現一次否定的結果,那就表明經驗性規律存在缺陷,需要修訂和完善,以便進一步提高其適用概率。按照上述程序和步驟,可以不斷改進投資經驗性規律,但不可能一勞永逸地完成對終極投資經驗性規律的認識和掌握。
其次,之所以不能實現對投資根本規律的終極性認知,其根源在于人類認知能力有著天生的局限性。這種天生的局限性源于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從外部因素看,投資市場各種現象紛繁復雜、層出不窮,其信息量隨時間的演變趨于無窮;從內部因素看,人們的認知理解能力受到智力和生理層面的根本性約束,相對于趨近無窮的投資信息而言顯得極為有限。
事實上,相對于人類的有限認知來說,所謂“終極投資經驗性規律(或曰絕對真理)”并不存在。盡管認知能力有著極大的根本性局限,但人類天生的尋求安全和確定性的思維傾向,又使得人們試圖去發現和掌握一些投資規律,希望藉此在頭腦中將混沌的投資現象轉為有序,于是產生了對經驗性投資規律的需求。
最后,在使用基于歸納法所得到的投資經驗性規律時,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歸納法內在的局限性,在使用過程中結合演繹法(即證偽)來彌補歸納法的不足,進而利用證實和證偽的不對稱性來更好地指導投資實踐。只有在承認自身認知局限性的基礎上,人類才能逐漸完善其對規律的把握;若不肯虛心承認認知的局限性,硬要總結出一套完美的理論模型來解釋市場,則注定會遭到失敗。
人們一般會采用“事例——假說——事例”的歸納法程序來指導投資實踐,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投資實踐也確實表明該方法有很好的實用性;但這并不意味著該方法完美無暇,因為它從根本上依賴于已發生的實踐經驗和人們的有限理解能力,如果一味無條件地迷信和濫用這一方法,那么將可能導致投資中“正反饋(positivefeedback)循環”的發生和受到“黑天鵝事件”的沉重打擊(這里的“正反饋循環”源自索羅斯的“反射性金融理論”、“黑天鵝事件”源自塔勒布的投資理論)。
而在投資實踐中,運用“假說——事例——(更完善的)假說”的試錯法程序對待現有的投資經驗性規律,才能更清楚地意識到自身認知能力不足及現有投資經驗性規律有效性的局限,從而阻止“正反饋循環”的發生和將“黑天鵝事件”變為“灰天鵝事件”,減弱其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后果。
當然,由于證實和證偽之間的不對稱性,所以在運用歸納法和演繹法時側重點不同,可供參考的建議是在投資實踐中以歸納法為主、同時不斷以演繹法審視現有投資經驗和規律,通過“(歸納)假設——證偽——更新(歸納)假設……”這種歸納和演繹相結合的方式,持續動態地優化自身投資經驗和策略。
索羅斯“反射性金融理論”的核心,是對市場泡沫成因的分析,在他看來,“每個泡沫都有兩個組成部分:現實中主導的潛在趨勢,和對這個趨勢的錯誤理解。當趨勢與錯誤理解積極地彼此強化時,就引發了繁榮——衰退的過程。這一過程會在發展中受到負反饋(“負反饋”是指參與者的看法與實際情況更接近,“正反饋”是指兩者背道而馳;亦即“負反饋過程”是自我修正(self-repair)的過程,“正反饋過程”是自我強化的過程)的檢驗,如果趨勢足夠強大,未能被負反饋(negative feedback)所糾正,趨勢和錯誤觀念則會進一步相互強化,進而形成正反饋并不斷強化。最終,市場預期變得與現實相差太遠,致使人們被迫承認錯誤觀念的存在,并最終形成趨勢的逆轉點,然后市場開始朝相反的方向自我強化(self-managed reinforcement)。
