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茶葉包裝在香煙狀盒子里,10小盒一條,每小盒一泡,或者兩泡,攜帶方便,也不怕擠壓損傷了茶葉。這個發明始于哪一位,不很清楚。只知道近兩年特別興這個。不過有時候是內容與形式相統一,有時候可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了。
去年有人送了老姚兩條紅色包裝的“香煙”——XT3205海堤大紅袍。老姚剛一見,托手推辭:“我不抽煙,不抽煙的。”對方笑說,“這不是香煙,是茶呀!”老姚心想,茶葉有包裝成這樣子的啊,看來商家為在市場上吸引眼球,可謂“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了。
見這茶葉包裝精致,外形特別,老姚很恭敬轉送了他的恩師。一段時間后,喜喝大紅袍的恩師謂老姚,這茶兒味道甚佳。老姚又驚訝了:恩師是著名國畫家,家里不乏檔次很高的正巖茶,為何對這“袍子”情有獨鐘?我為老姚釋疑:因為該茶入口醇滑,香氣濃郁,有著獨特的“海堤味”啊。
說起海堤味,老汕頭人其實都懂。“吃烏米多過吃白米”的汕頭人即使在物資匱乏的文革年代,每天也要喝上幾泡“六分團”或“紅孩兒”。海堤茶葉那時候只供出口不做內銷,許多有著海外關系的人家,都會收到東南亞一帶親戚寄的包裹,有時候,海堤正溪茶或一枝春就是與那些油呀舊衣服啊一同藏在包裹里送來的。因為屬商品茶,固定的配方使得它在任何時候都是相同的味道,這就是老汕頭人俗稱的“海堤味”。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汕頭特區的變化日新月異,大小茶葉店現在真的比米店還興盛。那日在碧霞莊,一條不夠200米長的街區就有20多家茶葉店。令外地朋友嘆為觀止。到這些茶葉店買茶,每一次都免不了要試品。因為凡是茶農自產自銷或者由茶葉鋪代理的茶,均為孤品。就是同一片茶園的茶葉原料。因其制作過程中炒烘焙掌握火候的不同,也會在口感上品出差別。所以就有了茶客老半天試品了20多泡茶葉,最終卻難定決心買哪個品種的事情出現。像我等懶人,最是怕花太多時間去逛茶葉鋪試茶了,所以就去海堤店,只要選準貨號,便會是那個味道錯不了,慢慢地。也像老汕頭人一樣,喝出了“海堤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