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盤所標示的朝代,是四部古陶瓷專著的認定。圖1出自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第258頁),圖2出自臺灣出版的《明代陶瓷大全》(第103頁),圖3和圖4出自余繼明的《中國元明青花瓷器圖鑒》(第56、57頁),圖5出自朱裕平的《古瓷鑒定入門》(第41頁)。從大小看,圖1的口徑是38.3厘米,圖3的口徑是38.2厘米,圖4的口徑是38.5厘米(其余兩個原著未標明大小),它們大概都是38.3厘米左右的大盤;從器型看,它們都是十二瓣菱花口的折沿盤;從紋飾看,內壁折沿上都畫纏枝靈芝紋,腹壁的十二瓣菱花間,都畫相同的折枝花,盤心都畫五朵花,由五個圓形枝條纏繞,三層紋飾間都由兩條有十二個菱花紋組成的色圓隔開;從青花色調看,也看不出什么不同。有這般諸多相同(看不出什么不同)又沒有年款的五個青花大盤,分屬兩個朝代是缺乏根據的。
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盤的器型、紋飾、大小何以是相同或相近的?這是由官窯瓷的制作程序所決定的,請看古文獻的記載:
“圓器之造,每一器必有一模,大小款式方能劃一。其模子必須與原樣相似,但尺寸不能計算,大抵一尺之坯,經燒后得七八寸,亦收縮之理然也。故模子必須先修模,不曰造而曰修者,一模必修數次,然后無大小參差之異。”(見熊寥主編《中國陶瓷古籍集成》第353頁)
“青花圓器,一號動累百千,若非畫款相同,必致參差,難以識別。故畫者,學畫不學染,染者,學染不學畫,所以一其手,不分其心也,畫者,染者,分類聚一室,以成畫一之功。”(同上,第259頁)
上面兩段古文獻記載,使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盤的制作,似乎用的就是同一個模子,同一個畫工,同一個染工,若他們分屬不同的朝代,不可能有這么多驚人的相同或相似。我們認為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一書的斷代是正確的,其余四個都應是宣德的。理由如下:
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大盤的青花紋飾,既不暈散,又無明顯的褐斑。其青花色調既不濃艷青翠,又不灰暗,是介于二者之間的一種極為淡雅的獨特色調,這種色調,永樂青花瓷中很少,宣德瓷中則很多,這與永樂多用進口的蘇麻離青青料,宣德常用進口與國產混合青料有關。馮先銘主編的《中國陶瓷》一書中就說,“另一種國產鈷料,由于國產料含錳量高,含鐵量低,因此色澤帶灰而沒有鐵斑。但宣德官窯中有一類青花色澤偏淡,但并不帶灰暗色,且無鐵斑,極為幽雅,應是采用精煉的國產料繪畫燒制而成,或是兩種料配互用的結果”(見第487頁)。
永樂青花氣泡少,而宣德青花氣泡多,這是古陶瓷界的共識。我們找了十個與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大盤近似的永樂青花大盤,其中有五個看不出有氣泡,其余五個雖有氣泡,但面積小,有氣泡處少。而上述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大盤,幾乎每個都有兩處氣泡,而且面積大。
由于永樂和宣德青花瓷的墊餅不同,永樂的墊餅含鐵少,宣德的含鐵多,所以永樂青花瓷墊餅痕跡不明顯,而宣德的,特別是大盤,則非常明顯。宣德的青花大盤,其圈足外墻內斂,里墻外撇,成倒梯形。這兩點,也是古陶瓷界的共識,圖1的圖錄足底(其余四個都看不到),墊圈痕跡明顯,圈足的倒梯形也很清楚。
另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青花菱花口折沿大盤,其折沿內十二個折枝花,其折端有的裸露,有的被一個大葉遮蓋。梁穗主編的《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一書有兩個這樣的大盤。永樂的一個(見第131頁),折端裸露;宣德的一個(見第198頁),被大葉遮蓋。耿寶昌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一書中也有這樣的兩個大盤,全是宣德的(見第257、258頁),折沿端全被大葉遮蓋。由此,我們認為,這樣的大盤折端是否裸露,應是區分它們是永樂還是宣德的一個重要參考。看圖錄即知,這五個大盤折枝花的折端全被大葉遮蓋著。
據上分析,我們認為這五個青花菱花口折沿盤都應是宣德器。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