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平路時沒什么明顯癥狀,但下蹲、轉身、久坐后站起或上下樓梯時就疼痛明顯,還有彈響和粗糙的摩擦感、摩擦音,這可能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簡稱“膝骨性關節炎”)在作怪。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的變性、破壞及骨質增生為特征的慢性關節病,俗稱“長骨刺”“骨質增生”,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一種關節疾病,是老年退化的一種表現。
膝骨性關節炎是中老年膝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其發病率將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越來越高。發病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女性多于男性,60歲左右為發病高峰,6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可達50%,75歲的人群患病率則達80%。
有人認為,關節老了才需要愛護,其實不然。若年輕時多注意一些。老了以后,關節會給你回報。
一般人在行走時,膝關節軟骨面的負重約為自身體重的3.02倍。上樓梯時約為4.25倍,跑步時隨著步伐的短促與劇烈而增加。目前,體重超標的青少年和中年人越來越多,身體越重,關節負荷就越大。關節長期超負荷支撐,會加速關節間軟組織的磨損,引發骨關節炎。
再有,現在的有車一族,鍛煉越來越少,逐漸形成關節廢用性退化,使關節提前變“老”,成為骨關節炎的“后備軍”。
可見,趁早呵護膝關節,極為重要。
關節防老,從減重做起。
膝骨性關節炎可以預防。不同的人,雖然體質及生活習慣有差異,發生膝骨性關節炎的概率也不盡相同,但都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預防。
第一,減輕體重,盡量避免做容易加重軟骨磨損的運動,如上下樓梯、爬山、下蹲起立等。
第二,進行適當鍛煉,如游泳、散步、仰臥直腿抬高、抗阻力訓練及不負重位關節的屈伸運動,如此可預防、延緩和減慢膝骨性關節炎的進程。
第三,在中醫藥方面,可采用口服補腎活血的中藥來治療,外用祛風通絡中藥熏洗,這對膝骨性關節炎有積極的防治作用。
第四,疼痛嚴重者可口服抗炎止痛藥或非甾體類抗炎藥,但此類藥物不宜久服,久服將引起胃腸道或肝腎功能損害;同時,也可在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等藥物,減緩軟骨退變;口服軟骨營養類藥物、氨基葡萄糖膠囊、維生素C及補足維生素D等,對本病有積極的預防作用。
要提醒的是,目前的醫學水平還不能逆轉骨關節炎的病程,即無法完全治愈。早期進行保守治療的目的是延緩進程及矯正畸形、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中期可采用微創膝關節鏡打磨沖洗技術,緩解膝關節疼痛,減緩膝關節軟骨退化;當發展到晚期,就要采用人工膝關節表面置換手術,這是解決膝骨性關節炎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