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是郁達夫的一篇精美散文,也是一篇傳統課文。文章在散文的物境、意境、情境三方面達到了高度的統一,許多散文研究學者和廣大語文教師都對這篇散文做過精妙的分析。但是在眾多的賞析文章和教學設計中,文中“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段落作用的分析,或只字未提,或輕描淡寫,一帶而過。人教社新課標《語文(必修二)教師教學用書》(以下簡稱“教師用書”,2007年3月第2版)也只是這樣介紹:
作者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題旨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這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思路。
這樣分析“插入對寫秋詩文的議論”的作用并不錯,但是不全面。筆者以為,這一段看似閑筆卻別有一番意味,因此本文就其作用作點淺近的分析,以就教各位專家學者。
一、從內容上看,凸顯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蘊”
本文是一篇帶有濃厚文化色彩的散文,文章標題中的“故都”就“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教師用書》)。文章也簡略寫到許多飽含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如“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文章說古今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歌頌與悲啼”是不分國別、人種和階級的。原來,“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地特別能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可見這段文字的議論與全文的文化意蘊是一致的。
二、從結構上看,看似閑筆卻別具匠心
在討論文章的結構時,人們習慣于從文眼的作用和對比手法的角度進行研究,卻忽略了議論段落在全文中的作用。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對比,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間部分分記敘和議論兩方面。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表現故都的秋“清”“靜”和“悲涼”的特點: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那么,議論段落在全文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呢?這一段從中國的文人學士寫到外國的詩人,再寫到“被關在牢獄里的囚犯(這里說的‘囚犯’一般認為是指那些力圖革新而被囚禁的革命者)”,還列舉了“‘秋士’的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賦》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中國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常常聯想到自己韶光已逝而功業未成,發出種種哀嘆。這里是“故都”,歷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千秋萬代多少文人在這里飛黃騰達,更有多少文人在這里鎩羽折戟,敗家喪身。所以說,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體會到“秋的深味”。這樣就拓寬了文章的意境,為作者將復雜的情感給予“故都之秋”做了巧妙的注腳。
三、從情感上看,與全文的感情基調渾然一體
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既有對故都之秋濃烈的熱愛、贊美和眷戀之情,也有深沉的憂郁、落寞和悲涼之感。那種熱愛和眷戀之情表現最直接、最徹底的是“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而落寞和悲涼之感在文中隨處可見,如“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為什么不是淡茶、清茶?因為作者內心的苦澀就如這杯濃茶!又如“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作者在飽嘗顛沛流離之苦后,來到北平品“嘗”的又何嘗不是那碗濃茶似的苦澀呢?本段用近400字的篇幅(全文1760字,超過全文的1∕5篇幅)表達出這種落寞與悲涼之感。“秋士”指“不得志的知識分子”,古今中外的文人學士,甚至“被關在牢獄里的囚犯”,對于秋,都有一種“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作者又何嘗不能呢?
作者的這種情感是可以理解的。從1921年到1933年,作者以極大熱情參加左聯活動進行文學創作。由于國民黨白色恐怖等因素,郁達夫從1933年4月由上海遷居杭州,閑居獨處,在游歷山水中排遣現實帶給他的苦悶。1934年7月,作者不遠千里輾轉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自然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作者單位:湖北荊州市北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