塔勒布的“黑天鵝”原指“你只要看見一次黑天鵝,僅僅這一次觀察就可以顛覆上千年來人們對白天鵝的數百萬次確定性觀察中得出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結論”,他用“黑天鵝事件”指代那些同時具有“稀有性”、“沖擊性”和“(事前)不可預測性”特點的事件。他所強調的是“黑天鵝事件”因其不可預測性和沖擊性,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性影響;對此,他提出的解決之道是,盡管黑天鵝事件具有不可預測性、從而不可能轉化為“白天鵝事件”(即無法使黑天鵝事件成為完全可預測的),但通過理解黑天鵝事件的成因,人們可以把黑天鵝事件變成“灰天鵝事件”(即盡管不知道黑天鵝事件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發生,但人們知曉未來它遲早會發生),從而為應對黑天鵝事件留有必要的余地。
索羅斯和塔勒布兩人看似相關度不高的投資哲學,其實都基于波普爾哲學思想,將“證偽原則”和投資實踐過程相結合,從而通過對市場泡沫形成和破滅過程中不同關鍵環節的強調而引申出來(見圖)。
投資市場之所以會時常經歷泡沫及其破滅過程,根源上是人類認知能力的有限性。自然界很難看到類似的現象,因為經過了千萬年演化,自然界已經形成了有效的“負反饋”機制,很難啟動自我強化的進程。只有在人類社會中,其認知的不足,與貪婪和恐懼的情緒變化相結合,才會導致人類社會各領域活動中高峰時的癲狂畫卷與退潮時的崩潰景象,投資泡沫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人們基于投資實踐獲得經驗,通過歸納法形成投資經驗性規律并進一步指導投資實踐,如果這一經驗性規律的有效性不斷地被后續實踐所證明,人們就更加相信其有效性和普適性,進而更廣泛地運用該經驗性規律,從而不斷地反作用于投資實踐。一旦正反饋建立,市場進入自我強化階段,而人們的認知與實際情況的脫節日趨擴大,市場泡沫便形成了。
顯然,從投資實踐而來的某一經驗性規律從本質上不能完全證實,因此它必然含有缺陷,這一缺陷在經驗性規律被人們不斷擴大其應用的過程中不斷積聚負面作用,當這種積聚由量變上升為質變時,原有的投資經驗性規律最終被證偽和顛覆,從而對教條式的既有投資實踐構成顯著沖擊,市場泡沫于是破滅。
在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破滅過程中,塔勒布所強調的是對泡沫破滅的認識和預防,他將原有投資經驗性規律被最終證偽表述為“黑天鵝事件”發生,提醒人們認識到歸納法所得到的投資經驗性規律是可證偽的,從而減少有缺陷的投資經驗性規律對投資實踐構成的沖擊,這被表述為將“黑天鵝事件”變為“灰天鵝事件”。
而索羅斯所強調的則是泡沫的形成和破滅機制,他將人們運用有缺陷的投資經驗性規律指導投資實踐,于是不斷積聚投資風險,形成市場泡沫的過程表述為“正反饋循環”;將市場及時自我修正,系統性風險得以化解并向常態回歸,未形成泡沫的過程表述為一般的“負反饋循環”;將市場未能及時自我修正,導致泡沫形成,最終由于認知遠遠偏離現實,認知不得不急劇轉向和泡沫破滅、市場崩潰的過程表述為特殊的“負反饋循環”。由此形成了的“反射性金融理論”,并試圖利用“正反饋”和“負反饋”作用機制在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破滅過程中獲取超額收益。
塔勒布主要說明了對泡沫破滅的預防,并利用泡沫破滅的過程來獲利;而索羅斯則是對整個泡沫形成和破滅的機制進行解析,并據此操作,既在泡沫形成中推波助瀾,又在泡沫將破未破之時主動出擊,擊垮市場??梢哉f索羅斯是對整個機制做出了全面分析,而塔勒布則主要強調泡沫破滅的過程。由此可見索羅斯更勝一籌。
為了更好地理解波普爾的哲學思想,在此舉兩個例子來進一步說明。
以美國次貸危機為例,這一危機的本質,是美國金融機構基于既往次貸產品開發的成功經驗而不斷發展次貸市場,忽視了通過歸納法所得到的次貸市場成功經驗不可能是絕對確定的。結果在本質上必然存在缺陷的經驗性規律指導下,次貸市場出現過熱和泡沫化,最終隨美國房地產泡沫破滅而發生連鎖反應,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巨大金融危機。
