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硯臺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鐘愛的文房四寶之一,自從有了毛筆書寫的歷史,也就伴生了硯臺的發展歷史。硯的種類繁多,早期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到唐宋以后則盛行端、歙、洮河、澄泥等四大名硯。但中國地域廣大,除四大名硯外,史料記載的還有其他地方所產的一些硯石不下數十種,其中也不乏一些質地優良的名貴石種,這便是一方見于某專業藏館、產自貴州梵凈山、俗稱“紫袍玉帶”的硯臺。
此方硯臺形制碩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上雕兩條碩大的巨龍,兩兩相對,中間一圓球,作二龍戲珠狀。該硯采用深浮雕結合鏤空的手法,將淺層的朱紅色“紫袍”雕琢成雙龍;內層淺綠色的“玉帶”則下陷雕成硯面,致使深淺反差、紅綠分明。雙龍體形矯健,身軀四肢粗壯,足四趾,利爪肆張,剛勁有力,充分展示了龍的威壯雄偉。硯臺間隙及腰部滿刻海水、祥云。龍身曲體回旋,飄逸自如,凌空飛舞,看上去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好似遨游嬉戲在廣闊無垠的太空。尤其是那對有睛的“石眼”,雕琢藝人巧妙、恰如其分地將其雕成龍的雙眼,顯得更加逼真而傳神。大自然的“偶然”和人工的“巧作”有機地融于一體,是那么的獨到、新穎,觀者無不稱奇叫絕。
紫袍玉帶石獨產于中國佛教圣地梵凈山,具有10~14億年的成礦歷史。它集萬物之精華,吸佛地之靈氣。據史料記載,早在封建王朝時期,當地富豪就把紫袍玉帶石作為貢品敬獻皇帝。北京“頤和園”三個大字的匾書,據說就是梵凈山下印江縣舉人嚴寅亮,用“紫袍玉帶”石硯磨墨書成。
另值得一提的是,該硯的右下方還刻了一則“硯銘”,題為“古歙汪韞輝造”。原來,這是民國時期的徽州地區刻硯名家汪蘊輝的杰作。《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載:“汪佩玉,清,字韞輝,安徽歙縣人,工篆、隸,精刻印。”又據徽州史料記載:“汪韞輝,原籍婺源,其父為硯工,遷居歙縣,培玉繼承父業,勇于創新,在硯石上精雕人物花卉、動物圖案和格言,形象生動,為人爭購……”此硯舊氣包漿濃厚,色澤自然和諧,質地堅韌,硯面溫潤如玉,手感極其細膩,為不可多得的石中精品。(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