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有贊頌俠士俠義的傳統。比如,在中國民間,“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一與荊軻有關的千古悲歌,更是被人重復過無數遍。可是,同樣是俠義之舉,同樣是殺秦王,時間也相隔不遠,甚至比荊軻死得更加慘烈的“高漸離擊秦王”的故事,卻較少有人提及。高漸離的俠義之舉一直被人遺忘,其俠義形象一直比較模糊,這是一個遺憾。我們還是看看高漸離的悲壯事跡吧。
以擊筑為業的著名藝人
高漸離生卒年和詳細生平已不可考。有許多《史記》之后的書籍,都說他原是個屠狗的。這說法怕是對《史記》的誤讀,因為《史記》的原話是:“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這話說得非常清楚明白,即這個殺狗的“狗屠”與高漸離顯然是兩個人。因為文中兩次使用連詞“及”,該詞相當于現代漢語“和”,按語法它連結的應該是兩個并列的人。所以把狗屠和高漸離說成是一個人,就不并列了。
《史記》說高漸離是“善擊筑者”,給我們透露了關于他的重要信息。看來他是一個以擊筑為業的藝人,而且這筑一定擊得很棒,所以名氣還不小,在當時應算個音樂家。因為靠此長物使他不僅混跡于民間街頭賣藝謀生,也出入于達官貴人之家演出,甚至國家有什么重大活動也讓他參加獻藝。
筑這種樂器,在戰國時期是一種名樂器,其檔次大概相當于我們今天的鋼琴、提琴、二胡之類。我們已經不知道筑的實物形象了,據《釋名》記載:“筑,以竹鼓之也。”據人考證,筑類似琴,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但不用手指彈動,而是用竹棍擊打發音,介乎弦樂和打擊樂之間。這種樂器大約流行到漢代,之后就失傳了。
古代音樂的音階只有宮(C)、商(D)、角(E)、徵(G)、羽(A)五階。據《戰國策》記載,高漸離不僅能嫻熟地掌握這五種音階調式,他還能用筑擊出適合悲涼之曲的“變徵”調式,這是不得了的一種創新。“變徵”調相當于我們今天的F調,這就成了六個音階,與現代音階數已相差不遠,可見他擊筑的水平非同一般。
易水河邊擊筑送荊軻
在戰國時期,高漸離所在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戰國末期,秦國相繼滅掉了齊、楚、魏、韓、趙等國,燕國被滅指日可待,秦統一天下的大勢已定。在這之前,燕王喜為了生存,有意結好秦國,曾將太子丹抵押給秦國作為人質,以換取與秦國的友好相處。而秦國以強凌弱,志在天下,并不把燕國的單方面愿望放在心上,所以對太子丹“遇之不善”,極盡侮辱怠慢。太子丹遂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發誓復仇。
公元前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6年,太子丹經過一番認真準備,決定采取派刺客去刺殺秦王的辦法,以阻止秦王大舉進攻,并報受辱之仇。這時侯正好滿世界流浪,到處尋找用武之地的俠士荊軻,一路從齊國到衛國,又經榆次至邯鄲,剛剛到了燕國。他到燕國后很快結識了一些不同階層的朋友,包括屠狗的、賣藝的,還有不少知名之士。
這當中就有處士田光和高漸離。田光見荊軻志向非凡能干大事,可以擔當刺殺秦王的重任,隨即將他推薦給了太子丹。為了表明自己的推薦是嚴肅的負責的,也為了表明自己不會泄漏刺殺秦王的秘密,同時也為了激勵荊軻,田光推薦荊軻之后當著太子丹的面自刎而死。
經一番做工作,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等一干人秘密來到易水河邊送他出發。大家心里都明白,荊軻此去,不管成功與否都必死無疑。所以送行者都心情沉痛地穿上了兇喪白色之服,又祭路神,又吃送行飯,場面極其悲壯。
作為好朋友的高漸離被獲準也參加了送行。好朋友要去萬劫不復之地,分別即是永別,語言已不足以表現心聲,他此時可以送給好朋友的只有音樂。在這個悲壯的送行儀式上,高漸離含著眼淚,用悲涼的“變徵之調”為荊軻擊筑送行。
高漸離的音樂大大烘托了送行的悲壯氣氛,荊軻雖然有視死如歸的性格,但也被音樂和現場所感染,忘情地和著音樂大聲地唱了起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在場的人聽后哭聲一片。然后荊軻上車,頭也不回地出發了。
隱姓埋名遁跡他鄉
這次長期準備并投入巨大的刺秦王之舉,最終失敗了,荊軻死于秦廷武士們的亂刀之下。
秦王惱羞成怒,隨即派重兵對燕國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加快了滅亡燕國的進程。燕王喜為免國破,聽別人的意見趕緊殺掉了自己的兒子丹,讓人將丹的頭獻給秦王。但秦王已不買賬,故絲毫沒有緩解燕國的危機,只五年時間,燕國徹底被滅。翌年秦并天下,秦王嬴政自稱始皇。接下來秦始皇下令通緝太子丹和荊軻的門客及朋友們,務求斬草除根。高漸離自然在其當中。
