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日,地鐵二號線施工方在西安城南東三爻堡村口發現一座東漢古墓,考古專家根據勘探,在其南邊又發現了五座唐代古墓,均為“刀把”形。漢代古墓有明顯被盜掘的痕跡,而旁邊的五座唐代古墓經過現場勘查未發現被盜痕跡。(圖1)
“動物俑”為東漢典型隨葬器物
10月5日,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考古專業技術人員開始對漢代時期的古墓(M1)進行發掘,該墓葬由墓道、前室及后室三部分組成(圖2),死者安葬在后室,前室內擺放著一些隨葬品,有庖廚明器(即冥器)陶耳杯、陶案、陶勺,生活明器陶罐、陶盆、陶壺,家禽家畜類明器陶豬、陶雞等15件陶制品及銅鏡、柿蒂形銅飾、五銖銅錢等(圖3),根據該墓的墓葬形制及出土的隨葬器物可以推斷其年代為東漢時期。
“發現時,只剩一個平面,磚砌墓室,有明顯的被盜痕跡?!爆F場的考古技術人員惋惜地說到。東漢時期莊園的規模和數量迅速膨脹,豪強地主控制下的田莊在當時的國民經濟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莊園中既有大量役使的仆役,樓閣屋舍,又有魚、牧、手工諸業,基本自給自足。這些在考古發現中墓葬內容的變化上也有表現:“關中地區東漢早期隨葬品中就已經出現陶制的倉、灶、井、風車、碓房、豬圈、豬、狗、牛、羊等,而且還發現了奴婢和農夫勞作俑。這些隨葬品,在東漢中晚期的墓葬中普遍流行,而此次發掘的平民墓葬也出土了上述部分器物,是典型的東漢隨葬器物。這正代表著,莊園生活在東漢時期的遍布?!?/p>
“四神鏡”和“漆奩盒”現身 墓主性別仍難確定
在距離南邊不遠處,考古人員還發現一個墓群,共有五座古墓,在距離路面以下4米深的位置。據現場施工的地鐵工作人員稱,之前在這個地方他們就發現有古墓群,所以在施工的時候就格外的小心。
地鐵站19.2米寬的巷道內,唐代的這五個古墓都是“刀把”形墓(圖4),墓道朝南,幾座古墓呈不規則分布?,F場工人和考古技術人員對一個古墓(M4)進行發掘,在靠近墓主頭骨及墓道口的地方,考古人員分別發現一個瓷唾盂和一個瓷執壺,執壺保存完好(圖5)。在死者手骨旁邊,還有一枚古錢幣,上面顯示著“乾元重寶”,結合該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可推斷該座古墓為唐代古墓。
在對靠近北面的一個古墓(M5)發掘時,出土了紅色漆奩盒(相當于現代的梳妝盒)殘片和“菱花鏡”等器物。(圖6)
出土的漆盒雖已腐爛,但是放在漆奩盒內的“菱花鏡”卻依舊嶄新,漆盒內還有白色的粉狀物(圖7),漆奩盒一般是用來存放梳妝用品的,這些粉狀物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用的胭脂粉,墓葬中雖然出土了梳妝盒和銅鏡,但卻不能由此斷定墓主性別。
隨葬品有力展現了當時流行元素
墓葬中出土的陶案、陶耳杯、陶勺、陶碟、陶罐、陶灶、陶壺、執壺等當時的日常生活用品,體現了古人“視死如生”的觀念,還有力體現了當時流行的元素。
M2中出土了侍女俑、四神鏡、塔式罐底座等。侍女俑為典型的盛唐時期風格,女俑高髻廣袖,亭亭玉立,悠然嫻雅,十分豐滿。整個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一致?!八纳耒R”因銅鏡上有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種圖案而名。這既體現了古代人們的地理觀念,又構成了自然界的五種物質,也就是傳統的五行觀念。(圖8)
塔式罐是具有佛教特征的一種特殊罐式,流行于唐代。整件器物由三部分組成:上部是高聳的圓錐形蓋,中部器身作罐形,鼓腹、平底,下部為高大的底座,承托罐身。唐代時期佛教受到政府扶持形成興盛局面,塔式罐是作為一種受佛教影響所產生的隨葬明器,在唐墓中有較為普遍的發現,它的大量出土對于這一時期喪葬習俗以及文化交流、宗教發展、民族問題等諸多問題的研究均有重要意義。
從2005年起,配合地鐵施工,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和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對二號線沿線進行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而且在地鐵的選線上都避開了重大文物遺址。西安首條地鐵——地鐵二號線從西漢王侯將相到明代朱氏藩王,地鐵南北中軸線就途經57個文物點,38處古墓葬。截至2011年10月,共發現并清理古墓葬130余座,出土器物200余件。
(責編:高功)