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軍時代的標志性鐵路即將開通,中國高鐵戰略微調后重新上路
中國向高速鐵路時代又邁出了關鍵一步。6月15日,中國鐵道部宣布了京滬高鐵將在6月底正式運營。屆時,北京與上海之間的旅行時間最快可達4小時48分,最低票價為410元。京滬兩大城市之間,及其所輻射的京津冀經濟圈與長三角城市群將前所未有地拉近時空距離。
與之前已經開通的滬寧高鐵、武廣高鐵不同,京滬高鐵是中國迄今為止里程最長、投資最大、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全長1318公里,總投資額達330億美元。
這一刻,不禁讓人回憶起32年前,鄧小平在日本乘坐新干線列車后感嘆:“快!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事實證明,30年后中國高鐵建設速度同樣驚人,至2011年底中國建成的高鐵總長將達到1.3萬公里,構成了全球遙遙領先的高鐵網絡,超過世界其他國家高鐵里程的總和。
不過,京滬高鐵項目的積極推動者—前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缺席了這一項目的開通儀式。正是在京滬高鐵上暴露的貪污腐敗行為,斷送了這位前任部長的政治生涯。不過,以劉志軍落馬為分界點,中國對高速鐵路的狂熱也正在回歸理性。最近幾個月,中國縮減了未來五年的高鐵建設投資,鐵道部也宣布中國眾多在建高鐵項目將會“減速運行”。京滬高鐵首當其沖,它將以時速300公里和250公里兩種速度運行,而其原先計劃是時速380公里—世界最快的列車時速。
放棄對速度的崇拜對鐵道部來說并不容易。在高速公路、航空公司面前,鐵路部門顯然希望依靠高鐵擺脫人們眼中的陳舊落后形象,以一種領先世界的形象展示現代化中國。為此,過去幾年里,轟轟烈烈的高鐵建設與試驗一直以不斷刷新的運行速度,向外界證明著中國高鐵自主創新的成果。
正因如此,新任鐵道部部長盛光祖表示高鐵將會減速運行,從而使得票價更便宜,并提高能源效率時,外界嗅出了中國高鐵建設逐漸從看重速度,向注重現實商業運營轉變的意味。
即使會放慢一點,但中國高速鐵路網的作用仍值得肯定。高鐵重新設定中國的版圖,它帶來的不僅是產業發展的機遇,更直接的是地價上漲帶來的投資機會和當地政府財力的極大提升。正如20年前,中國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并以此加速了各種生產要素的流動,并最終拉動經濟發展,中國政府也希望高速鐵路能夠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注入動力。
不過,對于中國民航業來說,高鐵建設的最新進展,則會對其帶來直接的利益威脅。在武廣高鐵開通后,武漢機場的眾多航線因無法競爭而被迫取消。分析人士預計,隨著高鐵網絡的發展,航空公司將撤銷500公里及以下距離的航線以應對競爭。對即將開通的京滬新航線來說,這兩個大城市是眾多航空公司的利潤中心,航空公司將不得不與高速鐵路展開正面對抗。在京滬高鐵開通前夕,航空公司已經在調整航線和加大打折幅度。
盡管自中國啟動大規模高鐵建設以來,高鐵項目一直毀譽參半,安全性、技術創新路徑、壟斷、成本過高都一度成為爭論的焦點。但不得不承認,中國不僅擁有著全球最大的鐵路市場,而且已經在高鐵建設與制造方面具備了與跨國公司進行全球競爭的實力。中國高鐵的身影正在亞洲、歐洲甚至美洲國家不斷閃現。
無論如何,京滬高鐵象征著中國高鐵建設的最大成果。在中國反思高速鐵路建設的關鍵時刻,這一項目的連續安全運營將為高鐵在國內不斷擴充乃至在全球展開競爭提供佐證,從而真正帶領中國進入高鐵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