為逃避秦始皇的追捕,高漸離早已隱姓埋名,離開燕國逃到了一個叫宋子(今河北趙縣宋城村)的地方,在一個小酒館中找了一份當酒保的差事,暫時隱藏起來,慢慢尋找復仇機會。
也是該當有事,打工期間,這家主人的堂上常常傳出擊筑之聲。高漸離這一擊筑高手,一聽到筑聲,就手心發癢,放松了警惕性。禁不住就湊到主人堂屋的窗下,認真聽起了那人的演奏。聽完后他還自言自語地評論人家演奏的優劣,說些這兒好那兒不好的話。
他的話被酒館里的其他伙計聽到了,便報告了主人。聽了伙計的報告,酒館主人很覺奇怪:一個酒保怎么會對音樂有這樣獨到的見解呢?為了弄個明白,酒館主人就把高漸離喚上堂來,讓他當眾擊筑。高漸離早已按捺不住,忘了大事,便不推讓,上手就熟練地擊出了一段悠揚的曲子。
真不愧為高手,滿堂的客人都被他的筑聲驚呆了。酒館主人異常高興,當下就請高漸離入席同飲。高漸離早就不想如此窩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出頭算了。他沒有立即入席,而是轉身回到自己居住的房間,拿出行李箱中的筑和體面的衣服,打扮一新后,才又儀表堂堂鄭重其事地以一個藝術家的形象回到堂上。
滿堂的客人見狀大吃一驚,主人見他非同一般,便請他坐了上座。酒過數巡之后,客人們紛紛邀請高漸離擊筑唱歌。他索性放開,又擊又唱,把一腔悲憤都傾注到了樂曲和歌聲中。這樂曲和歌聲,勾起了大家作為亡國奴的辛酸,人們聽后沒有不痛哭流涕的。
從此,高漸離的名聲在宋子村迅速傳開。
誓報仇筑擊秦始皇
這一次公開現身,使高漸離一下還原了以往的真實形象,成為上流社會爭相延請的貴客。在剛剛統一的國土上,消息自然傳得很快,沒過多少時日就傳到了喜歡音樂排場的秦始皇耳中,他此時很需要這樣的人才,便速召高漸離入宮。
高漸離這下有了近距離接近秦始皇的機會。也就是在這時候,一個為自己已經失去的祖國以及好友荊軻報仇的計劃,悄悄在高漸離的心中誕生了。他決心繼承荊軻遺志再次刺殺秦始皇。
匕首之類的武器是不能帶了,他冥思苦想終于有了辦法。出發前,他偷偷找了許多鉛塊,熔化后灌到筑中,來增加筑的重量,以便作為武器,伺機行動。
不巧到了宮里之后,還沒演出一兩次,忽然就有人認出了這個擊筑人就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同黨。秦始皇聞報大驚,可是轉念一想,雖是一個逃犯,可普天之下哪再有這樣高水平的擊筑人?斟酌再三實在舍不得殺他。終于秦始皇想出了一個主意:他讓人點燃馬糞,殘忍地熏瞎了高漸離的雙眼,使他成了盲人,然后再留他在宮中擊筑。這樣既進行了懲戒,又解決了安全問題,還能聽到美妙的音樂,真是三全其美。
這給高漸離落實計劃增加了極大難度,是他沒有預料到的。可是深仇大恨在胸,機不可失,高漸離決心冒死一拼。一天,他奉召又進宮為秦王擊筑。演奏中他鎮定自若,邊演奏,邊判斷著秦王的位置。待演奏到酣暢淋漓秦始皇陶醉其中之時,高漸離突然離座,舉起筑來就向他估計的秦始皇坐的方向打去。
然而雖然他這一打使出了全身力氣,沉重的筑體只要打中就足以致命,無奈他對距離和方位判斷不準,沒有打中。情急之下,他開始胡亂追打,只可惜一個盲人又能打著誰呢?如狼似虎的秦始皇的衛士們蜂擁而上,當即將高漸離斬殺在秦廷之內。
鏈接······
荊軻刺秦何不以高漸離為副?
李寶建
讀《刺客列傳》,深為荊軻刺秦王的不成功而惋惜,惋惜之余又忽發奇想,荊軻去刺殺秦王,若讓高漸離作副手,這一段歷史是不是要改寫呢?首先,荊軻刺秦王用秦舞陽作副手是不妥的。對于刺殺秦王這等事情,做副手的必須是自己的親信知己,而秦舞陽不是。一個十三歲就能殺人之人,未必就是真正的勇士,秦武陽在秦廷之上嚇變了臉色足以說明這一點。也正因為此,秦舞陽失去了接近秦王的機會,荊軻也就失去了幫手。荊軻原本是想等一位朋友一起去的,但這位朋友還未到,荊軻才同意帶秦舞陽前去。其次,高漸離有條件擔當荊軻刺秦王的助手。荊軻在燕國最好的朋友應該就是高漸離,兩人天天在一起喝酒,酒酣之后,高漸離擊筑,荊軻和歌,這種默契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荊軻被殺后,高漸離逃亡,改名換姓,不久又繼荊軻之后再次刺秦,這說明高漸離不是一位甘于平庸之人。高漸離被秦王熏瞎眼睛后,使出渾身解數擊筑,以討秦王歡心,漸漸地他能夠接近秦王了,于是便把鉛裝在筑中,找了一個最靠近秦王的機會擊殺秦王,可見,他的有勇有謀是顯而易見的。最后,荊軻在實在找不到更好的副手時,比較秦舞陽與高漸離,高漸離應是更合適的人選。試想一下,在秦殿之上,高漸離死死抱住秦王,荊軻一手揪住秦王,一手緊握匕首,是殺是劫,就是荊軻說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