以日本核電站危機為例,這一危機的本質,是日本政府在1963年開始建設核電站時,通過歸納歷史上的自然災害記錄,將可能造成核電站危機的自然災害防范重點放在地震上,在其后近50年的核電站發展進程中,對地震的重點防范不斷取得良好效果,使日本政府在核電站建設過程中益發確信地震才是最主要風險,而忽視了其他可能的風險。這一經驗最終被證偽——在2011年3月發生的日本大地震中,福島第一核電站是被地震所引發的海嘯所摧毀,進而引發危機。
基于上述分析,為更好啟發對波普爾哲學思想運用方面的思考,在此列出三個投資實踐中的常見誤區,并借用波普爾哲學思想進行簡要解讀,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誤區一:在對投資本質的認識上,認為可以追求并且獲得終極的投資規律,從而徹底消除不確定性。
現有的各種“投資規律”都是基于投資實踐所得投資經驗,再通過歸納法而形成的片面、有局限性的經驗性規律。人們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掌握投資規律的本質。
經驗性規律也許能在很長時間范圍內被投資實踐不斷證明其適用性,但最終它將被證偽,盡管證偽發生的具體時間可能無法確定。
因此終極的投資規律或者不存在;即使退一步說它存在,也是無法被人們所認知的,投資的不確定性永遠無法消除。
既然投資的不確定性不可能排除,那么投資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賭博(表述一種結果不確定的活動的中性詞,不關乎道德判斷),投資者要尋找的就是那種標錯賠率(市場定價出錯)、勝率遠大于敗率的賭局;而要找到標錯賠率的賭局,投資者就必須擁有足夠多的投資知識。
即是說,一方面投資者要不斷擴展自己對投資的認知,以應對更復雜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承認自己不可能全知,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抱有敬畏和準備。
誤區二:在思維模式上,囿于既往的成功投資經驗和投資模式,因循守舊、自我封閉、拒絕更新,堅信“一招鮮吃遍天”。
既往的成功投資模式只是基于既往投資經驗歸納總結而成,它永遠不能被證實、但早晚會被證偽,因此那種固定不變的投資模式在本質上站不住腳。
既然各種所謂“成功”投資模式都面臨被證偽的命運,那么投資者就要在投資實踐中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智模式,勇于破舊立新、持續優化自身投資思維模式。事實上,偉大的投資者也都是這樣要求自己的。芒格(Charles ThomasMunger)在總結他和巴菲特(Warren Buffer)的成功經驗時說:“如果說伯克希爾(BerkshireHathaway)取得了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沃倫和我非常善于破壞我們自己最愛的觀念。哪年你沒有破壞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么你這年就白過了!”
誤區三:在投資規律的獲取上,過分強調對成功投資實踐驅動因素的歸納總結,忽視了對失敗的投資實踐的分析總結。
人們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根本局限性,在對事物的歸納總結上必然存在的“物理學妒忌(Physics envy)”,即人類傾向于將非常復雜的系統(如經濟系統、投資系統等),簡化為幾條物理學普遍公式。因此投資者熱衷于將成功投資的驅動因素歸納總結為普遍規律,但這樣的得來的“規律”必然存在遺漏和缺陷,以此指導實踐,就極可能發生誤導并帶來失誤。而由于“證實”和“證偽”之間的不對稱關系,投資者在總結失敗原因時,才能獲得真正的認知上的擴展,通過避免造成失敗的因素再度發生,來獲取投資經驗性規律,這在方法論上就是波普爾所倡導的“試錯法”。

所以,投資者在投資經驗性規律的獲取上,不僅要注重對成功投資經驗的歸納總結,更要注重對失敗投資經驗的總結分析。
作者為華西證券研究所策略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